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townwu 於 2015-4-23 21:56 編輯
PrimeAV新視聽240期正式出刊了,依照一年12期來計算,我們已經正式邁入了第20年,所以在240期中,我們做了20年間的劇院技術回顧專題,讓大家看看這20年內的影音技術有什麼變化。
另外!我們為了服務新的年輕讀者,所以特地做了入門二聲道世界的企劃,除了針對平價入門產品詳細評測之外,我們還會持續做好幾期的相關企劃,首波推出的是「Part 1:五萬元以下的主動式喇叭採購」;在企劃完成之後,編輯部也決定將這個文章的前半部放上網讓大家免費閱讀,因為好的文章應該讓更多人看見,也希望大家讀過我們的文章後能夠真正找到自己喜歡的音響系統,當然也不要忘了以實際行動支持新視聽啦!
本期特企評選喇叭名單:
品牌/型號/新台幣定價
Adam | A7X | 48,000元 |
Alesis | M1 Active 520 | 16,500元 |
Audio Pro | Addon Five | 16,000元 |
EVE Audio | SC205 | 52,000元 |
Focal | Alpha 65 | 39,800元 |
Fostex | PM0.5d | 15,000元 |
Genelec | M030 | 39,500元 |
KRK | RP6 G3 | 19,500元 |
PreSonus | Eirs E5 | 13,500元 |
Prodipe | TDC5 | 21,800元 |
PSB | Alpha PS1 | 16,000元 |
YAMAHA | HS8 | 28,500元 |
Triangle | Color 123 | 52,000元 |
-------------------------------------------------------------------------------------------------------------------------------------------------------
新手必讀
我的人生第一套兩聲道音響系統 Part I ─ 市售五萬元以內主動式喇叭集體試聽
企劃/陸怡昶、韓享良
現代人聽音樂的方式愈來愈多了,然而與傳統音響最大的不同,就是現代人聆聽的音樂軟體很多是檔案的型態,訊源直接就是PC。而今日的音響器材也因應現代人生活型態而有越來越多的變化,例如USB DAC綜擴、USB DAC耳擴、帶無線功能的喇叭…等等,消費者想怎麼聽都能找得出方法,不像傳統音響系統必須遵循固定的器材搭配邏輯。對一般民眾來說,聽音響變得更簡單了,例如一台筆電加一只藍牙無線喇叭就能聽音樂。但這樣就是最好的聲音表現嗎?多半不是,多半是折衷或平庸的聲音效果。在形形色色的器材組合之下,很多入門者不知道自己聽到的聲音夠不夠好?器材有沒有完全發揮?還有沒有升級空間?
所以,現代人該怎麼樣組建人聲第一套Hi-Fi音響系統,這個系統要能跟PC連接,還要能有夠好的音質,這是我們這次整個企劃的核心宗旨。由此出發,我們再思考,對入門者來說、面對今日的音響器材,什麼是困難的?第一應該是基礎觀念,在這麼多樣化的器材中,什麼才是正確的系統組成觀念?第二應該是器材的組合與搭配,對沒經驗的人來說並不容易上手。第三應該就是預算了。
針對第一點,本刊陸技術主編決定寫一篇完整的兩聲道系統組成教學,教您認識一套音響系統的基本架構。針對第二點,我們想到的最簡單答案是主動式喇叭,它未必是音響迷心目中最理想的喇叭,也不上消費市場的主流,但主動式喇叭不需要煩惱擴大機的搭配問題,對入門者來說可以先跳過這個難關。而且主動式喇叭很多是因應專業鑑聽而設計,所以基礎上都會要求均衡中性,對入門者來說也是建立基礎、認識聲音的好起點。針對第三點,我們將產品價格鎖定在五萬元以內(最多可以超出一點點),讓多數人都能買得起。由此出發,入門者就不容易聽到驅動不足、匹配不良或是頻率響應嚴重扭曲的聲音,而且應該都可以負擔,如此的企劃思維未必是最完美的,但相信是合理的。
當然,使用主動式喇叭也代表它沒有搭配或太多升級空間,在未來(或許就是下一期)我們希望可以再進一階,介紹平價被動式喇叭與擴大機的搭配組合,為了銜接今日以PC為主的聆聽型態,擴大很可能更會鎖定「帶USB DAC的綜擴」這種現代的音響器材,如果您喜歡搭配,希望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請期待我們未來的報導。
-------------------------------------------------------------------------------------------------------------------------------------------------------
數位流時代
Hi-Fi音響系統的構成
文/陸怡昶
裝一套二聲道音響系統要買哪些器材?這對玩家而言完全不是問題,但是民眾卻完全沒有概念,想在家裡裝一套音響,跑到音響專賣店或電器大賣場詢問的結果,兩方給你建議的系統組合方式、使用的器材與價位卻大不相同,能否「第一次買音響就成功」可能要靠點運氣。我不是生在富貴人家、從學生時代就在玩音響,我很明白絕大多數消費者都有預算限制,對於有錢人來說買一套五百萬的音響沒啥了不起、買了以後可能也沒時間聽,但是大部分年輕上班族和學生,花三萬、五萬或十萬元買音響都要辛苦存很久,買了以後都會很珍惜、一有空就聽,我是過來人,看著時下的年輕人總是戴著耳機聽音樂(為了你的聽覺健康、請留意聆聽時數與音量),這是因為音響器材太貴?還是不知道怎麼運用有限的預算買好聽的音響?
