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數位音樂當道的年代,當串流服務以其便利性征服了大眾的聆聽習慣,仍有一群發燒友堅持追尋著最純粹的聲音本源。5月24日午後,惠樺音響迎來了一場特殊的音樂饗宴,由元佳國際.煉金師音響工作室的喻紹發先生(River)主講,主題饒富深意地命名為「禁忌的訊源:15ips母拷」。
▲講者喻紹發先生與他的盤帶收藏。
禁忌訊源的神秘面紗
「不應該存在」這個看似矛盾的概念,恰恰道出了母帶訊源在音響世界中的獨特地位。喻先生開場便拋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相較於過往習慣性地將盤帶譽為「終極訊源」,他更傾向於將其視為「禁忌訊源」,這不是對其音質的質疑,而是對軟體的「稀有性」與「取得管道」的現實描述。對於資深發燒友而言,這些珍稀母帶的魅力不僅在於其聲音表現,更在於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密碼,每一卷磁帶都像是音樂史上的活化石,記錄著那些不為人知的錄音瞬間。在講座現場,喻先生展示了他多年來收藏的珍貴母帶拷貝(簡稱母拷),每一卷都承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這些原本僅存在於專業錄音與後製領域的瑰寶,可能因為戰亂、錄音室倒閉,或是前員工的私心典藏等等,在各種機緣巧合流入了收藏家的手中。而「15ips」(inch per second)則是磁帶捲動速度的規格,也相當於每秒鐘磁帶移動38公分的距離。
經典錄音的完美再現
科技與藝術的交匯總是令人著迷,在音樂錄製的領域,我們能看到的不僅是錄音設備的進化,也是聆聽體驗的次次革命。從類比錄音的誕生到數位化的普及,每一次技術的躍進都在重新定義我們體驗音樂的方式,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原始的類比母帶則成為了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喻先生首先播放了一卷來自俄羅斯的神秘母拷:由史塔克(János Starker)演奏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版本。這個版本的流傳故事更是充滿了冷戰時期的文化交流色彩。據講者推測,當時由於蘇聯的封閉政策,西方唱片公司的錄音內容,必須透過授權給Melodia國家唱片公司的方式,才能在蘇聯境內發行。這就解釋了為何原本應該是Mercury錄音的Starker版本,會出現在俄羅斯的母帶庫藏中。
▲Telefunken M21盤帶機。
盤帶在經過德國Telefunken M21盤帶機的運轉、惠樺音響的S310前級擴大機與General後級擴大機驅動Piega COAX 811喇叭後,塵封在磁帶中的音樂彷彿重獲新生。在史塔克的這套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錄音時使用了兩把不同的大提琴:第一、三、四、六組曲使用一把,第二、五組曲使用另一把,在音色上確實有著微妙的差異,但在如此高規格的重播系統下,這個在錄音中幽微的細節變得清晰可聞。下半場的重頭戲是顧爾德(Glenn Gould)1981年錄製的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由加拿大國家廣播電台的錄音,展現了顧爾德晚期更加成熟的詮釋視野。喻先生認為,相較於1955年的首錄版本,1981年的詮釋具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和動態幅度。這不僅反映了顧爾德個人藝術理念的演進,某種程度上也展現了錄音技術在26年間的長足進步。在播放錄音時,顧爾德標誌性的哼唱清晰可聞,宛若看到顧爾德本人到金龍廳彈奏一般!這兩卷錄音的「真實感」實在很難想像這居然是四十年前錄製的作品,也難怪許多資深的發燒友會將盤帶視為「終極訊源」,這種猶如時光機一般直接將表演者帶到現代的效果,遠遠不是我聽過任何的數位訊源有辦法接近的。
▲這次惠樺音響播放盤帶搭配的器材為陶老闆親手製作的S310前級擴大機與General後級擴大機,喇叭則為Piega COAX 811。
類比訊源的無垠之境
音樂科技的跨界探索在今日達到了新的高度,我們見證了類比與數位之間的對話,體驗了過去與現在思想與音樂的交融。正如喻紹發先生所言,這些珍貴的母帶拷貝可遇不可求,一旦錯過便可能永遠失去,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分享與傳承,音樂的生命力得以延續,文化的記憶得以保存。在類比訊源的無垠之境中,我們不僅聽見了音樂,更聽見了時代的聲音與歷史的迴響,以及人類對美好事物永恆追求的執著。
▲陶老闆每個月舉辦的音樂講座/分享會都非常充實,這週末將與上揚唱片攜手舉辦的「音樂廠牌揭密、考古與解碼」的第五場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