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業界要聞] 2018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完成了創舉

複製連結
劉漢盛 發表於 2018-3-2 22:01:17 |已閱:68102|評論:0|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 台灣
字體縮放
第一眼看到這張(其實是二張一套)黑膠唱片的封套設計與內頁說明,我腦海中閃過的想法只有:真是驚人的好!這是2018年高雄音響展所配套出版的黑膠唱片,這次是請陳芝羽演奏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由徐育聖錄音,王秉皇後製Mastering。整張唱片能夠完成的幕後功臣很多,但是南方音響的黃裕昌絕對是大功臣。

2018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完成了創舉 27720772_2130742413610038_1373546149_n.jpg 2918高雄音響展 黑膠唱片 黃裕昌 陳芝羽 徐育聖 王秉煌


這張黑膠唱片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老實說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並不稀奇,音響迷手上隨便都有好幾個版本。稀奇的是,這是台灣的鋼琴家陳芝羽所演奏的。還有,錄音師徐育聖也是國內錄音師,後製Mastering王秉皇也是國內混音師,他們都是台灣的錄音後製好手。其實,更稀奇的是這張黑膠唱片的催生過程,如果沒有南方音響的黃裕昌規畫設計製作,如果沒有高雄音響展策展委員放手讓黃裕昌去實現他的夢想,這麼精美的唱片無法問世。

最後,稀奇的是這張唱片的美編設計,這是由美編與她男朋友攝影一起完成的,從設計中可以感受到濃濃的音樂氣息,以及傑出的美編概念與美感。我看到封面與內頁的設計後,問黃裕昌到底是誰設計的?設計了多久的時間?黃裕昌說從2017年7月就開始設計了,一直到現在我發文才全部完成,這其中還退了四次稿。

不管退了幾次稿,不管黃裕昌說設計完成時間已經嚴重落後,我還是要說:這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作品,一般唱片公司不可能以那麼長的時間去磨出一張唱片的封面與內頁設計,一般唱片公司也不可能花一整年的時間去完成一張唱片,如果是,這家唱片公司早就玩完了。所以,這張黑膠唱片真的稀奇,絕對值得我們保存。

這張唱片的稀奇處還有,那就是第四面有6種錄音的比較。錄音師徐育聖在錄音中架設了6種錄音方式,最後的成品採用二種錄音方式的混和。不過他以第10段變奏為例,提供了完整的6種麥克風架設方式所錄下的成音,放在第四面最後一段,讓大家比較六種不同麥克風架設的錄音效果。

或許您要問,一般人能聽得出這6種不同的錄音效果嗎?我保證可以,無論您是用多麼簡單的音響器材都可以。這麼做的用意是什麼?其實這也是黃裕昌與徐育聖討論之後的想法,因為「郭德堡變奏曲」一開始就是主題Aria,接下來有30段變奏,最後再回歸到Aria。這樣完整彈下來,製成黑膠唱片之後,第四面一定還會有剩餘時間,所以黃裕昌與徐育聖就決定做這件前無古人的稀奇事情,也就是上述把六種不同的麥克風架設方式錄音成果一併展現,讓大家體驗從未有過的錄音經驗。

2018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完成了創舉 21931801_1936606029690345_958675413_o.jpg 2918高雄音響展 黑膠唱片 黃裕昌 陳芝羽 徐育聖 王秉煌

到底這6種麥克風架設方式是哪6種呢?請把上面那張圖點出來看,上面都有說明,編號1-6各使用了不同的麥克風,距離鋼琴也都不同,所以我們所聽到的鋼琴直接音與空間殘響的混合也不同。其中第六種聽起來最像我們在音樂廳所聽到者,但是,這樣的聽感是否音響迷所認為的好錄音呢?而第一種則是最接近鋼琴的錄音方式,直接音最多,空間殘響最少。當然還有把麥克風伸進響板的錄音,那又是另外一種錄音效果了。