唉!我只能說長期以來平價音響器材的報導、評測都未受到重視,以致於大眾普遍認為音響是有錢人的玩物,儘管高檔餐廳的名廚料理讓人回味再三,但還有眾多平價的「B級美食」也能讓人感到驚喜,只要有熟門熟路的人帶頭、不用花大錢也能很享受,玩音響也是如此。Prime AV創刊至今已過二十年,一開始我們把本刊定位為「青春的、新鮮的、易懂的、屬於大家的Hi end AV雜誌」,當時隨著我們一起成長的年輕人現在都已經是中年人了,我們沒有忘記初衷、很願意為新世代的讀友們帶路,所以在本期特企一開始,我先從基本概念「Hi-Fi音響系統的構成」開始講起,本文一開始先介紹二聲道音響系統構成的四個要素:訊源、前級、後級和喇叭。
這是典型的音響系統構成,所有訊源器材的二聲道信號輸出全部接入前級,前級則選擇其一(用家正想聽的訊源)作音量調整與放大,輸出至後級作功率放大驅動喇叭。
音響系統的基本構成可簡略畫成這張圖,從頭至尾依序是訊源、前級、後級與喇叭。
訊源器材
所謂的訊源就是「播放音樂軟體的器材」,西元2000年之前誕生的「純音響訊源器材」(AV訊源除外)包括盤帶機、黑膠唱盤、卡式或匣式錄音座、CD唱盤、SACD/CD唱盤、DAT與MD,如今存留下來的主要訊源器材則為黑膠唱盤與CD唱盤、其中又以CD的使用者最多,而高階玩家聽CD還經常會選用「CD轉盤+數位類比轉換器(DAC)」兩部機器的組合,事實上這樣兩機組合的機能等同於一部CD唱盤、只是為了音質(聲音的純淨度)把數位類比轉換電路從CD唱盤中分離出來:CD轉盤負責讀出CD唱片的數位音訊、送出給數位類比轉換器轉換成聲頻信號。
多年以來音響玩家已經習慣使用CD唱盤作為訊源,但隨著數位流時代的到來,CD唱盤的設計、機能已有很大改變,像這一部TAD-D1000 SACD/CD唱盤還具備USB DAC機能,數位音訊格式能對應上達PCM 384kHz/32bit與5.6MHz DSD。
近30年訊源器材演化的歷史中有兩次重大的轉變:第一次是在1980、90年代「數位的」CD唱盤快速取代「類比的」黑膠唱盤與卡式錄音座成為訊源器材的主流;第二次則是從2001年10月23日開始,iPod的誕生快速取代了CD隨身聽的地位,使人們習慣的音樂軟體從「CD唱片」逐漸轉移為「音樂檔案」。而音樂檔案也能擺脫CD規格44.1kHz/16bit的限制,隨著DAC晶片與錄音專業器材的進化提高音訊編碼規格,2010年前後至今,音響廠家紛紛推出網路數位流播放機與USB DAC,前者可以透過網路連線直接讀取播放儲存在電腦、NAS(網路硬碟)、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中的音樂檔案,後者則能連接電腦的USB端子、將電腦播放音樂檔案的數位音訊轉換成聲頻信號。
近兩年黑膠風潮再起,也有廠商推出價格親民的製品,如果你想買黑膠唱盤,搭配的前級或綜合擴大機要有PHONO輸入。
現今販售的網路數位流播放機與USB DAC已經有很高比例能對應192kHz/24bit、DSD音樂檔案或數位音訊,這些高規格音樂內容稱為High Resolution Audio、簡稱「Hi-Res」。Hi-Res檔案播放的資料率是CD的好幾倍,更高的取樣率、更高的位元數,使解碼後的聲頻信號線性更佳、動態更高、音質更細膩。音樂檔案的取得、儲存與播放也比CD更便利,對於已經習慣電腦操作的現代人來說,我建議以數位流訊源為優先。事實上「電腦+USB DAC」組成的訊源就很類似前述「CD轉盤+數位類比轉換器」的分體式訊源:電腦負責讀出、解碼音樂檔案、送出數位音訊,USB DAC則是把數位音訊轉換成聲頻信號,而目前有很多的USB DAC採取「非同步傳輸」、能降低數位音訊的時基誤差,純粹從數位傳輸界面的性能來看,這樣的狀況其實還比大部分「CD轉盤+數位類比轉換器」還要理想。
前級
訊源的聲頻信號輸出直接通往前級,「大部分」前級負責的工作包括訊源選擇(切換不同的訊源)、音量控制(調整大小聲)與高電平放大(將輸入信號作10倍電壓放大);部分前級擴大機則包含RIAA等化電路與唱頭放大、以對應黑膠唱盤。以上所述都是「典型的」前級,還有很少數的前級只有訊源選擇和音量控制機能、沒有高電平放大電路(也不必插電),這就是所謂的「被動式」前級。簡單來說前級是整套音響的「控制中心」,將所有訊源的輸出匯集於此,讓用家選擇要聽哪一部訊源、調整音量、將聲音訊號作初步的放大之後送往後級。
