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ialet,這是一家與眾不同的法國音響品牌,創立於2007年,不過一直到2010年才推出第一件產品D Premier綜合擴大機。這部擴大機演變出多種型號與不同輸出功率,一直到2024年10月,Devialet推出全新設計的Astra,這才終結了D Premier的時代。Astra意思是星星,這顆閃亮的星星是Devialet的工程師們花了幾年的時間打造出來的,採用新的軟、硬體平台,準備取代以前的Expert Pro系列。
▲
在巴黎歌劇院中的Devialet Astra
向偉大工程師致敬
我們都知道,Devialet這個品牌是De 與Vialet二個字組成,De有From的意思,換句話說Devialet這個品牌名稱是「來自Vialet先生」。Vialet先生是誰呢?Guillaume Vialet(1728-1771),他是法國啟蒙時代Denis Diderot(1713- 1784,法國哲學家、啟蒙思想家,編百科全書)的同事,專精道路橋樑建的工程師。Denis Diderot名滿天下,而Guillaume Vialet卻鮮有人知,連出生死亡日期都不確定,所以創辦人才會向他致敬,以他為品牌名稱。
▲
Astra有二種外觀,這是Light Bronz版
▲
這是巴黎歌劇院聯名版
推出D Premier之後幾年推出Expert Pro,Expert Pro有許多型號,包括140、210、220、250、440、1000等,這些數字代表輸出功率。如果從2017年推出Expert Pro算起,到2024年推出Astra也已經七年了。Astra每聲道輸出300瓦(4歐姆),如果二部併聯,每聲道可以輸出600瓦(4歐姆)。跟以前諸多型號相比,輸出功率可說居中。
▲
這是Astra內部,ADH就是擴大機的靈魂。
ADH驅動專利
回想當年,D Premier綜合擴大機完全顛覆了長期以來音響界對擴大機的外觀、內部設計定義。它的厚度只有44.5mm,長寬各400mm,重量6.9公斤,每聲道輸出240瓦(6歐姆)。當年的D Premier最讓人想不通的就是他家獨創的ADH技術,所謂A就是Analog,D就是Digital,H就是Hybrid。由於D Premier的機體、重量很袖珍,所以大部分人不相信這麼輕薄的擴大機可以輸出240瓦,也弄不清楚什麼是ADH。
▲
這就是ADH線路的詳情。
其實,所謂的A是指A類放大,所謂的D有二個意思,一個是D類放大,另一個是指內部都是數位處理。而H就是A與D的混合。當年大部分人對於Devialet的這項專利「霧煞煞」,認為是吹牛。其實ADH放大技術很容易瞭解,我們可以把A看做是汽車的方向盤,D看做是方向盤的動力系統,用來轉動輪胎(驅動喇叭)。老一輩的人應該有開過無動力方向盤車的經驗,那種車如果是靜止狀態,想要轉動方向盤(轉動輪胎)需要很大的力氣。而有了動力方向盤之後,只要幾根手指就能在靜止時輕鬆轉動輪胎。
▲
ADH線路板底下的電源供應
A類與D類並肩驅動
ADH就是如此,我們都知道音響迷喜歡A類放大,認為聲音表現最好,所以在D Premier中,當音樂訊號進入機內之後,如果是數位訊號,就直接給DSP(32bit/192kHz);如果是類比訊號,就要先經過ADC(類比轉數位),再送到DSP。所有的音樂訊號經過DSP處理之後,就會傳送給DAC(數位轉類比晶片)。
▲
Astra精緻小巧,充滿藝術風格。
而從DAC輸出的音樂訊號是電流狀態,會先經過電流轉電壓過程,將音樂訊號轉成電壓,一方面給A類放大,以高電壓低功率的方式運作,放大音樂訊號。這純A類的功率有多低呢?我猜可能大約只有5瓦而已。由於功率低,當然也就不需要龐大的電源供應線路與散熱片。由於5瓦無法推動喇叭,所以另一方面還併聯D類放大模組,這D類放大模組是大電流輸出,也就是動力方向盤的動力系統。由於驅動喇叭的是電流,所以這個D類放大線路就輸出大電流來驅動、控制喇叭。請注意,在放大過程中,並非A類、D類一前一後、或獨立運作,而是「並肩」工作。
