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1875-1937)這位法國作曲家簡直就是管弦樂配器的魔術師,一般沒在聽古典音樂的人可能也知道他的那首「Bolero」,而稍微涉獵古典音樂者也都知道他改編的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的精采。他的管弦樂配器色彩真的是繽紛燦爛,如果家裡音響系統調校到位,聽起來真的很過癮。不過,您也不要小看他的室內樂,這首A小調鋼琴三重奏經常跟聖桑(1835-1921)的E小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或蕭頌鋼琴三重奏擺在一起,讓人仔細品嚐。
拉威爾比聖桑小40歲,但是聖桑很長壽,所以只有早拉威爾16年去世,他們二位在生時的音樂活動重疊了好多年。拉威爾這首鋼琴三重奏完成於1914年,不過早在1908年就開始發想了。當時他認為鋼琴跟弦樂根本就是互相衝突的樂器,所以寫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三重奏並不是他所擅長。根據拉威爾的說法,只有聖桑能夠解決鋼琴與弦樂相互衝突的音響效果,他曾在1933年時說過:相信我,這個人(指聖桑)懂得如何作曲。當時聖桑已經去世12年,如果知道拉威爾對他評價那麼高,恐怕躺在棺材裡也會笑出聲。
雖然拉威爾說得那麼客氣,但是他的這首唯一的鋼琴三重奏一出,馬上翻轉從貝多芬以降的鋼琴三重奏模式與音響效果,讓愛樂者聽到一股清泉般的鋼琴三重奏,無論是旋律或和聲效果都是那麼的特別。這首他唯一的鋼琴三重奏寫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當時他已經接到入伍徵召通知,在5天之內就完成這首鋼琴三重奏,他曾說自己是在5天內完成5個月的工作,難道是怕入伍一去不回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與19世紀末的這段大約30年時間被稱為是歐洲的美好年代,當時巴黎的音樂活動可說是人文薈萃,那是個各種藝術勃發欣欣向榮的時代,拉威爾一生的精華歲月剛好就處於這個美好年代,也難怪他能創造出這首傑出的鋼琴三重奏。鋼琴三重奏完成之後在1915年1月28是首演,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開打半年,巴黎處於動盪不安狀態,這場首演並沒有獲得大眾與媒體的關注。不過傑出的作品終究不會被埋沒,拉威爾這首鋼琴三重奏今日已經被譽為這類作品中的翹楚。
聖桑是一位很特別的作曲家,他不僅長壽,而且出國的次數在那個時代是少見的,足跡遍及歐洲、南美、北非與東南亞,並且以筆名寫下多本遊記。據說聖桑2歲開始學音樂時就會作曲,3歲就能書寫,7歲就能看懂拉丁文,而且記憶力超強,對許多事務都很有興趣,會深入去研究,16歲就完成第一號交響曲。雖然他是這麼天才,但卻未獲得羅馬大獎,只能在巴黎個教堂中以演奏管風琴維生,李斯特稱他是當代最偉大的管風琴演奏家。除了音樂之外,他研究天文、地質、考古、動物、植物、昆蟲、數學,哲學、宗教,甚至繪畫,真是多才多藝。聖桑晚年住在阿爾及利亞,並且在那裏病逝,遺體運回法國安葬。
聖桑一生寫了二首鋼鋼琴三重奏,其他室內樂作品大約五十幾首,在他那個年代,聽眾想要的是歌劇,雖然他也寫了13齣歌劇,但還是寫下那麼多首室內樂,顯然並未隨波逐流。聖桑第一號鋼琴三重奏寫於1863年,編號Op.18。而第二號鋼琴三重奏寫於1892年,編號Op.92,二首作品差了28年。聖桑曾說作曲對他而言,就好像蘋果樹長蘋果一般,但這首曲子卻從二月寫到七月,從阿爾及利亞開始寫,在日內瓦完成。聖桑的作品都擁有非常好聽的旋律,這首第二號鋼琴三重奏亦然,雖然五個樂章長達33分多,但聽起來一點都不覺冗長沉悶,反而是興味盎然。
Sitkovetsky Trio成立於2007年,成員中的華人鋼琴家吳倩出生於上海,而團名則來自負責小提琴的Alexander Sitkovetsky的姓,他是俄羅斯小提琴家、指揮、編曲家Dmitry Sitkovetsky(1954-)的外甥。大提琴家則是韓裔Isang Enders。他們三位都曾是曼紐因音樂學校的同學。錄音時間2019年9月1-4日,地點英國Bristol St George's。這裡原本是教堂,後來在1999年經過翻修,已經成為音樂演出場地。錄音效果優異,演奏清新優雅浪漫抒情。小提琴是1679年Stradivari名琴,大提琴則是1840年Jean Baptiste Vuillaume所製,鋼琴是Steinway D。
BIS唱片出版,上揚唱片進口總經銷,喜愛室內樂者不要錯過,音響迷也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