後級
後級又稱為「功率擴大機」或簡稱為「功放」,它的作用是將前級送來的音訊作電壓放大與電流放大,而電壓與電流的乘積就是功率、單位是「瓦」,瓦數的高低決定了後級可以輸出大的電能、驅動喇叭,想讓喇叭發出夠大的音壓,後級的輸出功率就要足夠。
喇叭(被動式)
喇叭的作用是把電能轉換成聲能,也就是把後級放大過後聲頻信號的電能轉換成聲音的「換能器」。一套音響系統的成敗、喇叭是決定的關鍵,影響力絕對超過訊源、前級與後級,一方面是因為它「離人耳最近」,另一方面則因為它是整套系統四大類器材中失真最高者,優劣之間的差距極大、聲音「個性」的差距也非常明顯,因此你若想裝一套音響,我的建議是:從喇叭開始選起,而且喇叭不容易壞、可長年使用、也不容易被時間和新科技所淘汰(許多1950年代之前的喇叭都還是玩家們的收藏品呢),所以我認為購買喇叭的預算至少要佔總預算的一半。
五花八門、省錢又省空間的「複合型」音響器材
「訊源+前級+後級+喇叭」再加上連接這些器材所需要的線材,就能組成一套音響系統,預算充分的音響玩家們就是這樣買器材,而且他們會在購機之前充分試聽比較,嘗試換用不同的訊源、前級、後級與喇叭,從不同搭配中尋找自己心目中追求的美聲。但是大多數人預算有限、空間也有限,要買齊「訊源+前級+後級+喇叭」要花很多錢、遠高於你原先設想的預算,還要謄出位置擺放那麼多器材,有沒有受薪階級能買得起、擺得下的音響系統呢?
這還不簡單!買一套微型音響或家庭劇院組合就搞定了啊!話是沒錯啦,但是對我而言它們只是「有聲音而已」、毫無吸引力可言,與其如此還不如玩耳機。我認為基於預算與空間考量,入門新手、輕度與中度玩家可利用「複合型器材」作搭配,不但省錢、省空間、音質夠水準、還能玩搭配。什麼是「複合型器材」呢?
綜合擴大機相當於「前級+後級」,所以如圖所示:「訊源+綜合擴大機+被動式喇叭」就是一套音響。
簡單說就是一部機器擁有上述四類器材(訊源、前級、後級與喇叭)兩種至四種功能者,其中包含以下幾種製品:
綜合擴大機:相當於「前級+後級」,包含訊源選擇、音量控制高電平放大與功率放大,只要將訊源接入,它就能直接驅動喇叭。
「內建USB DAC的」綜合擴大機:很顯然這是數位流時代的新產物,以機能性而言,它相當於「USB DAC(訊源)+前級+後級」,想省錢?連訊源器材都不用買,只要把電腦的USB端子連接上此機的USB Audio輸入端子、用電腦播放音樂檔案,這種綜合擴大機就能將數位音訊轉為聲頻信號、自行放大驅動喇叭。
內建網路數位流播放機能的綜合擴大機:只要有PC或NAS、加上一對喇叭就能成為一套音響,這不是很棒嗎?但是很可惜,目前這類器材幾乎都是「微型音響的主機」、輸出功率普遍偏低。
USB DAC:奇怪了,前面不是才說它是「訊源器材」嗎?怎麼這裡又說它是「複合型器材」呢?對耳機玩家而言,絕大多數USB DAC都內建耳擴(驅動耳機的放大電路)所以本來就是複合型器材,對於Hi-Fi音響系統而言,倘若用家都是用電腦播放音樂檔案、完全不考慮用其他訊源,音樂播放程式能控制音量(關於這一點我後面還會另作說明),在「訊源單一、音量可變」的條件下,USB DAC就相當於「訊源(USB DAC)+被動式前級」的組合,另有少數機種在設計之初就已經有此想法,所以它們還內建多組數位輸入(USB、光纖與同軸)與音量控制,還提高放大倍率(加大輸出聲頻信號的強度)、甚至還有遙控器,像這樣的USB DAC就真是明符其實的「USB DAC+數位前級」了。
「有數位前級功能的」網路數位流播放機:目前有少數網路數位流播放機可將聲頻信號輸出端子設為「固定」或「可變」,在設為「可變」的狀態下就能調整音量,可以不必使用前級、直入後級,因此以機能性而言,它就相當於「網路數位流播放機+前級」。
主動式喇叭:這是本次特別企劃的主角,簡單說,主動式喇叭相當於「內建後級的喇叭」,所以它完全不需要後級或綜合擴大機驅動,只要「輸入聲頻信號」就能發聲。
「內建USB DAC的」主動式喇叭:比前述的主動式喇叭還多了USB DAC,機能性相當於「USB DAC+後級+喇叭」組合成的一整套音響系統。
