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KEF分公司成立大會的報導中,我提到KEF全新Q900落地喇叭的預估價格只要九萬左右,簡直是殺手級產品。不過各位可別以為Q系列只是入門等級。沒錯,它的價錢的確很入門,但是設計上卻完全不可小看,其中多項技術突破,都直接「越級」繼承當家旗艦Muon與概念喇叭Concept Blade的最新技術,也就是說,Q系列所使用的技術甚至領先現役Reference高階喇叭一步。看過以下技術剖析,你就知道全新Q系列的技術到底有何創新之處?
全新Q系列的第一個改良重點,來自於Uni-Q中高音同軸單體,KEF早在1988年就成功研發出這項技術,隨後歷經10代演進(註),照理說應該已經是非常成熟了技術,不過精益求精的KEF仍不滿足,不但再一次為Uni-Q進行了改款,而且改造幅度之大,還更勝於之前幾次改良,成為全新Q系列所使用的第11代Uni-Q單體。
基本上,這款第11代Uni-Q單體的技術來自於KEF的Concept Blade概念喇叭,其中最關鍵的改良,在於中音振膜的橡膠懸邊。從上圖可以看到,傳統弧形的懸邊,其實會對聲波擴散造成干擾,並不是最理想的設計。
於是這次KEF將Uni-Q中音振膜的懸邊改為平面形狀,而且延伸角度與錐盆振膜完全一致,如此一來就不會對聲波擴散造成任何影響了。不但如此,即使振膜進行長衝程運動,這種新型振膜也不會扭曲失真(事實上,中音振膜的衝程並不會太大,所以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忽略)。
近看第11代Uni-Q單體的中音振膜懸邊,設計前所未見,構造真的十分特殊,原廠將這種懸邊稱之為Z-Flex懸邊。
接著探究新一代Uni-Q的中音單體。別以為同軸單體不過是把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裝在一起而已,要如何讓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完美銜接,同時又不相互影響,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而在同軸單體中,中音單體正扮演著最為關鍵的角色。就重播頻寬而言,中音單體其實負責的是人耳最敏感的頻段。就單體設計而言,中音振膜等於是高音單體的號角,這個號角一旦設計不當,就會破壞中高頻段的銜接與擴散。換句話說,同軸單體中的中音單體,設計難度要比一般單純的中音單體更高。這次新一代Uni-Q中音單體的振膜形狀就利用電腦分析重新計算,能與Z-Flex懸邊整合,讓中高頻擴散性更為完美。
此外,這次Uni-Q的中音振膜還改採鋁合金材質,不但硬度提升,大幅降低盆分裂問題,而且可以更精密的塑造出最適當的振膜形狀。
鋁合金硬度雖高,但是卻不可避免的會在高頻端產生共振,這是金屬振膜的通病。不過,KEF當然不會忽視這個問題,請注意照片中振膜與音圈接合處,KEF在這裡多加了一圈阻尼,構成Cone Breakup技術,大幅消除了高頻鈴振問題。
新一代Uni-Q還採用了更強的磁力引擎,衝程也比歷代Uni-Q更長。為了加大衝程,KEF不但加大了音圈口徑,還採用鋁線繞製音圈,以減輕大音圈的重量。這部份同樣是利用電腦模擬計算後,所得到的最佳設計。
接下來單獨研究Uni-Q的高音單體。這部份的第一個改良,在於加大了振膜的面積,直徑從舊款的19mm變為25mm,振膜材質則是鋁合金。據原廠表示,振膜尺寸加大之後,高頻的延伸表現得以進一步提升,全新Q系列所有喇叭的高頻延伸都可上達40kHz極高頻領域,堪稱現階段鋁振膜高音單體的最佳表現。
仔細看Q系列體積最大的Q900,可以發現它的高音振膜比其他型號又更大了一些,查了原廠規格,才發現Q900的高音振膜直徑竟然有38mm(1.5吋)。事實上,Q900的Uni-Q也比其他型號大上一級,中音振膜直徑為8吋,相信這是為了讓中音與高音銜接更為完美所做的調整。
為了突破鋁振膜高音振膜的極限,KEF在設計上還有更多秘訣,其中之一是對於振膜形狀的研究。KEF發現,雖然半球形高音振膜的擴散性最好,但是如果做成半橢圓形振膜,結構強度還能進一步提升(擴散性卻非最好)。為了融合這兩種設計的優點,KEF想出一招,那就是在半球形振膜的內部,再疊合一層辦橢圓形振膜,形成複合式振膜結構,如此一來既能提升振膜強度,又能維持良好的擴散性,諧振頻率也因為更堅固的振膜而得以向上推移,成果就是高頻延伸更好,失真卻更低。
接下來請仔細看新一代Uni-Q高音單體前方的導波器,KEF原廠為它取了一個有趣又傳神的名稱,叫作「Tangerine Waveguide」,從造型看,的確與剝了皮的橘子有些相像。這個導波器可不是好看的而已,而是經過Finite Element Analysis電腦軟體精密計算後的產物,不但可以提升效率,還可以改善極高頻重播的擴散性,同時也兼具保護高音振膜的作用。
由上圖可以看到高音振膜形狀改良,並採用Tangerine Waveguide導波器之後,高頻擴散性得以更為均勻。
新一代Uni-Q性能之所以能夠突破,其實還有另一個看不到的關鍵,那就是在高音振膜後方,暗藏了一根向後延伸的管子,構成KEF的Vented Tweeter技術,可以有效振膜背波壓力,藉以降低失真,並且進一步拓展重播頻寬。
全新Q系列不只大幅改良了Uni-Q同軸中高音單體,低音單體的改良也是重點。為了解決以往Q系列被用家認為低頻不夠力的缺憾,這次KEF決定徹底改良,讓最酷愛低頻的玩家也無話可說。新款低音單體不論音圈或磁鐵都大幅加大,尺寸已經超越一般「正常」低音單體的規格,鋁合金框架的結構也比舊款更為堅固,即使在極高功率輸入時,依然能維持絕佳線性表現。為了解決大功率重播時的高熱問題,KEF還在這只低音單體的後方設置了一個超大的散熱孔,讓高溫能隨著背波氣流快速消散。
請看新款低音單體的磁鐵比舊款「長大」了多少,嫌舊款Q系列低頻不夠的玩家,這次可以好好期待新款Q系列的低頻表現!