聽過這二張一套的「郭德堡變奏曲」之後,我無法壓住內心的激動,我的激動並非單純來自欣賞與其他版本不同詮釋的郭德堡變奏曲,也來自這張唱片的發想、企圖心,幕後所有參與人員的努力與苦心。文化不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嗎?聲音的文化不就是這樣建構起來的嗎?高雄音響展的規模在全世界音響展中並不算大,但是高雄音響展策展人員的視野與執行力我在其他音響展中卻沒有見過。

台灣雖小,但至少也有二千三百萬人;台灣雖然沒有如歐美般深厚的藝術與古典音樂底蘊,但我們有這批想要建構聲音文化的有心人。聽著這張「郭德堡變奏曲」,我的心已經飛向玉山之巔,俯瞰我們這塊美好的土地。

2018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完成了創舉 img16.jpg 2918高雄音響展 黑膠唱片 黃裕昌 陳芝羽 徐育聖 王秉煌

以下文字取自唱片說明:除了錄音師與混音師介紹由黃裕昌負責之外,其餘文字都是李宜嬪小姐負責。

關於《郭德堡變奏曲》
作品編號988 的《郭德堡變奏曲》 (Die Goldberg Variationen) 是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晚年最後的幾首鍵盤樂器作品之一,更是一首極有代表性的鋼琴名曲。此首作品於1741 年問世,據說當年駐德國薩克森的俄國使節凱瑟林公爵 (Keyserlingk) 夜晚常有失眠之苦,便請求當時在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帶領唱詩班的巴赫為他作曲,以讓他在失眠的夜晚能有些娛樂;並由當時居住在使節家的大鍵琴手 -郭德堡 (Johann Gottlieb Goldberg, 1727-1756) 為他演奏,而巴赫所作的此首變奏曲便得名為《郭德堡變奏曲》。郭德堡當年僅十五歲,他曾讓巴赫及他的兒子威廉 (Wilhelm Friedemann Bach, 1710-1784) 指導過大鍵琴,是一位極有天份的演奏家。

關於此曲的故事,除了上述由傳記家佛克爾(Johann Nikolaus Forkel, 1749-1818) 所杜撰的軼聞外,另一屬於二十世紀的傳奇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郭德堡變奏曲》自創作以來的數百年間,僅為少數愛樂者知曉,演出的機會並不多。然而在1955 年由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 (Glenn Gould, 1932-1982 ) 發行經典詮釋版本後,此曲成為家喻戶曉的巴哈名作,並且吸引了各領域知識份子的喜愛與討論,例如:科技巨擘賈伯斯就曾經向他的傳記作者比較過顧爾德兩次錄音版本的差異性。顧爾德的演奏,讓二十世紀後半期的人們即使在不同的國籍文化與職業下,卻都能理解這首將近三百年前的曠世巨作,並吸引更多的鋼琴家挑戰灌錄此曲,這是多麼獨特的藝術成就!

《郭德堡變奏曲》的主題為一薩拉邦德 (Sarabande) 式的歌曲 (Aria),緊接著30 個以它為架構所衍生的變奏,主題並於曲末反覆一次。在30個變奏曲中,巴赫展現了其精湛的作曲技巧,分別由卡農、賦格、舞曲的要素及練習曲等各種形式,華麗地展現出各式巴洛克時代鍵盤曲風格。

此首曲子收錄於鍵盤練習(Klavierübung) 第四集中,原來是為有兩個鍵盤的大鍵琴所作 (Cembalo mit 2 Manualen),因此曲中穿插著兩手上下交替或重疊的部分,此點是以現代鋼琴演奏首先要克服的技巧難題。此首樂曲比較特別的部分為,它的變奏遵循的是左手的低音線條,而非右手上聲部的旋律。此外每三個變奏就出現一個卡農:第三個變奏為一度卡農,第六個變奏為二度卡農⋯以此類推。第三十個變奏為一首四部和聲的輪唱曲,在此巴赫結合了兩首德國民謠旋律,雖然原曲是市井俚語、下里巴人,有些不登大雅之堂,但在巴赫改編後,卻讓音樂聽來高貴明亮。