無線喇叭:它也是一種主動式喇叭的衍生型態,製品大致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藍牙喇叭,由於它採取壓縮音訊傳輸所以我不建議「想得到好音質」的玩家選用;第二種有內建Wi-Fi與網路數位流功能,一對喇叭實質等同於「有數位前級功能的網路數位流播放機+後級+喇叭」、只要加上一部數位媒體伺服器(簡寫為DMS,例如電腦或NAS皆可作為DMS)用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操作就能構成一套音響系統;第三種類型是採取「無線傳輸數位音訊」,無線發射器可對應電腦送來的USB Audio與數位訊源器材輸出的數位音訊、將數位音訊傳送到喇叭,在喇叭內部作數類轉換、分音、功率放大、使喇叭單體發聲,以功能性而言大致等同於上一項所述「內建USB DAC的主動式喇叭」。
最新世代的訊源之一是「網路數位流播放機」,在網路連線狀態下,它能讀取播放同一網域上PC與NAS之中的音樂檔案,而且還可以聽網路收音機、聽遍全世界數以萬計的廣播電台。
高階玩家多半都會買「前級+後級」的分體式組合,前級又稱為「控制放大器」,負責接入多部訊源作訊源選擇、調控音量之後將聲音信號電壓放大十倍,後級也稱為「功率擴大機」,作電壓與電流放大,把前級送來的聲頻信號放大到足夠的功率、驅動喇叭。
如何利用複合式器材組成一套音響
對於想要新購一套音響系統的玩家,我都建議選用數位流訊源,利用電腦(包括筆電)播放音樂檔案或作為DMS,若要讓音響系統「最簡化」可採取以下兩種方式組成系統:
PC+USB喇叭:這應該是當前年輕族群使用比例最高的音響系統,只要有電腦、再買一對USB喇叭就行了,然而在我的觀察,大部分USB喇叭對於高解析訊源(Hi-Res)的格式對應並不完整,大部分都只能對應48kHz(或更低)取樣率的數位音訊,少數能相容至96kHz/24bit,僅有極少數能對應192kHz/24bit數位音訊與DSD。
PC+無線喇叭:倘若你要購買內建Wi-Fi與網路數位流功能的無線喇叭,請你特別要留意音樂檔案的相容性問題,很多都不對應「高於48kHz取樣」的音樂檔;若想選購「無線傳輸數位音訊」的喇叭,同樣也要注意Hi-Res數位音訊格式的相容性。
前級和後級的單價多半高昂,對一般民眾而言,居家視聽空間不大、聆聽距離短,所以不需要很大的功率驅動喇叭、用「綜合擴大機」就夠了。而一部綜合擴大機就已經結合了前級與後級電路於一身,所以能使系統更精簡、花費更低。
以上兩種組成方式雖然簡單、即使預算不高也有不少製品可選,但是多半僅適用於「隨意聽聽就好」的需求,只有少數製品擁有較為完整的Hi-Res相容性與夠水準的音質(價格也相對高昂),而且一對喇叭包含「一套音響的所有元素」,除了更換線材以外,沒有自己改變搭配、轉換聲音特質的彈性。音響玩家都很重視「調音」,其中包括兩個面向:「調整出好聲音」以及「藉由器材搭配調配出好聲音」。基於這個理由,我建議新手與預算有限的玩家們可以採取以下三種音響系統的組成方式:
1.PC+USBDAC+主動式喇叭:先找一對你聽得順耳、各方風評不錯的主動式喇叭,再搭配多款USB DAC試聽(USB DAC最好要具備哪些條件請見下一篇),現在能相容192kHz/24bit PCM與DSD的機種比比皆是,相近價位還很有得選呢!我相信當你第一次嘗試更換不同的USB DAC、用同一款喇叭試聽,就會察覺「聲音的性格」差別蠻大的,這就是玩搭配有趣的地方。
2.PC(或NAS)+有數位前級功能的網路數位流播放機+主動式喇叭:這種組合的優勢在於使用便利(用智慧手機即可點選曲目)、適合裝在客廳,電腦和NAS不必擺在客廳(只要開機連上網路即可)。要是你正打算在客廳裝這樣的系統要留意兩件事:首先是主動喇叭的內建功率是否夠高、能不能唱得夠大聲(最大音壓輸出數值要高些),再者則要留意網路數位流播放機對於音樂檔案類型與取樣率規格的相容性。
3.PC+內建USB DAC的綜合擴大機+喇叭:市面上種類最多的製品就是被動式喇叭了(比主動式喇叭多N倍),所以只要設定好預算,在預算範圍內可以選擇的喇叭款式五花八門,也會遇到聲音個性南轅北轍的不同製品,但相對而言,內建USB DAC的綜合擴大機的製品種類就蠻少的。最近一年內出品的機種的USB Audio輸入已有部分能對應192kHz/24bit PCM與DSD,較早期推出的機種多半僅能對應96kHz或48kHz取樣率以下。但我要提醒各位,挑選這種類型的綜合擴大機USB Audio的相容性倒是其次,能不能把你的喇叭推好、音質夠不夠好才是重點。相較於上述的組合型態,本類型的升級彈性較大,就算過了好幾年、數位音樂檔案的規格再向上提昇,就算綜合擴大機內建的USB DAC電路已嫌過時,到時候還可以添購一部新款的USB DAC或網路數位流播放機為系統升級。
