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管晶體並行不悖
1998年,Nagra推出搭配的後級VPA,又是真空管後級(845三極管)。不過在1999年推出MPA (Mosfet Power Amplifier)後級,總算開始看到晶體擴大機產品。2001年Nagra推出PL-P的簡化型PL-L,也就是高電平真空管前級。2003年推出DAC,這是他家第一部數位產品。2005年推出PMA(單聲道)與PSA(立體聲)金字塔型晶體後級。2006年終於推出一魚三吃的CD唱盤CDC(帶前級)、轉盤CD-T,以及CD-P(唱盤)。
2012年,Nagra從Kudelski Group分出,成為獨立的一家公司,活動更趨積極
。2013年推出Jazz真空管高電平前級,取代PL-P與PL-L,此外也推出Melody晶體前級。2014年推出MPS(Multiple Power Supply)獨立電源,可以提供四組電源,供他家前級、數位類比轉換器等使用。2015年推出HD DAC,也就是本文主角。除了上述產品之外,2014年還有300i 300B綜合擴大機、300P 300B真空管後級、Classic Amp(立體晶體後級)、2015年推出HD Amp(單聲道晶體後級)。對了,還有BPS晶體唱頭放大器,以及VPS真空管唱頭放大器。至於VPA 845管機則從1998年到現在都還在線上。您看,Nagra的產品線多齊全,同時擁有真空管與晶體機,可以滿足音響迷的需求。
外觀精緻緊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Nagra早在1992年就推出他家著名的數位錄音機Nagra D,當年的規格是24/96,在今天看起來這樣的規格早已不稀奇,不過那是在24年前。2003年推出他家第一部DAC,2014(或2015年)年,Nagra再度推出讓人眼睛一亮的數位產品,那就是HD DAC。相隔那麼多年,HD DAC內部一定有許多精彩之處,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它到底有什麼秘密吧!
HD DAC的外觀延續他家傳統美學設計,一眼就知道是Nagra產品,不過它的箱體卻比CDC還大很多,想必內部一定很有可觀。在面板左邊有一個他家註冊商標的錶頭(從1952年第二部錄音座Nagra II開始使用到現在),顯示數位電平。錶頭左邊有一個小扳手開關,那是LED燈號與錶頭照明的亮度調整,往上增加亮度,往下降低亮度,總共有六段調整。往右邊是顯示窗,可以顯示各種資訊。再往右是Controller,這是控制鈕,按下去之後可以做一些設定,稍後再提。再來是Mute小扳手開關,這個開關要注意,只要重新做了設定調整之後,Mute就會處於啟動狀態,用家弄了半天唱不出聲音,往往會忘了原來是這個Mute在作怪。原廠設計是好意,避免任何人為錯誤造成擴大機或喇叭損傷,所以只要重新設定調整就會自動轉為Mute狀態,您只要記得往下按一下解開就好。再來是一個音量調整,可以調整類比輸出音量大小。再往右是Output選擇,要選的是耳機或類比(XLR、RCA)輸出,HD DAC有獨立的耳機放大線路,要聽耳機時請選Phones端。最右邊那個大切換開關是On/Off,這是電源開關。在電源開關右下角是耳機插孔,右上方是紅外線遙控器接收窗。
要做基本設定
來到背板,類比輸出端有XLR與RCA各一組,再來是數位輸入端,計有I²S專業端子(外表像RJ45端子,連接自家後續機種之用)、USB端子(連接PC、Mac或NAS等,最高384kHz/32bit、DXD、128DSD)、TosLink光纖端子、AES/EBU數位端子(二組)、BNC端子、RCA同軸端子。最左邊是二個電源連接端,一組是類比電源,另一組是數位電源,HD DAC的電源供應是外接的,分別提供類比與數位二組電源。用家也可以另購MPS電源供應,稍後會有敘述。