無疑地, 《郭德堡變奏曲》不僅是一首考驗鋼琴家演奏技巧的作品,更是一首能十足展現鋼琴家對於巴哈音樂品味的經典之作。此首曲子若加反覆演奏,全長將接近一個半小時,為了讓聽眾能夠欣賞到最完整的詮釋,鋼琴家陳芝羽小姐在本專輯決定彈奏反覆的版本,在兩次反覆的差異性上展現了優秀的創意與執行力。若聽者已經習慣聆聽不反覆的精簡版本,建議多聽幾次全反覆版本再回頭聽無反覆版,將能感受到巴赫創作時,每段變奏標示反覆記號的原意

鋼琴家 陳芝羽
當您讚嘆琴音裡那優雅的維也納氣質時,是否曾想過,演奏者其實可能曾經跟我們搭著同一班區間車上學?陳芝羽小姐出生於高雄,曾就讀於新興國中及高雄中學音樂班。在校期間師事許秋苳老師,為國內各音樂比賽的常勝軍。1995 年與雄中管絃樂團合作演出孟德爾頌G小調鋼琴協奏曲。高二那年順利考上著名的維也納音樂院,也就是著名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 -1989)等人畢業的名校,就此展開她精彩的學習與演奏經歷。

高雄之光在維也納的優秀表現
留學期間她曾在許多國際音樂大賽中獲得殊榮,如:奧地利Korneuburg國際鋼琴大賽亞軍(1997)、奧地利Pörtschach 國際布拉姆斯音樂比賽室內樂组(Internationaler Brahms-Musikwettbewerb Pörtschach, 2001) 總決賽優等獎、德國Saarbrücken 第五屆巴赫國際鋼琴大賽首獎 (Internationaler Klavierwettbewerb J. S. Bach, 2004),她於總決賽中所演出的《郭德堡變奏曲》被錄音播放於當地國家電台。

身為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也就是上述的維也納音樂院,2000 年改名改制)音樂學博士的她,於2007 年起定期受邀擔任巴赫國際鋼琴大賽大賽的評審,2019 年亦將再度受邀前往擔任評審。

旅居國外期間曾多次於奧地利及德國舉辦個人獨奏會。並積極參與室內音樂會演出。如:1996 年於維也納音樂廳(Wiener Konzerthaus)以室內樂曲目參與Brahms-Marathon 演出、2000 年在卡拉揚中心(Karajan Center) 為紀念巴哈逝世250 年的巴哈系列音樂會(Bach-Zyklus) 中獨奏演出、2000 年在奧地利國家廣播電台(ORF) 大廳演奏並現場錄音⋯等)。

2018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完成了創舉 img70.jpg 2918高雄音響展 黑膠唱片 黃裕昌 陳芝羽 徐育聖 王秉煌

當《郭德堡變奏曲》的主題再度響起,我們可曾想過,演奏者現在就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高雄?陳芝羽小姐回國後,亦活躍於不同領域的演出:獨奏方面她曾獲選2008年兩廳院樂壇新秀,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奏會。2009 年三月與高雄市青少年管弦樂團於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合奏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2010 年十一月於台南發表台灣作曲家黃輔棠的鋼琴作品。並深入學校與醫院等機構推廣音樂。

室內樂方面她曾合作過的音樂家有:小提琴家Oleh Krysa、Christophe Boulier、Efim Zoubritski、張群;大提琴家戴俐文、曾加宜;中提琴家林玫如與長笛家孫莉等。自2016 年起,她亦不定期受邀與慕恩室內樂團舉行海內外巡演,足跡遍及美國、香港與新加坡... 等地,曾參與高雄市交響樂團海內外巡演。甫與鋼琴家雷敏宏博士組成的“ 樂緻鋼琴二重奏”受邀於廣州演出。

2018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完成了創舉 img106.jpg 2918高雄音響展 黑膠唱片 黃裕昌 陳芝羽 徐育聖 王秉煌

2018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完成了創舉 img110.jpg 2918高雄音響展 黑膠唱片 黃裕昌 陳芝羽 徐育聖 王秉煌

1. 一見到今年音響展紀念黑膠的第一印象就是樂曲的「重量性」十足,這次的樂曲長度長達八十三分鐘,讓製作人決定要發行雙黑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來自於您彈的是全反覆的版本。請問您決定錄全反覆的原因是什麼?