利用「複合型器材」、可以大幅簡化音響系統的器材構成,像這一部NAD D 3020式「內建USB DAC的綜合擴大機」,只要搭配一部電腦播放音樂檔案、再加上一對喇叭(被動式)就能組一套音響。
目前「內建網路數位流播放機能的綜合擴大機」為數極少,這部SONY HAP-S1是其中之一,它還內建500GB硬碟用來存放音樂檔案,只要搭一對被動式喇叭就能組成一套音響,只可惜本機並未正式引進台灣。
上述的三種方案除了你已經有的電腦以外,全部都只要買兩件器材就能組成一套音響,不僅符合數位流的時代潮流,簡單可行且花費不高。你都已經搞清楚了嗎?不懂可以發問哦!本篇就講到這裡。
「內建USB DAC」的綜合擴大機本身就身兼「訊源」、「前級」與「後級」三種角色,搭配PC加上一對喇叭(被動式),就是一套音響系統。
雖說很多的USB DAC不能調整背板左右聲道信號輸出端子的音量,就算有多半也只是調整「耳機端子」輸出,但「PC+USB DAC+主動式喇叭」也能組成一套音響,音量調整可以從PC的音樂播放程式或主動式喇叭雙方作控制。
-------------------------------------------------------------------------------------------------------------------------------------------------------
主動式喇叭的構造、特性、搭配與調整技巧
文/陸怡昶
與一般的喇叭相比,主動式喇叭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需要用擴大機來推」,所以能幫用家省下買一部擴大機的預算,這次為了口袋深度有限的讀友,我們在240期雜誌中選擇的製品大多數都在五萬元以下、從一萬多元起跳。這麼便宜會有好貨?這回有半數以上的製品是我親自點名借進來的「專業鑑聽喇叭」,錄音師、音樂人都在用,每一件都有兩把刷子,除了它們以外,我們還借了幾款造型美觀、聲音表現也不錯的家用主動喇叭。
只要具備前篇所述「訊源、前級、後級、喇叭」四個要素就能組成一套音響,主動式喇叭相當於「後級+喇叭」,這部Quad Platinum DMP則包含CD唱盤、USB-DAC與數位前級功能,相當於「訊源+前級」,所以只要搭配PC和主動式喇叭就能組成一套音系統,要是只聽CD、不聽音樂檔案,連電腦都不用接。
凡事總有特例,現役Oppo的藍光播放機就是特例:它們不只能播各類光碟軟體,而且是「內建Wi-Fi的網路數位流播放機兼數位前級」、還能直接把USB硬碟插上播放音樂檔案,所以只要加一對主動式喇叭就能組成一套數位流音響系統。
主動式喇叭式怎麼工作的?和一般喇叭(被動式)有何不同?
一開始我先為各位解說主動式喇叭的構造。以電路結構來說,專業鑑聽喇叭稍微複雜一些,所以我就用這類製品作解說,只要你能看懂,其他機能比較簡化的製品也能理解了。一支主動鑑聽喇叭從信號輸入至輸出會依序經過以下幾個部分:
1.音量控制:通常是以一個可變電阻調整輸入信號的衰減程度,想聽小聲,就將音量旋鈕向逆時針方向旋轉,想聽大聲,就向順時針方向旋轉、轉到底(音量最大)就是「不衰減信號」。
2.輸入級放大電路:信號通過音量控制之後,因為受到衰減、不夠強壯,若要作進一步的信號處理,微弱的信號就很容易受到雜訊污染(破壞聲音純度),所以要先在此作一次信號放大(拉大信號的電壓),放大之後再送到下個階段的處理電路。
3.等化電路:對一般人講「等化」太深奧,其實就是調整高音和低音的輸出大小啦!鑑聽喇叭為了讓錄音師能清楚聽到細節,高音都作得「很直接」,如果想要長時間聆聽、讓聽感舒適一些,可適度調低高音量感(把HF Control轉小),而鑑聽喇叭的低音調整主要是為了配合喇叭擺放的週邊環境,因為當喇叭每貼近一個平面、低頻量感就會增加2dB,什麼是平面呢?擺在桌面、桌面就是一個平面(喇叭腳架不算),緊貼背牆、牆面也是一個平面。舉例來說,喇叭擺在桌面上,LF(低頻)就要衰減2dB(-2dB)量感才會正確;喇叭擺在腳架上貼近背牆、也是要-2dB;喇叭擺在桌面又貼背牆、LF要-4dB;喇叭卡進牆角(同時貼近側牆與背牆)、LF也要-4dB。正確調整低音等化,可以獲得平坦的低頻響應,所以主動鑑聽喇叭的「環境適應能力」其實要比一般被動式喇叭更強呢!以上所述都是常規的調整方法,原廠會在說明書中提供該款喇叭的調整建議,我建議用家先比照辦理。而高音、低音的調整目的除了上述理由之外,也可以按照用家的喜好作調整。