現在要來解釋面板上那個Controller的操作。其實這就是Menu鈕,啟動很簡單,只要按住旋鈕不放5秒鐘,顯示窗就會顯示資訊,代表進入Menu,想要退出Munu,只要按二下,或不管他,等幾秒鐘就會自動退出。請注意,如果您輕輕按一下馬上放手,會發現顯示窗出現紅色圓圈中央有一條直線的圖(Phi),那就是「絕對相位」的切換。
請注意,這個「絕對相位」是電子相位,不是喇叭線接反的聲波相位,絕對相位的正反牽涉到錄音時的電子相位,切換時有人聽得出來,有人聽不出來,差別在於音像的凝聚程度,以及低頻的飽滿程度。而喇叭線正負接反的聲波反相大家都可以聽出來,如果反相,音場中央的音像會很虛,聲音往左右二邊跑。簡單說,聲波的相位必須接對,否則聲音聽起來就是錯的;而「絕對相位」到底要選哪種就要靠敏銳的聽力了。
輸出可切換固定或可變
進入Menu後,只要轉動旋鈕就會改變項目,包括Language(五種語言,沒有中文)、Input Names、Input Assignment(選擇輸入端)、Audio Setting與About,About是有關本機的軟體、使用時間(無法重設)、真空管時間(可以重設)、機號、DAC等資訊(版本與機內溫度),Audio Setting則跟使用有關,一定要設定。Audio Setting內中有Line Level(Low/High二種選擇,分別是1.3V或2V固定輸出,搭配不同前級的輸入靈敏度)、Line Mode(固定輸出或可變輸出,如果接前級,要選固定輸出,如果直接接後級,要選可變輸出)、Absolute Phase(Normal/Inverted)、USB Power Mode(Always On、If Input Active,如果沒使用USB端子,請設定在後者)。
在此要提醒您,如果您選擇的是固定輸出,顯示窗右下角會出現一個X號,提醒您目前的狀態是固定輸出,也就是最大輸出,此時如果直接輸入後級,可能會損害喇叭。操作時先轉動旋鈕來選取項目,此時第二行字會閃動,按一下旋鈕進入這個選項,再轉動旋鈕來選取想要的功能。選定之後,您可以按二下退出,也可以不管他,幾秒鐘後就會自動退出。
最後還有一項提醒,那就是耳機放大的輸出大小可以在機內調整,一檔是正常沒衰減,一檔是衰減6dB,一檔是輸出限制,出廠時設定在正常值,如果您的耳機靈敏度很高,不需要那麼大的輸出,可以請經銷商幫您設定在負6dB檔;假若為了保護耳朵,可設在輸出限制檔。對了,耳機聲音大小也是由面板上的音量控制器調整。還有,HD DAC附有小巧遙控器,可以在遙控器上做操控。
這是Nagra MPS外接電源供應器
可接四組電源
表過HD DAC之後,我還要附帶說MPS外接電源供應器,這次就是使用這個外接電源。它的體積大約跟CDC CD唱盤差不多,最左邊也是錶頭,錶頭旁有一個小扳手開關調整錶頭與LED亮度。這個錶頭顯示的是家用電壓、電池電壓,還有個別輸出電壓,而錶頭右邊就是這幾種電壓的切換。再往右是四組電源輸出的顯示狀態,電池狀態顯示。最右邊就是切換開關,從上而下依序為Batt、On、Off、R,Batt就是使用內部充電電池,On、Off就不必說了,如果切在Off,此時電池會充電。R就是遙控模式,可以透過遙控器來控制MPS。在此要稍微解說錶頭的幾個電壓顯示,家用電壓顯示110V交流電壓,太低當然會影響音響器材的性能。Batt顯示內部電池電壓,充飽電是16.8V,如果低於13V就會自動充電。接下來那1、2、3、4四個數字顯示四組電源輸出的直流電壓,正常DC電壓直應該是12.3V,如果指針差太多,就表示MPS有問題了。
來到背面,可以看到四個電源輸出,這四個輸出都是完全獨立的,互不相干,您想要用在數位或類比訊源都可以,原廠建議使用一號輸出給類比(尤其是唱頭放大器),因為如果切在電池供電模式,就會從1號輸出端送出。在1號輸出下方有一個接頭,那是跟1號輸出併聯的,也可以用在BPS唱頭放大器或Jazz前級上,此時旁邊的切換開關要選9V,另外12V目前還用不上,以後的產品可能會用上。
