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iKKs!是一家經常會出奇招的喇叭公司,這次推出的是看起來不像喇叭的喇叭,他家稱為Diffractionslotspeaker。這種喇叭的發聲開口只有3.5公分的長條縫隙,但是卻能夠營造出跟一般喇叭一樣的寬闊音場,尤其神奇的是聲音清楚程度跟一般喇叭沒有二樣,絕對沒有聲音被摀住的悶聲,反倒有整支柱子都在唱歌的感覺。
Columns 10的模樣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四方形柱子,柱子上有垂直條紋裝飾,跟一般喇叭完全不同。Columns 10的四面雖然都有3.5公分寬的縫隙,不過只有向著前方的那條縫隙是有喇叭的,其他三面的縫隙只是對稱裝飾用的。
DynamiKKs! Columns 10的背板
DynamiKKs! Columns 10是一對神奇的喇叭,神奇的地方在於它完全違反一般喇叭設計原則,把喇叭單體的發聲正面遮住,只留下3.5公分寬的從上到下一條縫隙,單體的聲音就從這條縫隙發出。您一定會想,這樣的設計一定會讓喇叭發出的聲音悶悶的,只能坐在喇叭正面聽,偏旁就聽不到聲音。錯了!我坐在大空間中任何一個地方,它所發出的聲波擴散性跟音場的完整性就跟我聽一般喇叭沒有二樣。這樣的喇叭已經超出我對「正常」喇叭的理解,所以我說Columns 10是一對神奇的喇叭。
看起來像一支柱狀裝飾品
第一次看到Columns 10(所謂10是指10吋低音單體)是在2104年台北圓山飯店TAA音響展中典立音響的房間裡,當時這對喇叭只是靜態展示,就擺在進門處。每個走過去的人都不相信這是喇叭,因為沒有看到喇叭的「正面」,只看到一根柱子式的箱體。環顧箱體四個面,都是條狀木板封住,每邊都有一條3.5公分的窄縫隙貫穿箱體。伸手去摸,除了「正面」那條感覺得到有喇叭單體之外,其他三面都是封死的,只有柱子底下有一個低音反射孔向後發聲。這算是喇叭嗎?這樣的喇叭要怎麼發聲?它的聲波能夠跟一般喇叭那樣擴散嗎?這是當時我心中的疑問。不過,有鑒於我曾聽過他家10.15喇叭,效果非常好,所以我雖然心裡嘀咕著,但也不敢輕視。
終於,Columns 10送到我家了。在還沒開聲之前,我就先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可惜得到的資料幾乎是零,只有官網上一短篇德文介紹而已。由於我不懂德文,透過代理商典立向原廠取得英文說明,這才赫然知道,原來原廠設計這對喇叭的用意在於搭配現代裝潢的音響迷家庭。天啊!他們擅長的號角喇叭不做,竟然開發這款搭配裝潢的柱狀喇叭,這是Hi End態度嗎?
特殊設計箱體
如果您以為這不是Hi End喇叭,那就錯了!原廠告知,雖然Columns 10的外觀看起來不像傳統喇叭,但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Hi End精神。高音單體採用來自專業領域的氣動式單體,長度110mm。中音單體則用了二個5吋紙盆振膜,懸邊特別是用布做成,這種作法不就是古董單體的做法嗎?不僅如此,最底下還有一個10吋紙盆振膜低音單體。看到沒,這樣的陣仗哪是「花瓶式」的喇叭會做的?那是Hi End喇叭才會下的重手。
這支110mm長的氣動式單體是特別為大型錄音室所設計的,頻域從1,800Hz以上,一直到人耳無法聽聞的頻域,由於發聲面積大,因此可以在極微小的振動下就產生極大的高頻能量。也因為振幅小,所以失真也相對的小,高頻段聽起來量足而且不會緊繃,不會崩潰。這個專業氣動式單體採用釹磁鐵為磁力來源,振膜材料也是特殊的,相信是目前最佳高音單體之一。
而中音單體與低音單體都採用紙盆振膜,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廠說根據他們的經驗,紙盆振膜可以產生最佳的細微振動,以及最自然的樂器人聲音色,而且可以用低階濾波就可以達到很好的分頻銜接。原廠所謂的低階濾波就是每八度12dB濾波斜率,也就是二階分音。這二個5吋中音單體的分頻點是200Hz,由於紙盆非常輕,加上使用強力磁鐵,所以中頻段的暫態反應非常好,控制力極佳。而布做的懸邊可以提供非常好的阻尼作用,不容易產生懸邊反相的問題。此外,布懸邊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容易損壞或變質。您看,採用這種單體的喇叭會是只有裝飾作用嗎?而那個10吋單體的懸邊也是採用特殊材料,長衝程,可以下沈到28Hz而沒有大失真。還有,這個低音單體反應很靈敏,即使小音量下仍然能夠發出完整的低頻,這對晚間小音量下聆聽音樂具有正面幫助。
參考軟體:
Charles Munch指揮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的時代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錄音,其中包括這張貝多芬第五號、第六號交響曲。這張SACD是1955年所錄製的,錄音師是當時RCA最著名的錄音師之一John Norman,當年那張「真善美」RCA唱片版的錄音就是他做的。這張SACD由當年母帶翻製成SACD與CD,雖然是1955年所錄製,但其錄音效果肯定是最好者之一。(Sony BMG,82876 6789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