4.主動式電子分音:分音電路的作用是讓喇叭單體各司其職,以一般被動式喇叭的二音路分音來說,就是把「功率放大電路送出的」聲音信號分離成高音和中低音兩部分、分別送往高音與中低音單體,由於這種分音器是以被動元件組成、介於功放電路與單體之間,所以它會吃掉一部分功放電路的功率。主動式喇叭搭載的主動式電子分音則是「在功率放大電路之前」就作分音,所以不會吃掉功放電路的功率、讓功放電路的輸出電能「全部用來推喇叭單體」。
5.功率放大電路:前篇說過,主動式喇叭功放電路的作用等同於後級,但是一般音響器材的後級是「一聲道輸出推一支喇叭」,而大部分主動式鑑聽喇叭,一支喇叭內部卻是裝了兩組功放電路,這是因為在上個階段已經作了二音路的電子分音,將信號分成「高音」與「中低音」兩個音路,這兩路就要各自接一組功放電路、分別驅動高音與低音單體。至於價格較貴、體型較大的主動式喇叭可能會採取配備高、中、低音單體的「三音路」設計,它們在此之前會先作三音路電子分音,將聲音信號切分成高、中、低音三塊,再分別送往三組功率放大電路、各自直接驅動高音、中音與低音單體。
6.喇叭單體:就是一支喇叭負責發生的組件,將功率放大電路輸出的電能轉換成聲能,既然它們是「換能器」,換能效率(也就是單體的「靈敏度」)也會有差別,靈敏度高者,即使功放電路輸出功率不大、它還是能唱得很大聲。而喇叭的音質、正確性則與單體特性有很大的關聯,沒有單體是完美的,而是要看設計者怎麼運用單體的長處、閃躲或修正單體的短處,並且與前述所有的電路部分作結合調聲,所以相較於被動式喇叭,買主動式喇叭的最大好處是「不用擔心擴大機推得好不好、個性合不合」,它們內建的電路「都是原廠選好的、設計的」,所以聲音特質都是「原廠想表現、要讓你聽到的」,而用家則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從訊源器材與線材的搭配調配出你想要的聲音。
上述的六個部分是「聲音信號通過的路徑」,在此路徑之外,主動式喇叭還包含「電源電路」與「保護電路」:電源電路負責所有電路的供電,功放電路的輸出是否充足、音質是否純淨,跟電源電路的製作品質有很高的關聯性;而保護電路則能消除主動喇叭開關機的爆音,偵測是否過載、在功放電路工作不正常的狀態下對單體作保護。
這是二音路主動式喇叭的結構示意圖:信號輸入後先作音量控制(Level調整)、小信號放大,隨後以等化電路調整高低音強度之後,作電子分音。電子分音電路將聲頻信號切分為高音(濾掉中低音)與中低音(濾掉高音)兩部分,分別以一組功放電路「單獨直接驅動」高音與中低音喇叭單體。
為什麼我們建議用USB DAC搭配主動式喇叭?
從最簡單的觀念來看,主動式喇叭相當於「後級+喇叭」、或者把它的音量控制(如果是連續可調的話)一起算進去、則相當於「被動式前級+後級+喇叭」的組合,只是少了「多組訊源輸入」和「訊源選擇」而已,因此如果你想在音響系統上聽多組訊源(例如CD唱盤黑膠唱盤和網路數位流播放機),就要採取「訊源+前級+主動式喇叭」的系統組成方式、買一部前級和主動式喇叭作搭配,但是前級多半都不便宜(夠一般人組幾套音響了),如果要「退而求其次」,腦筋動得快的人或許想到可以比照錄音室、用混音器取代前級(兩三千多元就有東西可以買),但姑且不論混音器的音質夠不夠好,訊源器材還是要買,而且現在主流的音樂內容類型是音樂檔案,想要省預算就要盡可能讓音響系統單純化(減少器材數量),入門玩家不要想太多,只要能聽音樂檔案就好,所以我建議用「USB DAC+主動式喇叭」搭配PC組成音響系統,往後手頭比較寬裕再考慮添購訊源器材升級的問題。
本文主要是說「PC+USB DAC+主動式喇叭」的組合,但是數位流器材的「特例」甚多,所以我盡量在圖片作特例的說明。像這款ADL GT40α就是一個奇葩,它不但是一部能對應192/24的USB DAC兼耳擴,而且它有PHONO輸入(MM/MC)、還可作前級,不但能搭配PC與主動式喇叭構成「數位流音響系統」,還能接黑膠唱盤來聽呢!
