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生下來,耳朵所接受到的聲音就是「環境音」。所謂環境音就是除了發聲體所發出的直接音之外(此其一),還有環境複雜反射的聲音(此其二)。除此之外,還有人類頭型、頭部大小、軀幹、耳廓、耳道、鼻腔,口腔等等的反射音與共鳴等所產生的聲音(此其三),最後這部分有一個專有名詞,稱為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HRTF)。
當我們在聽喇叭時,耳朵所收集到進入耳膜、耳鼓、大腦的聲音是以上三者的總合。這三者總和的聲音在大腦中會累積形成一種Model,那也就是我們的「聽感」。事實上聽感是由大腦決定的,是大腦在人類知覺中所畫出來的一幅虛擬的畫。聽感不是你、我決定的,是大腦主控,人類的軀體只是大腦的「奴隸」而已。
所以,當我們在無響室關起門來以喇叭聽音樂時,會發現跟在聆聽室中以喇叭聽音樂的「聽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少了環境反射音,讓大腦不習慣,必須重新建立一個無響室環境的聽感Model。
所以,當我們以耳機來聽音樂時,會發現跟在聆聽室中以喇叭聽音樂的「聽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受到耳罩與耳塞的阻隔,少了環境反射音,以及HRTF,只剩下從耳機直接傳入耳朵的聲音。此時大腦也不習慣了,必須重新建立一個聽感的Model,這個Model就是我們覺得音樂是從頭部中央,以及左右二邊所傳出。
此時,我們會感受到,當聽喇叭時,我們的大腦中會形成一個虛擬的Soundstage(音響迷的Soundstage特別擬真,與常人不同,這是因為經過長期自我訓練),但是聽耳機時,這個Soundstage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央、左、右的聲音,這就是大腦重新建立的聽感Model。
為了讓聽耳機時也能夠有聽喇叭的聽感,科學家們早就研究以假人頭來做錄音,再加上HRTF的補償,希望能夠讓大腦重現聽喇叭時的Soundstage。但是,這種作法只可以讓我們透過耳機聽到「環繞」的效果,讓音樂能夠連在一起,有活生的定位,不致於破碎成中央、左、右,但依然無法透過耳機重現聽喇叭時的Soundstage聽感。
畢竟,每個人所處的聆聽環境不同,每個人的HRTF也不同,人工的補償無法適應每個不同的環境、不同的HRTF。所以,透過耳機聽二聲道音樂或Spatial Audo,都會跟透過喇叭所聽到的「聽感」截然不同。林俊傑在2015年推出的那張「和自己對話實驗專輯」就是以假人頭錄音的,那是很棒的一張唱片。那張唱片的封面中,林俊傑就是戴著耳機的,有興趣的人不妨去買一張,比較看看聽耳機與從喇叭播放出來的聽感差異。
其實市面上早就有許多為耳機製作的假人頭錄音,包括音響迷喜歡的追龍唱片、以及靜電耳機大廠Stax都有。但因為大部分人對耳機的聽感不了解,也就不會特別去買假人頭錄音。既然假人頭錄音很少人買,唱片公司當然也就沒興趣持續推出。
耳機就是耳機,喇叭就是喇叭,各有不同的用途與音效,不必相互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