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Paul and Mary Album 1700,錄音室的傑作
Peter Paul and Mary這個1960年代開始走紅的三人組應該無人不知,在那個社會運動、反戰、黑人爭人權的大時代,這個合唱團的民謠歌聲撫慰了不知多少熱血沸騰的年輕心靈。今天,當年的熱血青年都垂垂老矣,重新聽他們的歌,心中感懷無法言喻。從1960年代走入1970年代,無論是歐美或台灣,那都是個高度壓抑,精神需要有出口的歲月,PPM的歌聲剛好對那個時代的青年人有療癒效果,使得他們的唱片一直傳唱至今。
PPM本來各自有其歌唱生涯,在1962年,他們第一次以PPM之名推出第一張專輯,專輯名稱就是Peter Paul and Mary,沒想到內中一首「Lemon Tree」大受歡迎。1963年,他們與華納唱片簽約,推出第二張專輯「In The Wind」,內中的「If I Had Hammer」再度擊中人心。從此一路長紅,一直到2010年推出最後一張專輯「The Prague Sessions」。PPM總共推出20張專輯,除了第一張與最後二張之外,其餘都是華納唱片所出版。
Album 1700是PPM唱片中我最喜歡者之一,喜歡的原因當然跟歌曲本身有關,另外就是錄音效果的特別,所謂特別的意思並非作怪,而是自然又難以表現。這張專輯是在錄音室中錄製,採用的大部分是原音樂器,但是除了吉他之外,大部分的伴奏樂器音量都很小,而且遠遠的躲在後面。為何會這樣呢?為了要凸顯PPM三人的歌聲。要死不死,這張專輯中他們的歌聲很多時候是輕聲在唱的,這使得伴奏樂器不得不壓得更小聲。於是,很多的音響系統難以把音場深處的樂器聲音表現得真實又清楚。就以大提琴好了,您有聽到大提琴嗎?那大提琴的聲音不大,但是要能聽到大提琴美麗的音質與演奏質感才對。再說Bass,那是原音樂器,但是我相信很多人聽起來都是沈重笨笨的聲音,甚至渾濁成唯一堆低音,根本聽不出原音Bass該有的彈性與扣彈音粒。還有,銅管的聲音聽得出有幾種嗎?能聽出銅管的吹奏質感嗎?不相信嗎?您聽聽第五首「The House Song」。還有,片中三人雖然唱得不大聲,但嗓音卻非常直接,好像沒有透過喇叭,直接就傳到耳朵,簡單的說就是非常真實,好像歌手跳出來般。如果您無法感受到我所說的直接真實嗓音,那就是調音不夠到位。此外,這張專輯雖然是在錄音室錄製的,但是空間感炮製得很好,在那個錄音器材尚很陽春的時代,能夠做出這種空間感,也真的不容易。
這張專輯屬於早期立體錄音,三位歌手的位置分得很清楚,左邊中央與右邊,有時中央是沒有歌聲的,只在左右二邊出聲。無論歌手從哪裡發聲,他們嗓音的音質都非常美,聽起來很舒服,簡直就是跟柔軟的綢緞一般。
非常棒的一張專輯,不僅見證了那個時代,也留下了傑出的錄音效果。這是AP重製的SACD,可以找Joy Audio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