我想這可能與在維也納求學的背景有關吧?!我所就讀的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國立維也納音樂院,2000 年改制)以其嚴謹的學院派風格,在全球各大知名音樂院中獨樹一格。在這個風氣陶冶下 ,一直有著錄製一張專輯應該講求其完整性的信念,既然作曲家在譜面上的主題與每一個變奏都標示了反覆記號,就應遵循其本意。

雖然有一些錄音版本是不反覆或選擇性反覆,但我所知的歐洲鋼琴家在彈奏此曲時,多數採用了全本反覆的彈法,在這方面我從善如流、遵循這個看法。

2. 日本的音樂作家茂木大輔曾說過『維也納就像音樂界的京都』,對於這句話您有什麼看法?維也納音樂傳統帶給予您在詮釋音樂時,什麼樣的獨特品味呢?

由於維也納自十八世紀古典時期以來就是音樂重鎮,在文化上更是無形地承襲了數百年來奧匈帝國皇朝的貴族氣息,這些氛圍造就了維也納人在古典音樂領域中有種特別的優越感與光榮感,連帶的,資深的維也納音樂教授們則是要求學生必須以嚴謹的態度、優雅精緻的品味來展現音樂的美好。雖然說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價值觀在講求快速與吸睛的21世紀,已經不在是絕對的成功標準,但卻令人格外感到珍惜。

3. 此次錄音與前一次比賽(德國烏茲堡巴哈鋼琴大賽)獲獎時的詮釋,有什麼樣明顯的不同?您最重視的分別是什麼呢?

其實兩次的錄音就自己在心態上來說並無太大差異,主要都是希望盡可能地表達巴哈音樂的內容及深度。若真以思考層面來說,自然是這次所考慮的面向要豐富寬廣得多,例如:變奏之間的特異性皆須被刻劃出,但同時又要維持曲子結構的完整性;更遑論此次所決定的反覆部分,如何讓反覆的部分聽起來合理必要而且精彩,都花了不少時間嘗試再決定。

而且兩張錄音隔了十幾年,對於音樂的看法與想像也變化不少,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的生活型態、思想意識都會反應在音樂中。在第一次的錄音裡,我還是參賽者的身份,是以比較客觀的態度把自己所知所學的巴哈,以明快的方式表達,音樂聽起來是一氣呵成的暢快。但準備再次錄《郭德堡變奏曲》時,我已為人師,在此賽事的身分有幸轉為評審,在台下聆聽各種巴哈詮釋並試著找出心目中最恰當且接近作曲家本意的版本 ,因此對於作品的理解與詮釋的可能性,會有著更多的思慮。

至於之中的差異性,我想在我嘗試表達出來的與每個聆聽者所接收到的感受之間又會有所落差,也會因爲他們當下的心境或環境而有所改變⋯⋯但這種無法言喻的奧妙正也是音樂迷人之處。如同德國浪漫派作曲家、詩人E. T. A. Hoffmann 所言:音樂始於言語終止處。

4. 關於這首作品的錄音版本有很多,您會聆聽參考嗎?如果有,是否曾經受到哪個版本的啟發?

當然我也會聆聽別的版本,例如Andras Schiff 便是一位對巴哈音樂探究很深的鋼琴家,對於他的博學多聞我深感佩服,此外,除了經典的Glenn Gould, 像M urray Perahia,Grigory Sokolov... 等, 都有很不錯的錄音。但我想巴哈的作品,在詮譯上,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concept,頂多抱持著欣賞的角度,無法模仿,倒沒有真的以哪個版本為範本。

5. 您在台灣各大音樂廳與私人演奏廳演奏的經驗相當豐富,但這應該是您第一次在屏東演藝廳進行演奏與錄音,您有什麼建議可以給將來前去欣賞鋼琴音樂會的愛樂者嗎?

