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nicola 於 2016-1-18 22:10 編輯
在「音響論壇」319期的黑膠入門專題,親自測試過數款不同的鐵三角配件,當中最有感的要數audio-technica AT6099這款「軟硬兼施」的墊材,甚至自己也收了一組。近來測試筆記也累積了一陣子,發上來與網友分享。前幾天笙凱小林在臉書上說我很愛調聲道具,其實也不盡然,我愛的是「價位適合入門又容易見效」的調聲道具;既然墊材是個免不了要跳的坑,既然有成本低又立竿見影的產品,當然要介紹給入門玩家。
聊聊鐵三角:從小線圈出發
在正式開始介紹AT6099之前我有意先聊聊鐵三角這個牌子,不知道資深發燒友跟剛入門的玩家對這家公司的印象有多少差距。這樣問好了,鐵三角剛開始紅是哪一類產品?資深發燒友肯定會想到鐵三角的唱頭,這是當前年輕耳機族很少接觸到的一塊。唱頭那麼小,肯定要有很講究的繞線圈技術才能做好,而鐵三角將那些「對付小線圈」的Know-How移植到小型動圈單體上,自然順理成章地在耳機市場攻城掠地了。那麼對於耳機族來說,鐵三角是個怎樣的廠牌呢?是「BGM」為強項,還是「女毒」,還是「雜食通吃」?雖然我不可能評測過每一款鐵三角耳機,從實際評測過的款式與國內外網路上的各路行家心得,不難猜測出鐵三角的耳機產品有著調聲取向多樣的特質;因應多種音樂類型與價位帶來制定調聲取向,是這個品牌在耳機版圖中拼搏的策略。
時至今日,這個品牌的銷售量與知名度就不用多說了,可是現階段有兩個產品我始終覺得受到低估。第一個是audio-technica AT-LP60,就是誠品書店常看到的全自動黑膠唱盤,約莫五千元,是入門黑膠訊源的一大利器,無論是要賣文藝,還是要感受音質,這個價位帶的全自動黑膠唱盤要勝過鐵三角,實在頗有難度。第二個就是讓我忍不住掏腰包的audio-technica AT6099。到官網一查,才發現AT6099竟然已是1999年的產品!銷售超過15年還是現役墊材,其實力可見一斑。
聊聊audio-technica AT6099
先從官網資訊看起。此腳墊包裝是一組6個,依照原廠建議,使用方式分成兩種,如果是喇叭,一支喇叭可用3個(至於前一後二、前二後一或者使用3個以上,則端看各用家實際情形);如果是器材,則建議使用4至6個。平均單個AT6099的耐重為5公斤,如果單支喇叭超過15公斤或者器材超過30公斤則需另請高明。話說回來,入門的硬體要超過這個限制也不容易便是。
更重要的是結構。尺寸不大,直徑30mm、高17mm,但日本工藝就是有辦法在這種小體積裡面塞進四層結構,外面看起來還是頗為精美。四層結構包含主體黃銅、最上層的Sorbothane、內部與底層的Hanenite。
Sorbothane原本是為了醫療用途開發,現在Sorbothane主要的應用方向是醫療與工業,其長處是吸收能量與分散壓力,優點還包括一定的耐久度與耐變形度、阻尼也不錯,所以相當適於聲學處理。根據WIKI的說法,剛把麥特戴蒙救回來的NASA也採用Sorbothane幫助隔絕器材振動。所以誇張點說,這款價位低廉的墊材竟然用上了航太級原料呢(好像真的有點誇張)!
至於Hanenite,說穿了也是一種工業橡膠材質。丟去Google一查會看到不少工業與吸振相關的條目,它的強項就是低反彈性,是主打吸振的橡膠。AT6099一掂,馬上感受到底部Hanenite橡膠材質本身的阻尼感,而且原廠還將之加工為細圓凸點狀,襯上沉甸甸的黃銅本體,小小一顆就有65g重量,恰到好處的手感相當討喜。軟硬兼施的工法提供了優秀的吸振與制振效果,難怪德川的相思也將這款產品列為選購配件。
處理振動…是哪些振動?