新款低音單體的「大」音圈,尺寸的確比同級產品大了許多。值得注意的是,這款低音單體並不是空有蠻力,而是同樣經過電腦軟體精密計算,甚至針對Q系列每款喇叭的箱體容積個別調整,以確保每款Q系列喇叭的低頻都能達到最佳化表現。
Q系列中一共有三款落地喇叭,每款看來都配備了三只低音單體,但事實上,這三只低音單體中只有一個真正發聲,另兩個其實是KEF新設計的ABR(Auxiliary Bass Radiator)被動輻射器。KEF之所以如此設計,是為了取代一般喇叭的低音反射式設計,因為經過研究之後,KEF發現採用這種特別設計的ABR被動輻射器,低頻延伸與量感與低音反射式設計完全一樣,但是卻沒有後者的氣流雜音與中頻音染問題。
其實KEF也不是沒考慮過使用低音反射式技術,不過要徹底解決前述問題,唯有加長低音反射通道的長度,難以放入中小型喇叭箱體中。KEF也測試過各種不同的反射孔表面紋路,但是效果也不顯著,最後才決定採用ABR這種成本較高的作法。
許多人第一眼看到新款Q系列,一定會好奇這回箱體設計怎麼開倒車了,從前一代Q系列的水滴狀箱體,「退化」成了方方正正的箱體造型?其實KEF這麼設計是有充分理由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對Q系列這類中小型喇叭而言,箱內容積其實是非常寶貴的,方形箱體的容積比前代Q系列的水滴狀箱體大了30%,意味著低頻量感與延伸可以更為充足,這才是KEF如此設計的最主要原因。
那麼箱內駐波該如何解決呢?長久以來,喇叭廠家一直宣稱方形箱體的內部容易產生駐波,水滴狀音響則能解決這個問題。KEF當然也針對這個問題做過深入研究,他們發現只要在箱內使用阻尼材料,就可解決箱內駐波問題,只不過阻尼材料的材質、用量以及使用位置,全都會影響整體聲音表現,這些變數全都必須交過反覆測試比較,才能找出最佳配方。
此外,箱體內部的補強支架也影響重大,必須找出設置框架的最佳位置,才能有效降低箱體共振,提升中、低頻的純淨度。
底座也經過重新設計,從上方就可輕鬆調整腳釘高度,微調喇叭水平。
全新Q系列的木皮既不是原木皮,也不是塑膠皮,而是一種合成木纖維,所以貼皮質感既有原木皮的觸感,又有更好的防潮與耐磨特性。最重要的是,沒有任何一棵樹因為製造Q系列喇叭而倒下,完全符合環保概念。
整體而言,全新Q系列的Uni-Q同軸單體、低音單體與箱體全都是經過電腦計算,被視為一個整體而精心設計的產物。因為如此,所以全新Q系列的分音器得以大幅簡化,高音單體僅用一個電容,中音單體僅用一個電感。分音線路極簡化之後,代表著擴大機功率不會被被動元件大量消耗,音樂訊號也不會因為線路失真而扭曲。喇叭變得更好推,訊號失真更少,這是無數喇叭設計者追求的目標,現在透過價格親切的全新Q系列,我們就可以享受到KEF歷經千錘百鍊之後所研發而成的果實,豈不令人心動!
目前全新Q系列已經送抵本社,敬請期待後續開箱試聽報告。
註:在發表會中,香港KEF分公司產品經理林栢滔曾說Uni-Q曾經過八代改款,但原廠資料似乎劃分的更細,說Uni-Q到現在已經是第十一代產品,本篇引用的是原廠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