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ötterdämmerung諸神的黃昏是華格納「尼布龍根指環」四部曲的最後一部,取材自北歐神話「Ragnarök」,原名是諸神末日。Solti指揮維也納愛樂,在1964年5月20-27日,6月1-2日,10月27-31日、11月3-5日、17-20日、22-24日,總共花了二十幾天的時間才完成。做成六張黑膠唱片,連真正的馬都牽到錄音舞台上了,可見其耗資、耗心力之鉅。Decca的心血沒有白費,「諸神的黃昏」一開場的管弦樂就緊緊扣人心弦,而且錄音效果非常好,更不要說這六張黑膠中高潮迭起、劇情轉折震撼人心。
「諸神的黃昏」其實就是諸神的末日,Brünnhilde騎上馬躍入火堆中與齊格菲同歸於盡。此時火焰越燒越大,萊茵河水不斷高漲,Hagen想要從萊茵少女們手中奪取指環,但反而被淹死。最後,齊格菲火葬的柴堆燒到了Valhalla,一切都結束了。如果您在聽「諸神的黃昏」之前,先讀過劇情,就會對音樂的進行有更深刻的感動。
在1964年開始錄製「諸神的黃昏」之前,Solti已經在1963年9月16日於倫敦柯芬園歌劇院演出「諸神的黃昏」,而且演出陣容主角幾乎跟1964年錄音時一樣。Brünnhilde由Birgit Nilsson飾演,Siegfried由Wolfgang Windgassen飾演,Hagen由Gottlob Frick飾演,Wellgunde由Gwyneth Jones飾演,Flosshilde由Maureen Guy飾演。這幾個角色都相同,其他角色則不同。劇中有一個角色Günther,這並不是一個突出的角色,不過John Culshaw怕歌手的嗓音會被管弦樂掩蓋,所以特別請聲音宏亮的Dietrich Fischer-Dieskau來擔任這個角色。
而在1965年,Solti也在柯芬園完成整套「尼布龍根指環」的演出。所以,Solti當年指揮錄音指環,應該也是駕輕就熟。Decca這套「尼布龍根指環」發行之後,Solti在1983年拜魯特音樂節中,也指揮演出全套「尼布龍根指環」。那次演出是Solti唯一一次在拜魯特音樂節的演出,實況錄音後來推出12張CD,非常值得收藏。或許可以這麼說,Decca這套「尼布龍根指環」是John Culshaw主導下的指環,而1983年拜魯特音樂節那套才是Solti自己的指環。
這套指環的錄音場地維也納Sofiensaal建於1826年,原本是三溫暖場所,後來一度改為舞廳。Solti與維也納愛樂很喜歡在這裡錄音,因為音響效果澎湃飽滿,細節分明。而當年John Culshaw也非常喜歡這個場地的音響效果,在錄製指環期間甚至還在附近租了公寓,方便長達8年的錄音工作。
John Culshaw對錄音的效果要求很高,在「諸神的黃昏」中,華格納第二幕樂譜中記載要使用Steerhorn,但這種樂器已經很少使用,一般演出都會以trombone替代。但John Culshaw堅持要重現華格納的要求,最終找到見過當年華格納演出時這種樂器的工匠Otto Mahler,他說原始Steerhorn已經被美軍當作戰利品帶走,但他可以複製,錄音中才有三把Steerhorn可以演奏。而在第一幕接近結尾處,齊格菲(男高音)必須模仿Günther(男中音)的唱腔,John Culshaw也借助錄音師的幫忙而達到他的要求。至於「萊茵的黃金」中那18個鐵鉆,John Culshaw當然也是找來18塊鐵鉆現場敲打。
「諸神的黃昏」是一套驚心動魄的錄音,雖然長達6張黑膠,但無論是管弦樂演奏或歌手演唱都美不勝收,絕無冷場。身為古典音樂迷,如果沒有聽過這套Solti的「諸神的黃昏」,那將是無可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