選擇USB DAC搭配主動式喇叭的三個附加條件
USB DAC還要有什麼條件?音質好、相容性廣(能完整對應Hi-Res)就行了嘛!對啊,這兩個條件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就不解釋,如果是用傳統音響的組成方式、拿USB DAC接前級或綜合擴大機,確實只要注意這兩個條件就好,但是「USB DAC直入主動式喇叭」的條件不一樣,我認為USB DAC最好能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1.有平衡(XLR)輸出:平衡傳輸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以消除信號傳送過程中線材感應到的雜訊,而USB DAC連接到主動式喇叭的信號線通常需要2米或更長,所以用平衡輸出能使背景更安靜。但「使噪訊較低」只是用平衡傳輸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則是USB DAC直入主動式喇叭中間沒有經過前級作高電平放大,正常的USB DAC最大信號輸出比前級低,而鑑聽喇叭輸入的標準檔位在0dB、相當於0.775V,它代表的意思是:在鑑聽喇叭輸入0.775V的聲頻信號時、它可以輸出最大的音壓(內建功放電路達到最大功率輸出),訊源器材的單端輸出(RCA端子)最大值通常為2V(RMS)、平衡輸出則加倍(4V)。
但現實的狀況是沒有音樂軟體會讓錄音電平觸頂(會產生嚴重破音)、而是保留很大的餘裕,所以正常聽音樂的狀況、USB DAC單端輸出的信號最大值都會比2V低很多,播放「錄得比較小聲」的曲子,USB DAC在該曲「最大聲的時候」輸出還不到0.775V,所以無法讓喇叭唱到最大聲,平衡輸出的聲頻信號電壓則是單端的兩倍大,所以比較不容易遇到「開不大聲」的狀況。不過各位別太擔心,很多鑑聽喇叭都能把音量調到+3dB、+6dB甚至+10dB,有這樣的條件,搭配只有單端輸出的USB DAC就沒啥好擔心的。
2.特別重視音量控制的製作:為何我要特別強調音量控制這件事?這是因為大部分主動喇叭的音響控制旋鈕都裝在背板,每當要調整一次音量,就要把頭伸到後面,看著刻度、聽著聲音,把左右聲道兩支主動式喇叭的音量刻度調到一致,假如你不嫌麻煩(相信我、你忍受不了多久的),或者你買的主動式喇叭音量旋鈕裝在正面,你可以直接跳過這一節。請你注意:這裡說的音量控制並不是指USB DAC「耳機的音量控制」、而是「信號輸出端子的音量控制」。中低價位的USB DAC多半不能調整音量,所以必須從喇叭的音量旋鈕或電腦的音樂播放程式作控制,倘若你的預算較高,有部分的中高價製品就有音量調整功能,其中又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利用內建的DAC或DSP晶片調整音量,這種方式佔最多數,但是它的音控是「數位調整的」、會減損數位音訊的解析度,以24bit的數位訊源來說,就會因為「數位音量調整」降低bit數,音量開得比較小、損失就比較大,原本的24bit會減為20bit左右,如果該機配備的DAC晶片是32位元等級,損失「或許會」小一些。
我所謂「重視音量控制的製作」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用可變電阻調控DAC之後聲頻信號的大小,是「類比的」音量控制所以不會損失bit數;第二種是在DAC晶片後面、用「音控晶片」調整音量、並作小信號放大,同樣也是「純類比」的音量控制;第三種則是頂級的作法,用數位電路控制多個繼電器的動作、切換固定電阻陣列的排列組合,可以視為第一種方式的終極型態。或許有些人認為用電腦的音樂播放程式調整音量、或者是用「內建數位音量調整」的USB DAC也沒差,我也尊重這樣的意見,畢竟某些平價的主動式喇叭或耳機並沒有那麼敏感,然而若你的主動式喇叭性能很好、而你也總是能敏銳地察覺聲音微妙的差異,在選購USB DAC之前請多花點時間翻閱雜誌中的電路解說、從網路搜尋相關資訊,以確知USB DAC音量控制的類型。
3.最好要有遙控器:如果你的音響系統是裝在客廳,有遙控器可以調整音量、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我們列舉了「選擇USB DAC搭配主動式喇叭的三個附加條件」,這款Marantz HD-DAC1就符合其中兩項:它有「類比的」音量控制(可變電阻)、控制背板「Variable」信號輸出的大小,而且還有遙控器,所以在搭配主動式喇叭使用的時候,電腦音樂播放程式的音量都是固定在最高,完全用本機調整音量。
怎麼調整音量音質會比較好?