進化到Next-Gen
看過我的說明之後,我相信您已經很清楚瞭解什麼是ADH,它不是玄學,也不是行銷的吹噓噱頭,而是真正的技術成就。為何我一開始就花那麼大的篇幅來解釋ADH呢?因為Devialet的這項技術後來也用在他家的Phantom喇叭上,也用在其他產品上,一直到2024年10月發表的Astra都使用這項技術,不過已經進化到Next-Gen,可以說是Devialet的核心技術。
▲
Astra採用扭索紋做為箱體裝飾
除了ADH採用第二代之外,Astra的其他DSP、ADC、DAC晶片也都升級。ADC晶片採用Cirrus Logic CS 5304P,這是一個四聲道32bit/768kHz類比轉數位晶片。DSP採用Analog Devices Sharc ADSP2156x(800 MHz,Dirac用的就是這顆)。網路與USB處理器使用SoC NXP(恩智浦)i.MX 8M Nano 4 四核心( 1.2 GHz);DAC用 TI PCM1792a ,搭配他家Magic Wire音樂路徑特別短的I//V電流電壓轉換線路。
▲
Astra的箱體實際厚度大約4公分而已
很多音響迷認為D類放大的失真比A類或AB類還高,其實這早在D Premier推出後就被推翻了,D Premier的低失真數字會讓人吃驚。傳統D類放大在輸出端會有極高頻率的噪音,必須在輸出端加上低通濾波器,將極高頻率的噪音濾除。由於這個濾波器使用的是電感電容(LC)濾波網路,會產生相位失真。而D Premier的輸出端並沒有LC低通濾波線路,也就降低失真的機會。
▲
Astra擁有6個RCA端子,一組喇叭線端子,由於採用Configuration配置方式設定端子用途,所以這6個端子可以滿足各種訊源需求。
失真超低
當年D Premier推出時,標示的總諧波失真THD+N是0.001%(滿功率輸出),互調失真IMD也是0.001%,訊噪比高達130dB,這種規格已經遠勝大部分擴大機。而2024年10月發表的Astra呢?體積386x386x47mm,重量7.2公斤,失真呢?原廠沒有分開標示THD+N或IMD,只標示0.001% (10 Wrms, 4Ω, 1kHz);0.0006% (100 Wrms, 4Ω, 1kHz),這樣的規格也很驚人。此外,Astra的輸出阻抗只有0.004歐姆(1kHz),阻尼因數高達2,000,對於喇叭的控制力非常高。
▲
Astra內建SAM,讓喇叭達到最佳搭配。
SAM解決喇叭匹配
說到對喇叭的控制力,其實Devialet還有一項與眾不同的作法,那就是SAM(Speaker Active Matching)。音響迷都知道器材之間的搭配很重要,尤其是擴大機與喇叭的搭配,搭配得當能獲得好聲;搭配不當聲音表現大打折扣。可是,消費者要怎麼判斷哪部擴大機與哪對喇叭是絕配呢?無從得知,所以只好瞎配。
Devialet早就洞悉音響迷的痛苦,所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擴大機與喇叭搭配的問題,他家稱為SAM。Devialet採取一步一腳印的作法,找來市面上各種喇叭,量測該喇叭的阻抗曲線、相位曲線,以及靈敏度,再於DSP中做好補償。用家只要在Astra的SAM選項中找到該喇叭,點選它,就能讓Astra與該喇叭獲得最佳搭配,讓該喇叭的真正實力能夠表現。
如果要說得更深入,Devialet透過SAM這套測量工具,以雷射技術精準分析喇叭的特性,包括振膜位移、變形、最大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參數。再通過測量被動式分音器,確定共振、低音反射管、和整體阻尼的影響,最後透過演算法,加以「即時修正調整」,這才是SAM靈魂所在。
超過1,200種喇叭
或許您要問:Devialet怎麼可能測遍全天下喇叭獲得這些相關規格?沒錯!不可能將市面上所有的喇叭都測過,何況每年還有很多新喇叭出現。不過,Devialet到目前為止已經累積超過1,200種喇叭在SAM的資料庫中,您使用的喇叭很可能就在其中。如果您的喇叭很特別,使用者稀,聽說也可以特別請求Devialet去找到該喇叭的上述規格特性,讓您能夠搭配。