打開MPS頂蓋,可以看到內部有一個環形變壓器,一個小EI變壓器,一個密封電池,以及四組電源,整流濾波穩壓通通不缺,送出的是穩定的直流,一次就可接五部Nagra的訊源,包括唱頭放大、前級、CD唱盤、DAC等。
量身打造DAC
現在讓我們打開HD DAC的頂蓋,看看內部到底有什麼秘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直立的線路板,所有的元件都緊密的排列,沒有浪費絲毫空間。比較顯眼的是一個密封的Nagra金屬盒,那是HD DAC的心臟,也就是數位轉類比的中樞,為了避免干擾,採用Mu金屬製成。所謂Mu金屬是高導磁金屬的統稱,可以有效屏蔽電磁干擾,所以適合用在DAC的隔離箱體上。HD DAC的這個心臟是跟與Andreas Koch(就是Playback SACD唱盤的設計者,更早是在emmLabs工作,發展DSD)合作,採用1 bit sigma Delta、2倍DSD取樣(44.1kHz的128倍,也就是5.64MHz取樣頻率),量化噪音可以往上推到80kHz以上,如此一來,就可以用很和緩的斜率來濾除噪音,相位失真小。DA轉換採用72Bit 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來運算,把轉換時容易產生的Pre-Ringing去除,。除此之外,72bit運算的FPGA還做為時間相位校正工具,大幅降低時基誤差。您看,HD DAC的數位類比轉換與DSD並非買市售現成晶片,而是量身打造,直接把PCM訊號提升128倍取樣,並且採ibit DSD架構,這樣的做法就比人強很多了。在這個密封盒裡,還有數位輸入端的濾波處理,用的是輸入變壓器。我們都知道,輸入變壓器與輸出變壓器都是高成本元件,HD DAC卻是毫不吝嗇的用上,可知其設計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好聲至上。
超多電容器
再來會看到類比放大線路大量使用電容,上面都印著Nagra字樣,其中二個最大的電容是類比輸出端交連電容,左邊二排電容是真空管高壓(屏極電壓)與低壓(燈絲電壓)供應所需的濾波電容。另外還有很多用在電源供應上,您知道嗎,HD DAC雖然電源外接,送進來的已經是純淨的直流,但內部仍然有25組獨立電源供應,幾乎等於是每級都有獨立電源,其重視電源的作法少有他廠能及。這些電容都是特別訂製特別挑選,為的就是能夠產生最完整的泛音再生,算一算達到32個之多。電容器上面打著Nagra商標,那是特別向Elna訂製的Silmic 2電容,有些電容器裡面採用蜂蠟,有些則經過超冷處理,絕對不是您想像的一般電容器。
升壓器與真空管聯手
再來可以看到二個小環形變壓器,也是用Mu金屬密封,可不要小看這二個小小的變壓器,這是Nagra耗費好幾個月研發才定案的,以手工繞製,是非常精密的升壓器。升壓器?沒錯,這二個變壓器是做為類比放大線路的電壓增益級,同時也當做真空管的阻抗匹配器。為何電壓增益級要用升壓器?不採用一般固態放大元件?這就是Nagra與眾不同之處啊,升壓器如果繞製得好,不僅頻寬夠寬,而且訊噪比夠好,只是成本比固態元件或真空管都高多了。類比音樂訊號先經過這二個升壓器,再進入軍規ECC82雙三極管放大輸出,這個管子被以Mu金屬做成的罩子圍住,避免干擾。其實上述作法Nagra以前就用上了,不是新創,不過為了HD DAC的線路,工程師們還是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來重新優化線路,讓類比放大線路的聲音表現更好。
HD DAC的類比輸出端採用軍規Jan ECC82雙三極管一支。為什麼?因為Nagra發現用固態元件無法獲得完整的泛音再生,唯有用這支ECC82雙三極管才能做到。您看,一般DAC的類比輸出級可能用OP Amp就解決了,但HD DAC卻刻意使用升壓器與真空管,這也是獨到的功夫。
