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不常聽耳機,除非當我想「以耳機為師」、或深夜怕吵到鄰居時,才會戴起耳機聽音樂。由於耳機聽得不多,以下對於HIFIMAN HE1000的評論,您可以當做是一位對耳機見識不深的人所發表的意見。但是,我聽過非常多頂級音響器材,包括喇叭,因此,我是以聆聽頂級喇叭的態度來評論HIFIMAN HE1000這付耳機的,而且是以絕對值的表現來評價它。在此,我要先說結論:HIFIMAN HE1000是一付非常頂級的耳機,它的聲音表現可以跟百萬級喇叭相比。
HIFIMAN是一家活力十足的耳機、隨身播放機廠商,老闆/CEO邊仿是紐約市立大學化學博士,卻因為喜歡音響、音樂而進入這個行業。我跟邊仿見過幾次面,都是在音響展場合,沒有機會細談,但可以窺知他是理想型人物,會為一個信念而不顧一切。為了宣傳與捍衛自家產品,他在微博上以南開米飯為名宣揚「教義」,當然不得已的時候也「舌戰群雄」。他的手下大將之一有加入我的臉書,經常看到他東飛西跑,席不暇暖,可見HIFIMAN的全球業務鼎盛。
按照官網上的資料,HIFIMAN成立於2007年,當年就推出HE-5 Planar-Magnetic耳機,2008年著手研究他家第一部隨身播放器HM801,2009年成立網路商店,2010年正式推出HM801。2011年推出HM-60X隨身播放器以及EF Amp,2012年推出HM901隨身播放器,2013年推出RE400與RE600,2014年推出HM802隨身播放器、HE560耳機、HE400i耳機、RE300a/i/h(耳道式耳機),2015年推出HE1000與HM901S。
其實HIFIMAN推出的產品還很多,上述只是代表性產品而已,他家甚至為了擁有參考標準的耳擴,費心打造了EF1000真空管晶體混血耳擴,電源分離,採用6支6922真空管,以及24個功率晶體。耳擴純A類輸出8瓦,擴大機純A類輸出50瓦,AB類輸出150瓦。上次跟邊仿談及這部超級耳擴,他連要賣多少錢都還在腦中打轉,所以我說他是理想型人物。
以耳機來說,他家從開始就鎖定Planar-Magnetic式耳機,這種耳機的製造難度高過一般動圈單體耳機,不過也容易引起媒體關注。在此簡單解釋什麼是Planar-Magnetic,免得「音響論壇」讀者誤解。美國Magnepan的喇叭很多人知道,他家登記的註冊名稱是Magneplanar,其實這Magneplanar就是跟現在耳機所流行的Planar-Magnetic是一樣的發聲原理。假若您以為這是新技術,那就錯了,早在1976年日本Yamaha就曾經推出Orthodynamic耳機,這個名詞是Yamaha註冊的名詞,供市場行銷之用,並非技術性名詞。比較接近技術性名詞的是Isodynamic,我們都知道喇叭箱體的Isobaric是「等壓」的意思,而Isodynamic呢?「均力」,指的是二邊相等的磁力。換句話說,Planar-Magnetic的發聲原理是把一片導電振膜夾在前後二組磁鐵之間,利用電流與永久磁鐵磁場的相互作用,產生磁力讓振膜做前後驅動。
說得更仔細些,Planar-Magnetic就是傳統動圈式單體與靜電單體的混合。動圈單體是把音圈安置在永久磁鐵所產生磁場中,只要音樂訊號(電流)通過音圈,就會激發磁鐵總成產生動力,驅動與音圈相連的錐盆振膜。而靜電單體則是在振膜上塗佈導電物質,通上恆定高電壓(沒有電流),而音樂訊號則跟振膜前後的二片Stator相連,利用內部升壓設備,把音樂訊號的電壓提高,再利用音樂訊號正反相位反轉,使得振膜與Stator之間產生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吸斥作用,驅使振膜前後運動,產生聲波。