▲
Astra內建RAM功能,提供13種等化曲線。
RAM黑膠迷最愛
除了ADH、SAM之外,Astra還有一項絕招,那就是針對黑膠播放的RAM(Record Active Matching)。我們都知道,無論是MM唱頭或MC唱頭,都要內建RIAA等化線路,不過這個RIAA等化線路是在1956年以後才確立的,在此之前每家唱片公司都有自己的等化線路。
▲
RAM功能可以在內部選曲所使用唱頭品牌甚至型號。
即使在RIAA推出等化線路之後,一直到1970年代都還有廠家使用不同的等化線路。如此一來,您的黑膠唱片在刻片、播放時可能採用不同的等化線路,高頻與低頻的表現就會受到影響。此外,MC唱頭需要唱放的阻抗匹配,如果匹配不當,也會影響聲音表現。
▲
RAM提供10種阻抗匹配
13種等化曲線
為此,Astra內建RAM,它提供13種不同等化曲線,還可以讓您選擇使用的表列唱頭,讓唱頭處於最佳匹配狀態。當然您也可以自己設定阻抗匹配(10種阻抗選擇,給MC唱頭使用)與容抗匹配(8種,給MM唱頭使用)。做到這樣的地步,Astra等於內建一部很高級很先進的唱頭放大器,這對於黑膠迷來說是莫大的利多。不過我也要提醒您,黑膠的類比訊號進入Astra之後,會先轉成數位訊號,這是因為要使用RAM的緣故。
▲
Art Deco啟發
寫到這裡,我已經將Astra最精華處都說過了,接下來我要開始講其他,這篇器材評論等於是倒著寫了。Astra的外觀雖然跟第一代的D Premier一樣的袖珍精緻,但造型已經有所不同,這種造型據工業設計師(CDO )Emmanuel Nardin所言,是來自Art Deco裝飾藝術運動的啟發。Art Deco裝飾藝術是 20 世紀 20 年代和 30 年代的一種風格,是一場高度國際化的運動,融合了藝術與工業之間的鴻溝,可說是工藝與工業設計的結合。
▲
AStra只有側面二個按鈕,一個是電源開關,另一個是藍牙配對。遙控器上也有顯示幕。
Emmanuel Nardin在箱體周圍設計了優雅線條,其靈感來自一種被稱為扭索飾紋(Guilloche)的金屬加工技術(以法國匠師吉洛Guillot為名)。這種精細的金屬雕刻為粗糙的金屬表面增添了精緻的外觀。因為他發明能夠在金屬表面刻出細緻紋路的工具,能刻出交錯的細紋或直線紋路,這種手法常被用在昂貴的工藝品或珠寶首飾上。Astra的箱體就是雕刻了這種細紋。
▲
Astra的貼金箔工序繁複,需要一位匠師花五天來貼,貼好再塗上一層保護膜,靜置一星期。
▲
這就是巴黎歌劇院聯名版Logo
貼金箔版
整個箱體以整塊鋁合金削切而成,外觀顏色分二種,一種是Gold Leaf,外觀貼23K金箔,這是委請巴黎著名Ateliers Gohard工坊施做的,也就是巴黎歌劇院聯名版,售價25,000歐元。為何貼金箔要貴那麼多?除了23K金箔的成本之外,貼一部金箔擴大機要一個人專心做五天,再塗上一層薄薄的保護膜,接下來要靜置一星期讓金箔與鋁合金擴大機表面完全穩定密合,所以完成一個Astra貼金箔外殼大約需要二星期,售價當然要提高。
▲
Astra可以在手機App上操控設定
十足串流播放機
另一種是Light Bronze,也就是淡銅色,售價20,000歐元。這二種的功能都相同,與Google Cast相容,有AirPlay、藍牙5.3,可以直接以Spotify Connect、Tidal Connect來播放串流音樂,當然也有UPnP,而且是Roon Ready。Astra的數位輸入與192kHz / 24-bit相容(DSD DoP 64),網路輸入也是如此,USB輸入則是 384kHz / 24-bit(DSD 128 DoP)。事實上,Astra就等於是一部內建唱放、DAC與串流播放機的綜合擴大機。
App操控