最後,我還要介紹Nagra的獨門避震墊VFS(Vibration Free System),VFS有二種,一種是給前級、C唱盤等用的,另一種則是HD VFS,特別給HD DAC用的。為什麼HD DAC要特別設計VFS呢?因為HD DAC的體積重量比起他家前級、CD唱盤、唱頭放大器等都還要大還要重,所以要另外設計面積更大些的避震墊。避震墊分為上下二塊鋁合金板,每塊底下都有吸振軟性膠,藉著軟性膠來吸收細微的振動,提升聲音表現。
獨特音色
聆聽HD DAC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為了讓HD DAC表現出最好的效果,此間代理商特別送來CDC CD唱盤讓我當轉盤用(數位線用Transparent平衡線),還有MPS外接電源,以及VFS與HD VFS,可說是頂級配備。聆聽期間,我曾以它搭配過許多擴大機、喇叭等,包括聽Gryphon Pantheon喇叭。為何會用它呢?我自己不是有CH Precision D1 SACD唱盤嗎?我也有COS D1 Pre+DAC啊!沒錯,這二樣都是優秀的器材。然而,在幾個月的聆聽時間中,我發現HD DAC是百搭個性,搭配什麼喇叭或擴大機都能夠發揮它迷人的特質,而CH Precision D1與COS D1不一定百搭。再者,我也發現HD DAC有二樣表現是我自己的數位訊源所無法擁有的,一種是寬鬆,另一種則是特殊的Nagra音色。
特殊的Nagra音色?沒錯,我從以前聽到現在,總是覺得Nagra的產品有一種特殊的音色,聽了會讓人覺得舒服,我無法具體的用文字把這種特殊音色形容出來,如果硬要類比,可能就像蒙娜麗莎畫像給人的感覺。我相信每個人看到蒙娜麗莎的畫像時,心裡一定覺得很舒坦、很放鬆,這不光是那幅畫像的線條、輪廓、表情所帶來的,而是整體畫作用色、明暗、光影層次、姿勢加上臉部表情所帶給人的綜合感受。Nagra的聲音特色就是如此,它是機箱結構、選用元件、人耳聆聽調整加上儀器測試綜合而成的,別家學不來。
寬鬆人人愛
至於Nagra器材的寬鬆,可以讓比較剛性的喇叭變得好聽;也可以讓軟調的喇叭提升內部解析力,更重要的是讓再生的音樂更接近自然的原音樂器,不緊繃、不刺耳。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Nagra器材聽起來更寬鬆、更接近原音樂器?因素當然不是只有一個,但是我認為其中一個因素非常重要,而且是許多人忽略的,那就是泛音再生的完整性。樂器泛音再生得越完整,我们就能聽到越美越真實的樂器音質音色。不過,到底泛音要怎麼做才會「完整再生」呢?我哪知?一般人知道的不外乎降低總諧波失真、降低內調失真,我如果能掌握真正關鍵,乾脆改行去做擴大機。
HD DAC當然也擁有寬鬆的特質與特殊的音色,我拿來搭配家裡擴大機、喇叭都讓聲音更好聽,不過其中讓我意外的是搭配ATC SCM 100 ASL主動式雙喇叭陣列的表現。不要忘了,HD DAC有音量控制,可以直入後級,或直入主動式喇叭。原本,我家的系統之一就是以COS D1 Pre+DAC直入Audio Valve Baldur 70單聲道真空管後級,驅動DynamiKKs! Monitor 10.15。當我以HD DAC替代COS D1時,聽到的就是更寬鬆的聲音,還有他家獨特的音色。與COS D1相比,D1顯得比較直接比較剛性,各有不同的長短。本來我認為這樣搭配就很棒了,沒想到我一時念起,讓HD DAC直入ATC SCM 100 ASL主動式喇叭,這一聽,簡直就是讓我「相見恨晚」。我聽到的是柔中帶著自然的高解析、寬鬆又不失快速暫態反應、音樂規模感龐大、整體平衡好聽的美聲。這種聲音特質跟搭配DynamiKKs! Monitor 10.15、Pantheon可說完全不同。最後,我決定用搭配ATC喇叭的聽感做為定稿。
細節自然逸出
