此間代理商志仁在一月份才在三創的Mirage Club High-End專區中舉辦了Lumin的體驗會,讓更多想瞭解Lumin的民眾有機會可以近距離聽到Lumin的聲音。而這次體驗會的主角是誰?就是本文評論的M1。今年Lumin總共推出兩部新產品,一部就是結合了綜合擴大機的M1,另一部則是少了DAC的U1。這次體驗會用M1當示範,我覺得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選擇,因為只要為它搭配一對喇叭就好。就算不是音響迷,也能進入Lumin的數位流世界。
如果您是傳統音響迷,已經有音響系統,您需要操心的是該選那一部Lumin:是頂級的S1,還是高階的A1,抑或是超值的D1與T1呢?本來我以為Lumin的系列規畫至此已經齊備,但是萬萬沒想到,竟然還沒有。今年Lumin推出的兩款型號就是解答:如果您目前還沒有音響系統,那M1應該是您不二的首選。如果您是擁有頂級DAC的高階音響玩家呢?那就選U1吧!因為U1採用的是S1等級的架構,只是少了DAC的部分。如果您的系統中還缺一個數位串流播放機,U1就是最佳的選擇。但Lumin的真正價值其實是在於可以播放各種類型的音樂檔案與簡單、方便、人性化的操作介面,這部份所有Lumin都一視同仁,全系列都具備。換句話說,豐儉由人,預算到哪就選那一部吧!去年年底還有二個好消息,一個是除了本來已經有的網路廣播電台之外,全系列的Lumin又增加了Tidal與Qobuz網路音樂串流的服務,可惜這兩個串流服務台灣目前都還沒有開放,但總有一天會在本地上線。另一個就是繼之前推出的iPhone版本App之後(本來只有iPad版本),Lumin也開始提供Android版本的App,讓用家不僅可以用手機操作Lumin,也多了Android系統的選擇。
從M1的推出可以看出Lumin對於一般消費市場的重視,也不會畫地自限的把自己鎖定在小眾的Hi End音響市場,而是把自己定位在數位串流播放的頂級製造者。其實在更早之前M1的香港發表會上,原廠就用它來驅動Lawrence Audio的Cello與Vivid Audio G2兩對大喇叭,證明M1的驅動力絕非一般。看得出來Lumin並不是將M1定位在發燒友的第二套系統,而是一般消費者進入Hi End音響的敲門磚。從外觀看,M1比較接近T1,但價錢卻比較接近D1,除了增加每聲道60瓦的D類擴大機之外,數位檔案的對應也提升到最高可支援兩倍的DSD128,所以M1雖然比D1貴一些,但貴得有道理。
在拆機的過程中,我又發現M1的進化之處,這次Lumin取消了T1與D1將頂板延伸到後端蓋住端子的設計,M1的整個頂板是與背板切齊的設計,一方面因為M1是綜合擴大機,需要多接一對喇叭線,另一方面也讓電源線的更換更為容易。整個M1的外觀處裡也大幅提升,質感更為精進。打開M1的內部,可以看到一如大哥們的工整佈局,除了左邊裡面裝了電源供應系統的黑盒子之外,M1的電路整合在一塊電路板上,右邊是數位訊號的處理部分,主要的微處理器上有散熱片,一旁則是4個南亞科(Nanya)的DRAM記憶體。接著數位訊號透過Altera的Cyclone IV系列的FPGA處理,送到TI(德州儀器)的TAS5558數位處理晶片與TAS5624A D類放大晶片。TAS5558內建非同步取樣率轉換器(Asynchronous Sample Rate Converter)與轉換PWM的功能,將來自FPGA的音樂訊號轉為驅動TAS5624A的PWM訊號。TAS5624A是德儀PurePath HD系列D類放大模組中的一款中功率晶片。PurePath HD系列因為體積小、效率高,所以常見於車用音響與超薄設備上,這是我第一次在Hi End音響上看到使用此一系列的D類放大模組。怎麼沒有看到DAC晶片呢?因為M1不需要做數位類比轉換,裡面所有的訊號都在數位領域處理,這也是為什麼M1沒有類比輸出的原因,並不是Lumin不想裝,而是讓所有訊號都在數位領域處理,才得以還原最理想的聲音,也就是「數位直通車」的概念。
Lumin M1
|
類型
| 數位串流綜合擴大機
|
推出時間
| 2015年10月
|
輸出功率
| 每聲道60瓦@8歐姆
每聲道100瓦@4歐姆
|
支援格式
| DSD Lossless:DSF、DIFF、DoP
PCM Lossless:FLAC、Apple Lossless(ALAC)、WAV、AIFF Compressed Audio:MP3、AAC
|
取樣頻率
| PCM:16/44.1-32/384
DSD:5.6MHz
|
輸入端子
| 網路端子×1
USB端子×2
|
外觀尺寸(WHD)
| 361×58×323mm
|
重量
| 4.5公斤
|
參考售價
| 120,000元
|
進口總代理
| 志仁(02-25604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