還有,最早的D Premier必須先以電腦連上官網作各種設定,再將設定儲存在SD卡中,使用時要將SD卡插入。而經過14年的進化,現在的Astra還是要先連上官網註冊登記,也可以用電腦做各種設定,但最終這些設定會自己記憶在機內,不需要以SD卡紀錄。此外,2010年推出時,還沒進入App時代,所以無法用手機操控,現在的Astra已經擁有操控App,可以讓用家在手機上設定操控,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
Astra頂部有一個小顯示窗
Astra的箱體上只有上面一個小巧精緻的圓形顯示幕,以及右側有二個小按鈕,一個司電源,一個司藍牙開關,除此之外一切以手機App或遙控器來操作,可說極簡到家。而背板上只有6個RCA端子,以及一組喇叭線端子。那6個RCA端子可以透過內部Configuration(配置設定)來做不同的功能。
▲
精緻漂亮的箱體與簡單的輸入輸出端子
輸入端子靈活配置
最旁邊二個RCA端子可做唱盤輸入(MM與MC唱頭皆可),也可做Line In(例如Tuner)。再來二個RCA端子也可做唱盤輸入,還可配置為Line In與Digital In;再過來一個RCA端子可做Digital In或Line Out(超低音輸出);最後一個RCA端子可做Digital In、Digital Out(連接另外一部擴大機)與Line Out(連接超低音)。此外還有一個光纖輸入端子、USB Type C輸入端子、RJ45網路線端子。其實背板看起來很簡潔,但卻已經容納所有您用得上的訊源。
▲
Astra可以將二部併聯,變成每聲道300瓦(8歐姆負載)
假若您覺得一部Astra每聲道輸出才150瓦(8歐姆負載,6歐姆時200瓦,4歐姆時300瓦),不夠用,可以買二部Astra連接,變成單聲道,每部Astra的輸出提昇為300瓦(8歐姆負載),此時大概沒有什麼喇叭推不動。至於要如何連接?說明書有清楚圖示與說明,使用不會有問題。
▲
Astra的箱體是整塊鋁合金挖出來的
三處聆聽
這次聆聽Astra,我特別安排在三個地方測試,第一個地方是此間代理商映象音響的聆聽室,第二個地方是商借文鴻音響的大聆聽室,第三個地方才是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我的用意是想藉著三個不同空間、不同喇叭的搭配,來綜合出Astra的真正聲音特性與表現實力。在映象音響搭配的是Sonus Faber Stradivari G2,在文鴻音響搭配的是Canton Reference GS Edition。而在我家則是搭配DynamiKKs! Monitor 10.15。
▲
在映象音響試聽Astra
映象音響溫暖豐潤
在映象音響聆聽時,聆聽空間最小,某個低頻段會有峰值產生,不過並不嚴重。由於Astra內部已經有Sonus Faber Stradivari G2的配對資料,所以對喇叭的控制力很好,尤其是中頻段與低頻段的飽滿是以前沒聽過的。而高頻段則一本Sonus Faber一貫的甜潤細緻,整體表現非常好。老實說我並沒有期待會聽到這麼飽滿的中頻段與低頻段,而且音樂聽起來是溫暖豐潤的,這跟我在巴黎發表會時所聽到的聲音表現有所不同。
▲
在文鴻音響試聽Astra
文鴻音響清爽結實
在文鴻音響聆聽時,喇叭並沒有在現成的配對資料中,由於空間非常大,Astra150瓦(8歐姆)所推出的低頻量感就沒有映象音響那麼飽滿那麼豐富,我估計如果要滿足文鴻音響這個大空間,恐怕要以二部Astra來驅動喇叭才夠。不過在中、高頻方面的表現卻又跟映象音響不同,顯出的是清爽結實的中頻段,以及細緻飄逸的高頻段。很顯然,在不同空間、不同喇叭的搭配下,Astra所呈現的是二種不同的聲音特質。
▲
在我家試聽AStra
我家又有不同
最後一次聆聽室在我家,搭配的靈敏度高達96dB的喇叭,這對喇叭也沒有在配對資料中,但搭配的音響效果卻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可說是與這對喇叭最合拍擴大機之一。在我家的聆聽經驗也就是這次Astra器材評論的主要骨幹,因為我很熟悉這個空間,很容易就能比較出Astra跟別部擴大機的差異。