上述的三項條件:有平衡輸出的機種不算少,能調整音量、而且不是數位音量調整的USB DAC比例相對就低蠻多(中低價位機種又更少),所以三項條件能符合兩項就已經是不容易了,所我才會說它們是「附加條件」而不是絕對必要的條件。網路有幾位熱心的高手會告訴新手:如果是用主動式喇叭,就算USB DAC有音量調整機能,還是要把輸出音量設在固定(Fixed)或者是開到最大值,音樂播放程式(例如foobar2000)的音量也是調整到最大值,音量控制從主動喇叭去調整,我認為這樣的觀念相當正確,因為不會損失數位音訊的bit數、聲音表現不會打折扣。但我前面就說過,大部分主動喇叭的音量調整鈕裝在背板上,要是你打算比照這些網路高手們的建議辦理,你在選購主動式喇叭的時候最好選用「音量旋鈕裝在正面或頂板的」,這樣調整音量會比較容易,當然,這款主動式喇叭必須是你聽喜歡的、而且買得起的。
要是你很幸運,可以找到一部音質好又符合上述第2項「特別重視音量控制製作的USB DAC」,那就不必那麼辛苦:音樂播放程式的音量設在最大值,聽音樂檔案的時候全部都用USB DAC調控音量,主動式喇叭左右聲道的音量調整只要「固定在同樣的刻度」或檔位即可,重點是要固定在哪個刻度呢?正常來說,都是先設定在0dB的位置,如果音量控制沒有標示0dB在哪個刻度、就先轉在正中央的位置。要是在這樣的設定過後,你發現喇叭的聲音不管USB DAC的音量再怎麼轉大都還不夠大聲,那就把兩支主動喇叭的音量一起調整上去。
前面說的都是「最理想的狀況」,現實的狀況是:多數USB DAC沒有音量控制功能、大部分主動喇叭的音量調整鈕都裝在背板,所以聽音樂的時候是在電腦用音樂播放程式控制音量。前面已經說過,這麼用會損失數位音訊的bit數,所以在此我提供給各位「讓損失降低」的調整觀念與手法:
觀念:數位式的音量調整,音量調整得愈低、音質的損失愈大,所以如果你調整音樂播放程式的音量,在你感受聲音大小適中的時候,播放程式的音量是調整在「不到一半、甚至更低」的位置,這樣的調整就不理想。最理想的狀態是:聽音樂檔案的時候、你感覺到聲音的大小剛剛好,此時音樂播放程式的音量「恰好落在最大值」、完全沒有損失bit數,而且USB DAC的輸出信號處於最高狀態、更能降低外界雜訊的影響。
正常的調整:運用以上的觀念作調整,先不要放音樂檔案、把音樂播放程式的音量調整在最大值,將主動式喇叭的音量先調低,隨後多播放幾個音樂檔案,調整兩支主動式喇叭的音量,試試看調整在哪個刻度(或檔位)、聽「大部分音樂檔案」聲音的大小都恰好、或者聲音聽起來只是感覺「稍微大聲一點點」,主動式喇叭的音量調整在這裡就行了。調整過後,以後當你播放音樂檔案時,在你感覺「聲音大小剛好」時,音樂播放程式的音量就會處在最大值、或者也只是比最大值稍微低一點,這樣你的USB DAC音質就能發揮得相當不錯了!
還有一件事情要留意:通常我們在日間聽音樂的音量開得比較大、夜間聽音樂的聲音比較小,所以你可以分別在日間與夜間各作一次上述的調整,把兩次調整的結果(主動式喇叭的音量開在哪裡)記下來、或者直接在音量旋鈕旁邊的刻度上貼膠帶作標記,這樣就能符合日間與夜間聆聽的需求了。
暴力派玩家的調整:某些音樂型態還真是要大聲聽才過癮(例如搖滾樂和電音),如果你就是喜歡這樣聽音樂、鄰居也很友善,我們的調整就要讓主動式喇叭能夠輸出最大音壓:先不要播音樂檔案、把音樂播放程式的音量拉到最大值,將主動式喇叭的音量先調低、右聲道喇叭的電源關掉,隨後多播放幾個音樂檔案、一邊聽這幾個曲目「最大聲的段落」、一邊把左聲道喇叭的音量慢慢調高,調整到聲音「要破不破」的狀態,在調整過程中你會發現不同曲目調整到的音量刻度有些許差異,看看多數軟體的調整落點在哪裡,你就把左聲道喇叭的音量調到這個位置,然後立刻把音樂播放程式的音量稍微拉低一點,再把右聲道喇叭的電源打開、右聲道喇叭的音量調整到與左聲道喇叭相同即可。
調整後聽大部分的音樂檔案、將音樂播放軟體的音量調整在最大,大概就是喇叭輸出處於極限狀態的時候,所以想要聽很大聲,音樂播放軟體的音量多半都是調整在「比最大值稍微低一點」的位置,USB DAC的音質、主動式喇叭的功率都能發揮得相當完整。但是在此我要提醒各位:這樣聽純粹是「聽爽的」,在主動式喇叭輸出瀕臨極限的狀態下,內建功放電路的失真會偏高、聲音會趨於白熱化(高音前衝、聲底相對變薄),音質會比較差,如果你要開趴或是發洩情緒可以這樣玩,但是為了音質,我還是建議採取上一項、作「正常的調整」。
讓USB DAC身兼前級並不是只有在平價音響才有的概念,事實上有見地的Hi end廠商認為前級的地位可以被USB DAC取代,而且能簡化搭配、縮減信號傳輸路徑,音質還會更好。這部Antelop Zodiac Gold就是如此,它完全符合我說的三項條件,有平衡輸出、有遙控、而且還有用繼電器切換固定電阻陣列的頂級音量控制電路。
對於專業用鑑聽喇叭,原廠建議的擺位方法只有一種,就是「正三角形擺位法」:聆聽者至兩支喇叭(耳朵至高音單體的直線距離)與兩支喇叭高音單體之間的距離完全相同,喇叭的正面正對著聆聽者。錄音師就是這樣聽,初學者「在練會其他武功之前」請先比照辦理。
本篇就為大家解說至此,後面我們準備了「一大堆主動式喇叭的集體評論」,有興趣的朋友歡迎購買
PrimeAV新視聽240期雜誌詳細深究,要是有你喜歡的,入手以後就可以參考本文作調整。往後我們還會陸續提供各類音響製品、系統的相關知識與評論內容,大家希望看到哪方面的內容與主題,歡迎在「普洛影音網」或利用本刊回函,讓我們知道各位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