Planar-Magnetic與靜電單體不同的是,靜電單體的振膜上並沒有線圈,而是塗佈導電物質,而且需要外加高壓來產生吸斥動力。而Planar-Magnetic則是在振膜上印了非常薄、細的線圈做為導體,其動力來自音圈通過電流之後所產生的吸斥力,這跟動圈式單體相同。
看到此處,我想讀者們已經瞭解Planar-Magnetic的發聲原理。至於到底中文怎麼翻譯比較恰當?音響圈流行已久的名詞是「平面振膜」單體,而耳機興起後,也有用「場極式」單體的名稱,不論中文怎麼說,都不如英文Planar-Magnetic來得直接傳神。
Planar-Magnetic的發聲原理是把一片導電振膜夾在前後二組磁鐵之間,利用電流與永久磁鐵磁場的相互作用,產生磁力讓振膜做前後驅動。
這是振膜的近照。Planar-Magnetic就是傳統動圈式單體與靜電單體的混合。
HE1000雖採用平面振膜單體,不過跟「正常」的Planar-Magnetic不同,特殊之處是磁鐵採非對稱安置。何謂非對稱?一般平面振膜耳機的二邊磁鐵尺寸都是一樣大的,而HE1000的磁鐵卻是一邊大一邊小,原廠網站說是可以提升音樂的真實度。除了磁鐵做法不同之外,HE1000的另一項技術成就是奈米厚度的振膜。在一段宣傳影片上,邊仿親自把一片薄薄的透明薄膜放在空中,藉著薄膜緩緩飄下的畫面來強調這張薄膜有多輕多薄。
老實說邊仿手上那張透明薄膜看起來就像是廚房的保鮮膜,不過其厚度卻薄很多,一般保鮮膜厚度大約0.01mm,但HE1000的振膜厚度是奈米。所謂奈米就是10的-9次方米,也就是十億分之一米,換成mm就是0.000001mm,您看差了多少個零?邊仿說HE1000的振膜是Planar-Magnetic耳機中第一個奈米厚度的振膜,這是他家研發7年的成果。要在這麼薄的透明膜上印導電線圈,而且要能夠均勻繃緊,這的確需要技術,難怪HIFIMAN會視HE1000耳機為業界重大突破。
除了磁鐵採用非對稱安置、振膜是奈米厚度之外,HE1000外罩的開口很大,能夠讓聲波充分透出,他家稱為Blinds Grill。能夠讓聲波透出?所以當您戴著HE1000聽音樂時,旁邊的人也能夠聽到囉?沒錯!
對於HE1000的外觀設計,老實說我沒有太多意見,今年CES跟邊仿聊時,他說是請美國設計師所設計的,我比較注重的是配戴的舒適性。HE1000的體積雖然不小,但因為設計得當,配戴起來很舒服,而且耳朵包覆感很「溫柔」,音樂聽久了也沒什麼壓力。在此我要說,戴耳機的「壓力」通常來自二方面,其一是配戴時耳機本身的壓力,第二是聲波給人的壓力。前面說過,HE1000的配戴壓力很低,包覆感「溫柔」,而聲波給人的壓力呢?同樣也很低,不像一般耳機那種逼到耳膜的壓力,而是帶點距離感。
配戴起來很舒服,這是HE1000的優點,不過,它也有一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好,例如金屬頭套的加工就可以更細緻些,這樣才能搭上其售價。還有,左聲道與右聲道的標示不明顯,藏在金屬頭套內面,我找了好久才看到。如果能把LR標示放在外邊明顯處,對於用家也會比較方便。
HE1000的振膜厚度是奈米,也就是十億分之一米,換成mm就是0.000001mm。
奈米振膜影片:
在金屬頭套調整帶下方有麂皮質感的透氣帶,舒適度加分。不過左聲道與右聲道的標示藏在金屬頭套內面,如果能把LR標示放在外邊明顯處,對於用家會更方便。
這是原廠所附的耳機線,線身不粗,包覆材料編織細緻。為左右聲道獨立2.5mm端子可換線設計。
原廠耳罩的軟墊可以拆下,以便日後更換。帶起來服貼,符合人體工學。
這麼高檔的耳機,當然要配上漂亮的木盒。
【聽感】