▲
Astra箱體設計採用法國1920-1930年Art Deco風格
實體感很好
首先,聽鋼琴時規模感大,又清爽,弦振感清晰,而且鋼琴音色很美。例如聽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Daniil Trifonovu演奏)時,鋼琴的形體龐大,弦振細節豐富,好像空間都被鋼琴聲音塞滿。而且中、高音鍵的形體很凝聚,實體感很好,鏗鏘質感更是真實。還有,從鋼琴演奏中可以聽出Astra的暫態反應很快,尾音收束很乾淨,不會拖泥帶水。
▲
貼金箔版具有收藏價值
音質很美
聽小提琴時,我馬上感受到Astra的音質很美,那是有如純A類擴大機的醇美音質,而非一般人想像的推超低音D類擴大機的音質。例如我聽希拉蕊所演奏的「雲雀飛翔」,那小提琴的柔美細緻婉轉讓人聽了真喜歡,一點刺激性、一點生硬的感覺都沒有,這哪是一般人想像的D類擴大機聲音?
▲
Astra擁有各種串流、藍牙播放功能
再聽帕爾曼演奏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Glazunov「小提琴協奏曲」(梅塔指揮以色列愛樂)時,帕爾曼那把小提琴的錄音音色跟希拉蕊那把完全不同,屬於比較剛硬的聲音,但不變的是音質一樣很美,擦弦質感尤其浮凸,聽起來很真實。
當我聽貝多芬「為鋼琴與管樂所寫的五重奏」時,那管樂的優雅、氣柱形體與豐富的泛音通通被表現出來,而且所有樂器的和聲很美。再怎麼聽,我都無法跟一般人所認為的D類擴大機單薄生硬的聲音聯想在一起,反倒是一直以為這是A類擴大機的聲音。
▲
貼金箔時要將多餘的金箔不斷掃除
解析度超高
聽管弦樂時,Astra的解析度超高,但是又帶著柔美,不會生硬,也不會有侵略性。當我聽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德弗札克「第八號交響曲」時,那弦樂真是又柔又細又有光澤,而且光是從弦樂群的表現中,就可以聽出Astra那絲絲屢屢的解析能力很強。等到銅管木管加入,更可以聽出內聲部的層次,那可說是層層疊疊又清清楚楚。
再聽Florence Price「第一號、第三號交響曲」(Yannick指揮費城管弦樂團)時,豐富的管弦樂配器可說是讓整個管弦樂團不得閒,各種樂器爭相演奏。此時Astra發揮高度解析的能力,將複雜的樂器一層層拆開,讓我能夠聽清楚木管、銅管、弦樂群、打擊樂器等的演奏與和聲,整體管弦樂可說既高度解析又高度融合,既清晰又溫暖。
細節超多
Astra聽各種音樂時,細節超多,尤其聽流行音樂時,可以清楚聽到音場中錄音師炮製的很多樂器尾音細節,以及人工殘響。此外,錄音底層的噪音很清楚,好像這些低頻噪音都浮出來了。例如聽Boz Scaggs那首「Thanks to You」時,右邊一直有很小聲的小鼓聲與鈸聲,聽起來像是「吃吃吃」的聲音,但又能呈現出質感。
聽Jim Reeves的「Adios Amigo」時,錄音所營造出來的空間感中,可以聽到很清楚的人工殘響,可見當時的錄音師就已經卯起來用大量的人工殘響了。Astra讓人工殘響很清晰的呈現出來。在聽Carole King與James Taylor所唱的「You’ve Got A Friend(Live版)時,也可以聽到歌聲後面滿滿的人工殘響。
低頻表現讚
Astra的低頻表現能力非常好,尤其是低頻段的彈跳與收束、控制力。當我聽Alanis Morissette那首「You Oughta Know」時,那低頻又飽滿又低沉又凝聚又有彈性,量感又足,聽起來低頻具有勁道很足的彈跳美感。再聽Dido那首「Don’t Believe in Love」時,同樣也是飽滿彈跳,低頻滿滿,又有很好的控制力,一顆顆低頻很有重量感與實體感,不會散形。這種對低頻的驅動力與控制力,跟Astra那「單薄」的箱體簡直就是強烈的對比。
▲
FaustoMesolella是義大利著名的吉他演奏家、作曲家、編曲家,他的唱片通俗又好聽,很受歡迎。這張「Canto Stefano」專輯中的「Tulipani」不僅錄音效果好,歌也好聽,值得收藏。