當我聽穆特演奏的「卡門幻想曲」UHQ CD版時,我很清楚的發現HD DAC的幾個特質:第一是錄音中的堂音特別明顯,樂器尾音更清楚。第二是小提琴的線條更大,尤其拉到越低頻域越大。本來我以為是高中低頻段量感的影響,可是再仔細聽,卻發現小提琴的「大」是因為細節豐富所形成的,並不是量變得比較多。什麼是細節豐富呢?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您就會瞭解。當我們在一般價格的轎車裡聽隨車音響時,您會發現聽到的都是突出的旋律,一般人會認為能夠聽到清楚的旋律就是原本的錄音效果了。可是,如果有機會讓您在一套優質音響上聽同樣的曲子,就會赫然發現,原來主旋律之外還有那麼多的音樂細節。我要說的是,音樂細節在錄音時就已經存在(假設是100),但是經過層層過程轉製成黑膠或CD之後,細節減少了(70)。放在汽車音響裡聽,細節更少(40)。如果在優質音響系統上聽,可能還能維持70的細節,放在劣質音響系統上聽,細節就只剩50了。在我的經驗中,HD DAC的細節表現能力就是70,它已經能夠盡顯製成CD時的原有豐富細節,所以才會讓小提琴聲音線條聽起來那麼大,而且越往低頻域拉時線條越豐滿。
再來,在聽「Heartbreak Romantic Encores For Violin」時,小提琴的沙沙嘶嘶聲音特別豐富,鋼琴的泛音也比一般豐富,簡單的說,就是各種音樂的細節比別人多。鋼琴的重量感比較重,規模感也比較大。小提琴的沙沙聲簡直就是太多了。鋼琴琴鍵彈下去,可以感覺到聲音是有彈性的,好像琴鍵會彈回來般。聽這張CD時覺得小提琴與鋼琴所演奏出來的聲音特別豐富,有如管弦樂一般,音樂細節充滿整個空間,而不是單調的聲音。
其實,上述二個特質可以合成一個,那就是「細節特別豐富」。因為特別豐富,所以才能聽到更清楚的空間感與堂音、樂器尾音;因為細節特別豐富,所以小提琴的聲音線條不是細細的一條鉛筆畫出的線條,而是飽滿圓潤豐滿的、帶有光影產生實體感的線條。不僅小提琴如此,其他樂器也都是如此。
寬鬆帶著精氣神
意猶未盡,又拿出曾宇謙那張「薩拉沙泰名曲集」。我又發現HD DAC另外一個優點,那就是寬鬆。一開始第一首曲子的鋼琴就讓我不由得豎起耳朵,因為我聽到的是不同以往的寬鬆按鍵。等到小提琴演奏出現之後,我好像在夏天溽暑下喝了透心涼的飲料,整個人都舒暢起來,因為我聽到的小提琴也是帶著寬鬆的味道。回想起來,穆特拉的那張「卡門幻想曲」同樣也是寬鬆的,只是曾宇謙這張聽得更明顯。那小提琴清亮帶著清晰的擦弦嘶嘶沙沙聲,是寬鬆中又帶著精氣神的小提琴,活潑有勁。很奇怪,寬鬆怎麼會跟活潑有勁放在一起,聽起來好像很矛盾,但事實上我的聽感就是如此。老實說,這是截至目前為止,我所聽過把曾宇謙這張CD表現得最好的數位訊源,甚至比我的CH Precision D1 SACD唱盤還好。當然,Nagra CDC CD唱盤加上HD DAC的售價也已經不便宜,好是應該的。用HD DAC來聽這張CD,整個人是放鬆的,整個音樂也是寬鬆的,不會緊繃。
溫溫潤潤光澤
發現HD DAC寬鬆的優點之後,重聽「Heartbreak」時,我又發現另外一項優點,那就是光澤。HD DAC的光澤就像是蜂蜜倒出來那種光澤,溫溫潤潤的,讓人感覺會有光影流動的那種,而非明亮發白那種。這種溫潤的光澤把小提琴在高把位的火氣整個降下來, 也讓鋼琴的音粒更加溫潤,女聲的嗓音更加甜潤。尤其在聽那張Ictus Disc的「Duende」西班牙歌曲時,次女高音Annika Skoglund的嗓音更加動人,而伴奏的史坦威鋼琴直覺的就是音色更美,光澤更迷人。
接下來要說聽李婭莎那張「Live台北騷故事」的感受。我發現李婭莎的嗓音比一般還柔美,Bass低頻的量比一般多一點,也更有彈性,可說軟Q得讓人喜歡。再聽,更發現所有伴奏的樂器聲音都更豐富了。如果拿電視來比,可以說是4K電視與2K電視之比,4K電視有800萬個畫素,而2K電視只有200萬個畫素。說得白話些,就是HD DAC所唱出的音樂細節比一般多很多,這樣組成的「音樂影像」當然更像真的。更柔、但卻細節更多、低頻量感豐富而且軟Q,甚至聽鼓刷的刷刷聲時,也發現沙沙聲更寬鬆,量感更多。這是到此為止我對HD DAC的感受。
有黏滯感不緊繃
來張大提琴吧!聽奇美那張瓦列芙斯卡的「大提琴女神」時,我發現大提琴的琴音更緊密,密度與黏滯性更高,聲音更內斂,琴音線條並沒有腫大暈開的情況。這樣的大提琴聲真有「韻味」啊!其實,我認為這是更接近原本大提琴的聲音,所以才能產生這種迷人的韻味。