我想這個廳對聽眾來講無論是視覺或聽覺上都是舒服的 ,在台上表演的人本來就應依場地的特性微調彈奏的方式,讓自己跟樂器跟場地更熟稔。這次使用的是演藝廳新購入的史坦威D 型演奏琴,在調音師李俊利先生的細心調整下,當天錄音的鋼琴狀態相當優秀,我很期待很快能再有機會彈奏它。

6. 對於維也納人而言,《郭德堡變奏曲》是否會被視為“ 德國人的音樂”,而不似對待莫札特或舒伯特作品那樣地親近呢? 維也納的鋼琴演奏傳統對於《郭德堡變奏曲》的詮釋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這首曲子的確非維也納音樂會的常見曲目,但巴哈作品在維也納仍有其不可被取代之地位,如果有音樂會演出《郭德堡變奏曲》,將被當地人視為一場重要演出。況且巴哈與我的緣份始於2000 年,當時是巴哈逝世250 週年,維也納舉行了一系列的紀念音樂會,當然我們學校也有參加這個盛大的活動,我的老師Wolfgang Watzinger 指派我共襄盛舉,我彈奏了兩組巴哈的組曲,因此引發自己對巴哈作品的興趣,才有去參加德國的巴哈音樂大賽的後續發展。

即使維也納非巴哈的故鄉,語言與民族文化的共通性,使得維也納對他相當的熟悉與敬重。而維也納音樂文化及音樂訓練的傳統有一部份建立於細緻的音色及聲部層次的雕琢,我想這部份對巴哈音樂的理解與演奏是加分的。

7. 據聞目前位於德國羅曼蒂克大道終點站烏茲堡的德國巴哈鋼琴大賽目前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巴哈比賽,您擔任了五屆(含即將到來的2019年)的評審,是否觀察到近年來年輕鋼琴家對巴哈的理解與想像,有什麼明顯的轉變嗎?

現在國際音樂比賽很多,所要求的曲目常有重疊之處,故參賽者容易建立一套核心比賽曲目在短時間內參與數個比賽,而由於德國巴哈鋼琴大賽是一個全巴哈作品的比賽,它很難與其它比賽曲目重疊,所以多數參賽者無論國籍幾乎可說是巴哈的粉絲,才會決定參與此賽事。此賽事參賽者的年齡層很廣,從十幾歲至三十幾歲都有,有時依彈奏的方式是約略看得出他們受教育的背景,比較特別的是,由於這個比賽亦希望扮演教育傳承的角色,所以在第一輪之後會提供未晉級的參賽者與評委會談的機會,提問及討論他們對於自己彈奏想得知的問題,在此思想交流中,身為評委亦須重新審視自身的認知及取捨晉級者的依歸 。此外我感覺網路資訊的傳播愈來愈發達,但這有時會困惑著他們。

8. 您在變奏16 裡加上了自己設計的裝飾音,請談談您是如何設計的。

由於這是以巴洛克時期法國序曲型式譜寫而成的段落,在音樂的氣氛上必須要是隆重華麗的。演奏家通常會加上裝飾音,讓旋律線聽起來有如設計繁複的項鍊一樣令人目不暇給。但若只加些震音、倚音似乎有些瑣碎,因此我想要增加旋律線的織度及和聲的厚實感,便在一些單聲部的樂段,以模仿曲中本有音型的方式在另一音域加上裝飾音,以此增加聲響的飽滿度與華麗感。

9. 這是您的第一張黑膠唱片,也是第一張全部以台灣人製作的唱片,您期待會有什麼樣的迴響?

