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David Oistrakh(1908-1974)所演奏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就不得不先說Otto Klemperer 指揮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那個版本。那個版本英國ERC有復刻,是以盤帶復刻的,限量300張,每張350英鎊,現在應該早已絕版。而德國Speakers Corner也有復刻,價錢就是一般的復刻版價格。這個版的錄音時間是1960年6月,地點 巴黎Salle Wagram,錄音師是 Harold Davidson,Walter Legge製作。
另外David Oistrakh在EMI唱片公司中還有一張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名版,那就是跟George Szell指揮克里夫蘭管弦樂團的版本,錄音時間1969年5月13、15日(1970年發行),錄音地點Severance Hall,錄音師是Carson Taylor,製作人是Peter Andry。現在Esoteric所復刻的黑膠與CD就是這個版本。以演奏速度而言,前者稍微慢點,但只差了幾秒鐘,等於沒差別。以錄音效果來說,我認為這張錄音效果好過1960年那張。
David Oistrakh出生在烏克蘭敖德薩,父母是猶太人,父親在他3歲半時送他一把小提琴,他就幻想自己是街頭小提琴演奏家。1914年才五歲半首次登台演出,1923年進入敖德薩音樂院,1924年演出自己的第一場演奏會,演奏巴哈小提琴協奏曲等。同年他還跟學生樂團合演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1926年在音樂院的期末考時,他演奏了普羅高菲夫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那場演出作曲家也在座。1927年他在基輔演出Glazunov小提琴協奏曲,由作曲家親自指揮。1927(一說1928)年他遷到莫斯科,1929年他在莫斯科舉辦第一場演奏會。1935年,若不是反猶太,他會獲得華沙舉辦的Wieniawski competition首獎(他獲得第二名)。1937年他獲得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王大賽首獎。
二次大戰時,他在醫院、工廠、勞軍奔波演奏。二次戰後,他是第一批被允許到西方演出的演奏家之一。1953年,他開始跟EMI簽約錄製唱片。1955年,他獲准赴美演出,卡內基音樂廳前有超過7,000人排隊買票。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同一天David Oistrakh抵達北京,在北京、天津、上海舉辦音樂會,此時Sviatoslav Richter跟他太太也在北京。中唱當時也發行一套八張黑膠,記錄了Oistrakh當時的演出。此後他開始在西方世界發光發熱,這就不說了。
George Szell(1897-1970)生於布達佩斯,不過6歲時全家就搬到維也納了。11歲就公開演奏莫札特K488鋼琴協奏曲。不過Szell會轉入指揮也是頗戲劇性的,16歲時他們家在溫泉度假區Bad Kissingen度假,剛好Vienna Symphony夏季在那裡演出,而Szell每天都會在樂團的排練或演出時出現。好巧不巧,有一場演出,指揮Martin Sporr病了,一時找不到指揮替代,Szell毛遂自薦,指揮樂團演出,從此踏入指揮生涯。
1940年Szell來到美國,1943 年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音樂總監Artur Rodzinski去紐約愛樂,這個位置空下來了,原本由托斯卡尼尼的學生Erich Leinsdorf繼任,不過Leinsdorf被徵召入伍,董事會也傾向Szell,所以這個職位就由Szell填補。擔任克里夫蘭管弦樂團音樂總監達24年之久,由於他的獨裁氣質,使得克里夫蘭變成世界頂尖樂團之一,一個笑話說在他擔任音樂總監期間,至少有40%團員看過精神科醫生。
老實說Oistrakh與Szell二人的個性與氣質是完全不同的,從唱片封套的照片也可看出端倪,但因為唱片公司的牽線,為我們留下這張精彩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如果限定我只能選二張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那麼我的首選會是Oistrakh這張,次選是海飛茲所演奏的。
有關Esoteric的復刻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在此我略微提到,他們是以自家數位訊源做處理,所以並非AAA類比。訊源處理完成之後,送到JVC Mastering Cente,以特別改造的Neumann VMS70、Neumann SX-74 、 Neumann SP-75做刻片。壓片完成之後會送到Esoteric Mastering Center,由Motoaki Ohmachi (大間知基彰)做最後的鑑定。買不買?當然買!勝旗音響代理,各大唱片行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