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又稱柳葉琴,是中國的一種彈撥樂器。阮,又稱阮咸,也是中國的一種彈撥樂器,這類彈撥樂器都跟琵琶類似。事實上,漢代所謂琵、琶是指演奏的手法,劉熙在「釋樂器」言:推手為枇,引手為杷」,也就是往前彈,往後挑的彈法。如果您有彈電吉他或民謠吉他,就會知道拿Pick彈吉他的手法也是如此。枇杷一直到魏晉時期才改稱為琵琶。
事實上琵琶最早就是遊牧民族在馬上彈奏的樂器,這種一個共鳴箱加上一根握把的樂器,更早可以溯源到西元前4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蘇美人的樂器,也就是後世所謂的魯特琴(Luth)。魯特琴是因為歐洲十字軍東征,才從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最早的魯特琴只有二根弦,還有琴格(把位),後來才發展為三根弦、四根弦。而共鳴箱的形狀也有多種,最後才慢慢形成現在的模樣。與阿拉伯世界發源的魯特琴相對比,中國的琵琶也是來自西域,慢慢發展成中國民族樂器,也因為琵琶而衍生出阮,阮原本的名稱來自西晉竹琴七賢的 阮咸,後來簡稱阮,後日又以形體大小、音域高低分為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甚至低音阮,其形制模仿提琴族。
而柳琴呢?也是類似琵琶的彈撥樂器,不過形體比琵琶還小,據稱是19世紀山東藝人以柳樹仿琵琶製成。柳琴又稱柳葉琴,音域高,音色跟阮、琵琶類似,一般人難以分辨,有時只能依靠音域的高低來分辨到底是柳琴、阮或琵琶。無論是琵琶、阮或柳琴,其實都是類似的彈撥樂器,您可以將它們想像成尼龍弦吉他或魯特琴。不過,由於琵琶、阮或柳琴都是以撥片觸弦演奏,不似魯特琴或古典吉他以手指指甲指肉觸弦演奏,因此所演化出來的演奏技巧並不相同,也影響了作曲方向。
說了半天樂器介紹,就是怕有些音響迷對柳琴與阮這二種樂器並不熟悉,所以才稍微介紹。這張CD的標題是「柳琴與阮」,當然就是以這二種樂器為主的音樂。內中收錄11首曲子,演奏者以中國柳琴大家崔軍淼為首,搭配中央音樂院柳樂琴韻室內樂團伴奏。不過這個柳琴室內樂團在這張CD中卻是以阮為樂器,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柳琴的音域比阮高,聲音也比較纖細,通常為主奏樂器。如果此時再以多把柳琴伴奏,聽起來可能會讓人難耐, 所以會以音域較低的阮來伴奏。
這11首曲子中,有民間、地方樂曲整理、有現代作曲家的創作;有柳琴、阮獨奏,也有二重奏或多重奏。這11首曲子中,我最喜歡第五、七、九、十一首。第五首「天地之間」是劉星(1962-)所寫,他是中阮演奏家,也是作曲家,我最喜歡他在1987年所發表的「雲南回憶」中阮協奏曲。這首協奏曲是寫給他太太的,他太太是雲南人,劉星當時還沒去過雲南,都是以聽來的雲南印象寫曲,最早是寫了幾個片段給指揮閻惠昌聽,閻惠昌聽過之後鼓勵他寫成三樂章的中阮協奏曲。樂曲在1986年底完成,1987年在閻惠昌指揮之下首演大為轟動。香港雨果唱片曾出版「雲南回憶」,演奏與錄音都是第一流的。
第七首「幽遠的歌聲」是陳文杰所寫,這是他參加1980年中國國樂創作比賽的得獎作品,樂曲主要取新疆的歌謠做成,旋律好聽,在這張CD中只有以中阮與鼓聲二種樂器演奏。第九首「西域行」是林吉良(1942-)作曲,他為阮這種樂器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這首曲子也是其中之一,於2000年發表。
第十一首「雨後庭院」是台灣國樂界的著名作曲家蘇文慶(1958-)與他太太鄭翠蘋聯名所寫,也是11首曲子中時間最長者。鄭翠蘋是柳琴演奏家,我猜這首曲子可能是為太太而寫的。原曲是柳琴協奏曲,不過在這張CD中改為柳琴獨奏、柳葉琴琴韻室內樂團伴奏,伴奏只有八人,規模比原本的協奏曲小很多。蘇文慶的創作範圍寬廣,不侷限在民樂,他還為戲劇、電影、舞台劇、音樂劇、宗教等寫配樂。他寫的曲子很具旋律性,浪漫纏綿感人,這首「雨後庭院」也是如此。
這張CD也是瑞鳴音樂所出版的中國音樂地圖之一,內中包含古味與現代,大體都相當好聽,您應該可以聽出柳琴與阮的清脆、彈性與軟調叮咚。哪裡買?Joy A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