這是個難得的經驗,希望製作團隊的努力能被看見,幕後亦有許多不具名的音樂愛好者,提供ㄧ己之力才能有此成果,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讓本土的藝術創作更蓬勃。

2018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完成了創舉 img126.jpg 2918高雄音響展 黑膠唱片 黃裕昌 陳芝羽 徐育聖 王秉煌

錄音及混音工程師 徐育聖
古典音樂錄音可說是一種「時間」與「空間」的藝術,錄音師在錄製古典音樂演出時,他有多大或多小的空間可以追求更多可能?如何在音樂演奏時盡可能保留音樂家完整樂念?如何記錄不同演奏廳堂獨特聲學印記?甚至適時加入一些個人「音樂」與「聲響」美學,真是一門好大好大的學問。

在我看來,錄音師徐育聖先生在本專輯中確實完美且完整地展現其職人技法,由事先提出的〝瘋狂〞錄音計畫( 而且居然被實現 ),到錄音現場鋼琴擺位的一再挪移嘗試,再到錄音完畢後的剪輯混音過程,他和其團隊真為台灣愛樂者交出一張嚴謹且多彩的成績單,咦!巴哈音樂錄音之嚴謹和多彩有可能並存嗎?聽完本套專輯,我相信您一定會同意 ─ 真的可以。

一架史坦威鋼琴,一座嶄新的屏東演藝廳,一位維也納歸國( 期間還得過德國 Saarbrücken 巴哈鋼琴大賽首獎 ) 的高雄鋼琴家,要如何優異地錄製足以讓人一聽再聽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需要動用幾支麥克風?所有變奏反覆都彈奏時間會拉的多長?如何讓樂迷真心投入這套錄音,願意一面一面緩緩悅悅聽完?最後在第四面終曲六段錄音遊戲中莞爾,這些鋪陳都需要憑藉錄音師的一再思索推敲⋯,好了,請忘了我前面所說的一切,趕快放下唱針,聽完,一定要四面都聽完喔,打個賭,您一定會回頭再看一眼這位錄音師的名字⋯。

A/ 錄音器材資料
Microphone : Neumann U87 / L ewitt LCT640TS / DPA 3523 / Lewitt LCT550 / Neumann TLM50 / DPA 4006 / AEA R88MKII
Microphone Amplifier : RME Micstacy / RME UFX+ /AEA RPQ500
Interface : RME UFX+
AD/DA Converter : RME Micstacy / RME UFX+
Master Clocks : Antelope Orion 32/ Audiophile 10M Atomic Clock
Reference Monitor : PMC MB2 / PMC AML 1 / Focal CMS 50
Reference Monitor Amplifier : AVM AMP monoblock power amplifier
Reference Headphones : Audeze LCD-XC、 Beyerdynamic DT 150、
Beyer dynamic DT 1770
Isolation Stands : IsoAcoustics
Isolation transformer : Ray Audio
DAW : Nuendo

2018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完成了創舉 img122.jpg 2918高雄音響展 黑膠唱片 黃裕昌 陳芝羽 徐育聖 王秉煌

後製錄音工程師 王秉皇
坦白說,在我還沒觸及唱片製作發行這個區塊,我壓根不知道所謂後製錄音工程師所司為何?可能就是錄音發行前的美妝造型師吧!有段日子我始終如此自以為是地以為⋯。2014 年為了發行高雄音響展第一張黑膠唱片,我首度和王秉皇先生打交道,然後一年一張唱片,這張《郭德堡變奏曲》是我們第五次合作,依我個人這些年的觀察與旁敲〝直擊〞,所謂後製錄音師的能耐與工作項目為:

﹡他是唱片工業最後一個步驟,是美與好的最後寄託。
﹡他負責將錄音中所有不合宜與環境限制盡可能移除,而且得讓後製完的成品在大多數音響系統中都有高水準的表現。
﹡他的音樂及音響美學真領先樂迷和發燒友,而且默默不留痕跡地引領我們向他靠攏。
﹡他受過超嚴謹的訓練,這幾年我不斷傳錄音檔案考他,舉凡錄音可能年代、數位或類比錄音、Decca Tree 的佈陣是銳角或鈍角三角形等不盡人道之考驗,他都能一語道破,其〝聲響記憶〞驚人。
﹡他對錄音和音樂有著無比熱情,願不厭其煩分享自己的感受及感動。
﹡他超低調,他的知識和涵養要用力敲才會爆開,然後讓我收穫滿滿。
﹡態度,他工作態度開放中帶著叮嚀,和他合作過您就明白。
﹡他喜歡被挑戰,但我從沒挑戰成功就是了。