琴弦有彈性
Astra聽鋼弦吉他時爽脆不硬,帶著甜味與彈性,相當好聽。聽尼龍吉他也是溫潤有彈性。例如聽Fausto Mesolella那首「Tulipani」時,吉他的聲音不是纖細的,而是壯碩的,聽起來有彈奏質感的。而此時男低音歌手的嗓音低沉沙啞,但嗓音中也帶著彈性,不是死硬那種。
說到吉他的彈性,我可以再舉Aaron Neville那首「I Bid You Goodnight」為例。這首歌曲的伴奏也是以鋼弦吉他為主,同樣的吉他也是爽脆帶甜味的。而歌手的嗓音雖然也是很富磁性,但音域比較高,但同時也帶有軟質的彈性。更多的彈性出自底部低音,那一聲聲的低頻同樣也是彈性十足。從這些音樂中的彈性,我可以窺知Astra的活生感很好,暫態反應快,才能讓樂器與人聲帶有自然該有的彈性。
時尚、科技、奢華與美聲的先進擴大機
假若您喜歡的是傳統大而重的黑色箱體擴大機,那麼Astra不是你的菜。如果您喜歡小巧精緻有如居家精品、功能齊全、推力又夠強的擴大機,Astra絕對是首選,光是買它的SAM與RAM就值回票價,這是別家所無,更不要說他家專利的ADH所帶來的醇厚美聲。DevialetAstra絕對是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結合時尚、科技、奢華與美聲的先進擴大機。
規格:
內建唱放、DAC與串流播放機的綜合擴大機。每聲道輸出150瓦(8歐姆負載),300瓦(4歐姆)。與Google Cast相容,有AirPlay、藍牙5.3,可以直接以Spotify Connect、Tidal Connect來播放串流音樂,也有UPnP,Roon Ready。數位輸入與192kHz / 24-bit相容(DSD DoP 64),網路輸入也是如此,USB輸入則是 384kHz / 24-bit(DSD 128 DoP)。體積386x386x47mm,淨重7.2公斤。參考售價:Light Bronz 63.9萬,雙單聲道127.8萬;巴黎歌劇院聯名金箔版80.9萬,雙單聲道153.8萬。
焦點與建議:
焦點:1.外觀設計精緻優雅。2.內部ADH、SAM、RAM功能別家所無。3.集擴大機、串流播放機、唱放與DAC於一體。4.聲音溫暖飽滿,完全跟D類的舊有觀念不同。
建議:可以驅動大部分喇叭,如果遇上需要大功率者,可以買二部做為單聲道使用。
圖示音響二十要:
音質:5
音色:5
高頻段甜美度:5
中頻段飽滿度:5
低頻段紮實度:5
音場寬深:5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5
透明感:5
層次感:5
定位感:5
音樂活生感:5
結像力與形體感:5
解析力:5
速度感與暫態反應:5
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5
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5
樂器與人聲質感空氣感:5
細節再生:5
空間感:5
整體平衡性:5
音響五行個性圖:
金:3
木:3
水:3
火:3
土:4
金:外放活潑爽朗。木:溫暖內斂親和。水:柔美中性溫潤。火:快速熱情衝擊。土:厚實飽滿穩重。
樂器人聲十項評量:
小提琴線條:纖細、中性、壯碩
女聲形體:苗條、中性、豐滿
女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
男聲形體:精煉、中性、龐大
男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
大提琴形體:精煉、中性、龐大
腳踩大鼓形體:緊密、中性、蓬鬆
Bass形體:緊密、中性、龐大
鋼琴低音鍵弦振感:清爽、中性、龐大
管弦樂規模感:清爽、中性、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