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e In這個名詞是音響迷經常聽到的,到底它是什麼意思呢?所謂Toe就是腳趾頭,而in就是向內,所以Toe In原意是雙腳的腳趾頭向內。引伸到喇叭擺位時,就是指二支喇叭向內的投射角度。
二支喇叭為何要有向內投射角度呢?因為要獲得最鮮明的立體結像表現。那麼最鮮明的立體結像角度是二支喇叭向內多少度呢?根據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的ITU-R BS.775-1推薦文件,還有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 (AES) 的AESTD1001.1.01-10推薦文件,都指出二支喇叭的向內投射角度(以二支喇叭中心線量測)30度時,可以獲得最佳的立體結像表現。
事實上,無論是ITU或AES的研究報告,原本都是為錄音室多聲道喇叭擺位而做的研究,不過文件中也指出,這種喇叭向內投射角度的擺法也適合在一般家庭中聆聽使用。所謂向內投射30度,也就是二支喇叭與聆聽位置形成等邊三角形的擺法,這種喇叭擺法在很多二聲道喇叭廠商的說明書中可以看到。換句話說,這種等邊三角形的擺法也是很多喇叭廠商的共識。
不過,在實際家庭聆聽中,因為空間的差異、喇叭擺位與聆聽位置的限制,還有每個人的偏好不同,使得喇叭要不要Toe In、要向內Toe In多少度莫衷一是,音響迷各吹各的調。事實上這個問題很容易釐清,從物理上來看,如果二支喇叭向內Toe In,可以降低左右二側牆反射音的強度,而反射音是干擾直接音的主要來源,直接音如果被強力干擾,音像的定位、凝聚程度就會大減,必須適當控制。
此外,Toe In 30度時,聆聽者的頭部大約會處於二支喇叭軸線上(On Axis),此時頻率響應曲線量測起來,高頻段衰減得最少。所以如果要獲得鮮明的立體結像,二支喇叭向內投射是正確的做法,也就是所謂Toe In。問題只是,到底要Toe In多少度?
上述ITU與AES都建議向內投射30度,不過因為每個人喜好不同,各項條件不同,所以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投射角度。此外,也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將喇叭擺成等邊三角形來聽音樂,有些人喜歡擺成等腰三角形,換句話說,就是聆聽位置距離喇叭更遠些。這些都是個人的偏好,無可厚非。
至於有些人喜歡將二支喇叭正面向前,完全沒有Toe In角度,理由是喇叭所用的單體擴散角度很大,所以不必Toe In。其實只要將麥克風放在聆聽位置上,反覆量測比較Toe In與無Toe In的頻率響應曲線,就可以知道這個說法是不通的,無論喇叭單體的擴散角度多大,在離軸(Off Axis)量測時,都可以看到高頻段衰減比較多。
我猜,會採用無Toe In喇叭擺法,有可能是聆聽者認為高頻量感太多,有壓迫感。其實這也可能是誤解,因為會對耳朵產生壓迫感的聽感只有少部分來自高音單體,來自中音單體的壓迫感可能更多,你只要將其他單體接線拆掉,只讓高音單體發聲就會明白。
有些不Toe In的人可能是覺得這樣音場比較寬,樂器的聲音有時還會跑到喇叭外,聽起來很過癮。樂器聲音會跑到喇叭外,如果不是錄音師刻意炮製的,很有可能就是聲音反相所造成。假若你要讓樂器聲音跑到喇叭外,很簡單,只要將二支喇叭其中一支的紅黑端(或紅白端)對調,讓二支喇叭形成反相發聲,就會發現樂器都跑到二支喇叭外面發聲了,聽起來很新鮮,音場好像也擴大很多。但此時,音場中央的聲音沒有聚焦能力,沒有實體感,沒有定位感。當然,喇叭沒有Toe In不至於讓聲音變成反相,但聚焦能力、實體感、定位感降低是必然的。
喇叭要不要Toe In?要Toe In多少度?這都是個人的選擇,旁人無法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