聆聽HE-1000時,總共用了三組方式,第一組是以Esoteric K-07X SACD唱盤類比輸出,進入HIFIMAN EF-1000耳機擴大器(原型機)。第二組是以Constellation Audio的Argo綜合擴大機耳擴來做試聽,搭配的是瑞士CH Precision D1 SACD唱盤。第三組是電腦,播放CD品質音樂檔,沒有刻意使用高解析音樂檔。耳擴使用二部,一部是Sennheiser HDVA600,另一部是Grace Design M920耳擴DAC。HDVA600耳擴是「新視聽」編輯小鎮所擁有,用來驅動他的HD800耳機。為何小鎮不買HDVD 800DAC耳擴呢?那不是更高級嗎?您看到那個DAC三個字嗎?前者是純耳擴,後者加了DAC,就耳擴功能來說二者完全一樣,小鎮要的是耳擴,不是DAC,所以選擇純耳擴(當天我聽的時候接AR-UA1 USB DAC)。另外一部Grace Design M920則是我們聽過聲音表現很好者,而且個性跟HDVA600不同,至於聲音表現,待會就會提及。
由於公司現成有Sennheiser HD800這付評價很高的耳機,當然我馬上拿來跟HE1000做「對照組」。請注意,我不是說PK組,因為二者的價格有差距,不宜PK,只適合拿來對照。第一輪對照用的是HDVA600耳擴,幾首音樂聽下來我馬上體會到HD800搭配自家耳擴的優勢,的確不愧是最好的動圈式耳機之一,聲音清晰飽滿還帶點寬鬆,鮮明而不會聒耳,而且耳朵也沒有壓力,音質也很好。甚至,猛然相比,一般人都會認為HD800好過HE1000。為什麼會這樣呢?HD800的阻抗是300歐姆,被認為是市面上難推的耳機,但是,HE1000比HD800發出的音量更小,我必須把HDVA600的音量開得更大,音量才能跟HD800相近。所以,如果猛然一聽,HE1000吃虧在音量比較小,一切都沒有HD800那麼鮮明外放活潑討好。
奇怪?HD800不是號稱史上難推的耳機,怎麼HE1000還比它更難推?讓我們來檢視二者的規格。HD800的阻抗是300歐姆,的確比一般幾十歐姆的耳機難推很多。不過,不要忽略HD800的靈敏度是102dB,也算是擠入100dB以上高靈敏度的範圍。而HE1000呢?它的阻抗標示35歐姆正負5歐姆,的確很「正常」,但是它的靈敏度卻只有90dB,對於耳機而言,這已經是「低」靈敏度的範圍。所以,當二付耳機都同時使用Sennheiser HDVA600耳擴時,HE1000的音量遠比HD800還小。既然如此,HDVA600能否推得動HE1000?可以,只要將音量旋鈕轉到2點鐘方向就夠了,當然這也跟您所聽的音樂錄音電平有關。
除了HD800之外,我還用了幾付市面上知名品牌的耳機來做比對,包括動圈式耳機、平面振膜(Planar Magnetic)耳機等等,各有各的優點,也有其不足或自身的Bias。以我聆聽音樂的多年經驗,我喜歡的是全面平衡的耳機,因為這樣聽任何音樂都適合,而且耐聽。
以喇叭的標準做考驗
到底我是用哪些音樂來測試呢?用電腦播放時,我用的第一張是Red Rose所出版「Mark Levinson錄音專輯」,第二張是「DALI CD3」,第三張是普洛文化所出版的二張一套棒喝CD「DG黃金錄音精華」,第四張是「李小沛續」,第五張是「巴哈布梭尼鋼琴曲」,第六張是Yarlung Records那張「Art of the Violin」、第七張是Yarlung Records「At the Broad : MusicFrom Argentina大提琴」,第八張是蘇芮「驀然回首」,第九張是Nat King Cole「The Very Thought of You」,第十張是「BluePort JazzLive」,第十一張是老虎魚唱片Allan Taylor「Looking for You」,第十二張是Dynaudio「Kissed By A Song」,第十三張是Marten Design「Supreme Sessions 1」,第十四張是Anne Bisson「Tales From the Treetops」,最後一張則是「Siltech One」。