好,總結,後製錄音工程師王秉皇先生是唱片工業最後一個步驟,是美與好的最後寄託,他的工作是讓後製完的成品在大多數音響系統中都有高水準的表現,他的使命是引領我們向他靠攏,這些會考,請大家務必記住。

Mastering Equipment List
品名 規格 數量
DAW Destiny Merging Technologies Pyramid & Horus 1pc
DAW Source Magix Sequia & RME HDSP 9632 1pc
AD & DA I Weiss Digital AD2 & DA1 Mkii 2pc
AD & DA II Prismsound Dream AD2 & DA2 2pc
Monitor PMC BB5XBD; Twotwo 8 & Twotwo 5 6pc
Console Crookwood M1 Mastering Brick 1pc
EQ API 5500;
Prismsound MEA-2;
Manley Mass-Pass;
Inward Connections DEQ-1;
Weiss EQ-1 Dyn;
Jünger EQ7 6pc
Compressor/ Limiter TubeTech SMC-2BM; TubeTech LCA-2B;
Manley Vari-Mu; Fairchild 670 Mkii;
Maselec MLA-3 5pc
Buss Processor Studer 900 2-Ch.; Vertigo Sound VSM-2 2pc

2018高雄音響展黑膠唱片完成了創舉 img130.jpg 2918高雄音響展 黑膠唱片 黃裕昌 陳芝羽 徐育聖 王秉煌

我們,維也納
第二個錄音日上午,屏東演藝廳新購置的D 型史坦威鋼琴,已在駐廳調音師李俊利先生手下調校過,前一天由錄音師徐育聖先生精心架好的麥克風設備也靜靜地等著琴音再度響起。上午九點半左右,高雄在地的鋼琴家陳芝羽小姐再度走上舞台,準備為剩下的18 個變奏與主題繼續錄音。這一彈,就是長達三個半小時的精彩演奏,鋼琴家為每個變奏所設計的音樂內容,都以精湛的技巧與極有耐性的嘗試調整,順利地完成。畢業自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的陳芝羽小姐,早在2005年即因為獲得德國Saarbrücken 第五屆巴赫國際鋼琴大賽首獎而受邀為德國廣播電台錄製《郭德堡變奏曲》。

十餘年後再度灌錄此曲, 她選擇彈奏全反覆版本,以一天半的時間非常有效率地完成錄音。為了2017 年高雄國際音響展錄製黑膠唱片的鋼琴大師巴杜拉.史寇達( PaulBadura-Skoda, 1927- ),在得知今年的錄音計畫是由陳芝羽小姐擔任彈奏後,不但慨然同意具名推薦,甚至將自己的琴譜傳真給陳芝羽小姐參考。大師毫不藏私地提供自己對於《郭德堡變奏曲》詮釋的見解,單純只是為了讓更多美好的音樂發生在每個愛樂者的耳裡。維也納大師的音樂美學,自同樣出自維也納音樂院(今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的陳芝羽小姐手裡再現,是多麽令人感動的傳承。

因此,2018 年高雄國際音響大展紀念黑膠唱片,決定將這次的唱片標題定為「我們,維也納」。我們,是一群在地熱愛音樂、支持美好音樂的台灣人,秉持著台灣人的熱情,希望將來自維也納的音樂美學,以全台灣團隊製作的方式,向所有支持高雄國際音響大展的樂迷們傳遞出我們的認真與努力。
貼心提示:
1、若由本站編輯所發表之文章,如需要轉貼分享,請記得標註出處來源即可。
2、在論壇裡發表的文章如是網友個人發表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3、論壇的所有內容都不保證其準確性,有效性,時間性。閱讀本站內容因誤導等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本站不承擔連帶責任。
4、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式要求披露資訊時,論壇均得免責。
5、若因線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範圍的故障導致暫停服務期間造成的一切不便與損失,論壇不負任何責任。
6、註冊會員通過任何手段和方法針對論壇進行破壞,我們有權對其行為作出處理。並保留進一步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11-25 22:27 , Processed in 0.734120 second(s), 106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