實際測試時,首先要注意的是振動源!如果是一般二聲道系統,一大問題就是喇叭發出的聲波能量會傳導到器材上,像黑膠唱盤就很容易受到影響。不過問題來了,耳機族會受到什麼影響?其實生活中四處充滿振動源,只是平常不易察覺。姑且不說大貨車經過馬路時會不會干擾用家桌面,當你的電腦與耳擴處於同一個平面上時,就已經存在「看不見卻聽得出來的振動」了!這些干擾會一點一點侵蝕電路運作的安定性,現在USB DAC兼耳擴的用家一定不少,使用時跟電腦放在同一個桌面上的機會實在太多了,如果給耳擴一個腳墊,聲音提昇通常是聽得見的。以AT6099的尺寸與效果,簡直可以列為耳擴升級的基本配備。
對了,機殼鐵片的加工是必然「變形」的過程,無論是沖壓還是折邊,都會引起某種程度的「不平整」。像是Marantz器材的底部常常鎖著不規則的螺絲,我估計那種作法有一部份就是為了應付機殼不平整,進而順勢「破壞」鐵片的諧振。其實要判斷不難,用手指輕敲,敲下去如果是空心的「康康」聲,機殼諧振的處理通常不如敲下去是「扣扣」聲的器材。AT6099一組六個,足以自由調整擺放位置,對於破壞諧振應當也能起到一定效果,如果機殼上方再設法輔以其他配重,應該同樣能改變諧振,達到調聲效果。假使變壓器部份比較重,將一兩個AT6099移到變壓器下方或許也是個不錯的主意。
墊耳擴:第一次升級就上手
這麼說來,用AT6099來墊耳擴的第一個感受就是背景變黑囉?說真的,理論上是這樣,實際上也是,只不過我的耳擴電源前面有加上谷津那款AC Filter,因此變黑程度有限,於是我把注意力放到別的層面上,看看腳墊還能帶來哪些聽感變化。測試搭配是RudiStor DAC X3推Hifiman HE560。
聽這張「法朗克、葛利格小提琴奏鳴曲」(Warner 2564625018),鋼琴的觸鍵更紮實,音色更乾淨,小提琴的線條更凝聚,音色更流暢,一如先前在專題曾寫過的聽感:「AT6099帶來的聽感改變會讓入門玩家清楚感受到什麼是自然流暢的高頻延伸,而且AT6099在低頻的改變也很清楚,弦樂的光澤感與低頻下潛都進步不少,樂器形體也清楚,速度感提升較AT6091明顯。」這裡再補一句:力度變化的輕重緩急亦會更為分明。
AT6099能使音樂細節的呈現更繽紛,也不會聲音雜亂、生硬搶耳。例如Chick Corea與Bobby McFerrin合作的「The Mozart Sessions」,最後一軌有McFerrin遊走於不同音域的嗓音,加上腳墊後可清楚聽見McFerrin發聲時,氣流從喉頭發出的摩擦感,那是嗓音特質,即是演唱音色的一部分。有了這般演出細節,音樂當然是更加活生。
精打細算,小兵也能立大功
接著舉一張三盲鼠錄音說明「力度變化的輕重緩急亦會更為分明」。菅野邦彥的「慕情」(TBM-26)是一張左右聲道分離明確的錄音,用耳機聽也有很好的立體感,但要是聽耳機只滿足於立體感不是太可惜了嗎?加上腳墊之後,菅野邦彥陰柔華麗的旋律線更有層次,鋼琴的「顆粒」分明、鼓與鈸的收束有力,聽起來非常奔馳快意。
再舉一張不好表現的鋼琴獨奏,「Think Bach」(澤野工房 MEL666011)對於鋼琴聲響的挖掘相當豐富,就說第一軌:光是敲動琴板的響聲就有迴盪在空間中的眾多泛音需要捕捉,而精細的音響表現必須要能讓我聽出Ferlet「將巴哈的連續十六分音符彈成連續的五連音」,Ferlet在四個音符一組的速度中再塞入一個音符,使音樂動機變成五連音。在解析力或者力度變化不足的耳機上其實依舊能聽出來這個手法,只是那五連音會顯得含混,少去靈光一現的律動感,而AT6099竟然能夠小兵立大功,讓耳機把這個細節表達得有聲有色,實在令我訝異,畢竟這只是入門價位的小東西啊!
耳機族的升級哥倆好
已經火紅一陣子的Audioquest JitterBug相信有不少人親身體驗過其妙處,我得說,這兩個「小東西」的組合是立馬有感的升級套件,作工耐用,加起來還不到4,000塊哩。不妨說說AT6099加JitterBug的聽感。聽顧爾德的巴哈「創意曲」,沒想到居然可以從耳機發出超鮮明的空氣感,上段延伸改善程度之大,著實可喜(同樣歸功於Hifiman HE560的反應能力,以及能提供適量電流的RudiStor DAC X3);這份1964年的鋼琴錄音有著充足水分與觸鍵彈性,要把好音質挖出來,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昂貴。高頻訊息、中頻厚度、聲音彈性直線上升之外,對大編制有控制力嗎?
前面沒有測試管弦樂部份,此番以大提琴新秀Edgar Moreau的新碟「Giovincello」測試,結果音樂量感與規模感亦傾巢而出,樂團的刺激性猶如一波波海浪打上耳膜,大提琴獨奏的吆喝之活生,更好似在樂團上衝浪,空間感也多了寬裕,實在有感。
以USB DAC兼耳擴為主要配備的玩家們,如果還沒嘗試過,請直接將AT6099與JitterBug一同列入下次試聽清單吧!因為這兩個配件搭起來,著實能發揮1+1>2的效果。新年快到了,想開始玩配件,這就是紅包效益最大化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