或許您以為大提琴的密度高、黏滯性強,會使得整體音樂聽起來緊繃。其實完全不會,那鋼琴每個鍵彈下去就激起無數的泛音,就好像我們用雞毛撣子掃灰塵,在光束下可以看到滿滿的細微灰塵飛揚。這樣的鋼琴表現再加上大提琴雖然密度高,但依然散發出很多的嘶嘶沙沙摩擦細節,所以整體音樂聽來反而透露出寬鬆感。
微小聲音無所遁形
考驗越來越嚴苛了,我拿出Yarlung Records那張「Sophisticated Lady Jazz Quartet」來檢驗。沒想到我又領教了HD DAC的厲害之處。這是爵士樂四重奏,演奏的樂器只有小號、Bass、鋼琴與爵士套鼓,並不複雜。HD DAC把每樣樂器的演奏質感表現得太真實了,那簡直就是活生生的樂器,光用演奏質感真實來形容真的還不夠。那Bass的形體並不大,演奏的音量也不強,但HD DAC就是把它再生得無比的真實。那鈸的細微金屬振動,還有鼓棒鼓刷跟鈸的接觸也是真實無比。當然,小號吹奏時的空氣摩擦聲,還有金屬管壁振動感覺都會讓人興奮。而鋼琴雖然不會有誇張的音效,但光是自然的音效就讓人覺得真實無比。除了樂器真實之外,音場內的透明感非常高,那是少見的高度透明感,讓音場內所有的微小聲音無所遁形,就好像在毫無光害的高山上看星星,一切都那麼清楚。
再說另外一張真實感會讓我戰慄的CD,那也是Yarlung Records所出版,大提琴與鋼琴演奏的「John Walz A Tribute to Pierre Fournier」(96337)。任何人,只要透過HD DAC來聽這張CD,就會發現自己以前聽過的大提琴錄音真實度還差這張CD好幾皮。HD DAC就是有本事把弓與弦接觸時的彈性非常清楚的表達出來,至於擦弦的質感更不用說,對HD DAC而言簡直就是易如反掌。還有,那種既真實、緊密又寬鬆的大提琴聲音絕對是人人想聽的。真的,用HD DAC聽這張CD,就好像搬張凳子坐在大提琴演奏家旁邊,透過空氣的振動,閉著眼睛也可以感受到大提琴的真實。
獨立耳機放大
這套系統那麼好聽,我當然聽了很多音樂,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其中包括Hebert Kegel指揮德勒斯登愛樂的貝多芬「第五號、第六號交響曲」(1989年日本Suntory Hall現場演奏),這二張現場錄音無論是詮釋或音效都讓人感動極了,龐大的音場讓人如臨現場,寬鬆的聲音讓人舒服,能夠再生出那麼奇妙的音樂魅力,HD DAC當然功不可沒。
限於篇幅,我無法再多舉例,現在要提HD DAC的耳機放大與USB DAC。USB DAC的聲音特質與聽CD是一致的,差別僅在於我用的音樂檔是什麼規格而已。而在耳機放大方面,我一共用了三付耳機,包括HIFIMAN HE 1000、Enigma Acoustics Dharma D1000,以及Audioquest Night Hawk。HE1000要把音量開到最大,感覺還沒有完全吃飽,顯然HD DAC的耳機放大對於它而言是不夠的。Dharma D1000與Night Hawk就沒問題,聲音聽起來飽滿寬鬆,細緻清楚,對耳朵沒有壓力。若要論聲音特性搭配適當與否,HE1000與Dharma D1000都適合,Night Hawk在中低頻與低頻段上顯得稍多些。
過著幸福快樂日子
一部數位類比轉換器的評論寫了超過一萬字,這實在有點超過,不過我也是「不得已」的,因為Nagra HD DAC的精彩處實在太多了,沒寫盡有虧職守。最後,我在想要怎麼來為HD DAC做結論?這麼說好了:我們在買回新器材之後,往往不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磨合期的開始。而HD DAC呢?由於它的百搭、寬鬆、特殊音色,您買回它之後,應該可以如童話故事中所說,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