洋洋灑灑列了那麼多,就是要讓大家瞭解,我所用來測試的音樂各種類型都有,包括古典、爵士、流行、國語歌曲、小提琴、大提琴、鋼琴、Bass、人聲,甚至中國打擊樂器等。而用Esoteric K-07X/EF-1000,以及CH Precision D1/Argo時,我用了「喇叭的28道試煉」、莉迪雅「爵士歌簿」、Marten Design的「Supreme Sessions I」,以及2015年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AV展CD。
「李小沛續」
YarlungRecords「At the Broad : Music From Argentina大提琴」
NatKing Cole「The Very Thought of You」
AnneBisson「Tales From the Treetops」
「Siltech One」
好吧!該來說說我對HE1000的聽感了,先說聽數位流的表現。其實在今年CES時,我就已經聽過HE1000了,不過當時沒有攜帶自己熟悉的軟體,而且趕時間,只是覺得聲音表現相當不錯,但仍需要跟其他耳機做AB Test才能定論。現在我終於能夠坐下來好好聽HE1000。當上述那些軟體一輪聽下來,我發現HE1000在搭配Sennheiser HDVA600時,聲音的調子就好像傍晚拍照,高頻內斂,中頻飽滿,低頻更是豐潤有彈性,而且量感充足,把管弦樂的低頻基礎營造得很好。我們都知道傍晚拍照時,由於光線柔和,雖然亮度不高,但更能展現豐富的光影層次。這也好像我們在調投影機時,如果把Contrast對比調得太高時,雖然畫面看起來明亮,但豐富的明暗層次卻減少了。反之,如果謹慎調整Contrast,加上Brightness拉低,此時雖然畫面亮度降低了,但反而可以看到更豐富的明暗層次階調。
HE1000就是屬於後者,高頻內斂甜潤,但聽到的細節反而更多,而且讓耳朵舒服。此外,HE1000的音質非常好,這項優點在聽古典音樂時表現得更為傑出,無論是鋼琴獨奏、小提琴獨奏、大提琴與鋼琴合奏、弦樂重奏、管弦樂等都可以感受到HE1000的音質之美。如果要拿喇叭的音質表現來做類比,我認為HE1000的音質可以跟上百萬的喇叭相比而不遜色。尤其當我在聽蘇芮那首「心痛的感覺」時,曲中的弦樂重奏音質竟然是那麼美,而且還帶著適當迷人的黏滯感,這是我在大部分喇叭身上都無法聽到的。很多人都認為台灣流行音樂的錄音音質不佳,HE1000可以為蘇芮這張唱片的錄音師做見證,當年錄得真好啊!
層層試煉都過關
聽過搭配Sennheiser HDVA600耳擴的聲音表現之後,我換上Grace Design M920耳擴DAC。為何會特別選這部耳擴來搭配HE1000呢?因為「新視聽」已經聽過它,特別推薦我要用這部耳擴DAC來搭配。在此我要告訴大家,器材搭配不只是在二聲道系統要注重,在耳機領域裡也是一樣啊!在不同的耳擴搭配之下,耳機的聲音可以呈現180度反轉。這其中不僅牽涉到阻抗匹配推力大小,更關鍵的是個性搭配。這麼說好了,當HE1000在搭配Sennheiser HDVA600時,我說它是傍晚時的攝影;而當搭配GraceDesign M920時,它卻搖身一變,成為清晨時的攝影。什麼是清晨時的攝影?光線充足但柔和、透明度高卻不刺眼、光影層次的豐富性仍然保持,但細節看得更清晰。此外,音樂活生感比搭配Sennheiser HDVA600時更好。在此我可以說,GraceDesign M920跟HE1000的確是天造地設的好搭配。
在Grace Design M920的搭配下,我又把上述音樂聽過一次,心中不免驚訝近幾年耳機進步的幅度真大啊,此時再說些什麼暫態反應如何?樂器演奏質感如何?中頻更飽滿低頻更紮實又如何等等已經是多餘。老實說,用耳機聽音樂無法享受到模擬音樂廳的空間反射,因此也無法有置身音樂廳的現場感,這是缺憾。不過,一付好耳機所呈現的正確高中低音域平衡性、精確的細節,以及接近原音的音質之美卻不是大部分喇叭可以相比的。尤其當無可避免的空間中低頻、低頻駐波與過量的高頻反射嚴重扭曲音樂原貌時,優質耳機所帶來的「以耳機為師」功能更是百萬級喇叭所無法提供的。
接下來要說另外二套器材的聽感。先說搭配HIFIMAN自家的EF-1000耳擴聽感。這套的聽感不可避免會受到Esoteric K-07X的類比輸出聲音特性影響,整體聽起來比我用Argo聽的時候還來得亮些,調子也更直接,沒有那麼軟調,不過解析力很清晰。我聽了「喇叭的28道試煉」、莉迪雅「爵士歌簿」、Marten Design的「Supreme Sessions I」,以及2015年馬來西亞吉隆坡國際AV展CD等。即使是用HIFIMAN自家的耳擴,聽古典音樂時音量仍然要開到二點鐘方向,比起其他耳機,HE1000的靈敏度的確比較低,不過並不會影響聆聽音樂。在這套搭配系統上,HE1000一樣展現非常高的解析力,但不會有突兀之感,對耳朵也不會造成壓力。值得稱許的是聽「喇叭的28道試煉」時,無論是鋼琴的泛音表現,或小提琴、長笛、鋼琴的和聲融合,還是弦樂與單簧管的和聲音色都很美,這再度證明HE1000能夠展現完整的樂器泛音,使得樂器聽起來更真實、更美。而在聽「SupremeSessions I」時,HE1000腳踩大鼓的快速收束噗噗聲,以及Bass的音粒都證明它的暫態反應很快。尤其鈸的極細微振動再生更證明它的細節再生能力非常好。而在「爵士歌簿」中,HE1000把各種伴奏樂器展現得非常真實而直接,就好像在爵士Pub現場一般。真實、直接、高解析、陰柔透明感、高中低頻段平衡是我對HE1000的感受。
最後我要說搭配Argo綜合擴大機時的表現。老實說我認為這套系統的音質表現最美,古典音樂中各種樂器的合奏和聲聽起來很舒服,清晰中帶著軟質,還帶著陰柔又清楚的透明感。我家裡有上百萬的喇叭,拿HE1000跟上百萬喇叭相比,音質的表現一點都不遜色,而且細節的清晰程度也勝過喇叭。當然,耳機無法展現出喇叭的那種置身現場被音樂環繞的感覺,只是單純的在額頭前面發出聲音而已,鑑聽的意謂濃厚。不過,HE1000這種開放式耳罩耳機聽起來卻比一般耳機還來得輕鬆沒壓迫感,尤其小音量聆聽下各種樂器的細節、演奏質感都很清晰,速度反應依然維持快速,這也是大部分喇叭所無法相比的。
以它為師,不走冤枉路
我聽過最頂級的Stax靜電耳機,一套售價幾十萬台幣,對其靜電振膜加上真空管耳擴的溫軟細緻聲音表現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多年前我也聽過Sennheiser 最頂級的Orpheus靜電耳機加真空管耳擴(1991年推出,限量300套),那也是當年讓我傾心的清晰細緻活潑聲音。而現在聽HE1000呢?我要說後浪的確可怕。僅憑當年印象來做比較當然不夠精準,但是我不是要說誰高誰低,而是想告訴大家,現在聽HE1000的感覺就好像印象中頂級Stax與頂級Sennheiser 聲音個性的混合體,處處刺激腦啡產生快感。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HE1000耳機即使搭配最便宜的Grace Design M920耳擴DAC,其售價也不低,我不建議購買。然而,對於許多為空間惡劣條件所苦、或擁有數百萬甚至上千萬音響系統者,我建議您不妨買一付HIFIMAN HE1000耳機,一方面做為深夜聆樂的替代品,另一方面也讓這付耳機發揮「以耳機為師」的功能,帶領您的音響系統朝向正確的調整之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