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音域喇叭要好聽,除了單體之外,老實說就是箱體的設計。這個部分我認為如果以全音域喇叭的單體佔了30~40%,箱體應該也佔了30~40%,剩下的20~30%大概就是後續的線材。
箱體設計如何計算?是否有公式可循?
箱體設計上每一家(單體)原廠他其實都有提供一些數據,但我老實說我覺得這些數據你很難完全去沿用,按照他的數據來製作,可能真正是有一些需要取捨的部分,依我的經驗是,真的得要按照一個單體的個性跟特性,然後去實際嘗試不同音箱的搭配組合,然後再來得到一個實際聆聽的結果,因為單純就音箱的設計來講,不是只有音箱容積,包含板材的選用、結構的強化,還有內部管道的阻尼,我覺得在全音域喇叭設計上其實是最難的部分,因為它沒有分音器,所以它的設計上,在這部份的掌握其實要更高,而且同樣的音箱設計,拿到一張設計圖的時候,你用白樺木夾板跟用密集板跟用北美的松木板,老實說三種做出來的聲音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很難單一用一個參數或是一個數據,去聆聽到這個單體真正的聲音表現。我玩全音域單體十幾年的經驗裡面都是慢慢累積的,這並不是很短的時間內,透過不同的箱子,或是不同的材料,馬上就可以得到一些結論。
管迷的喇叭箱體目前是使用哪種板材?
我目前是用歐洲的白樺木夾板,白樺木夾板其實有分不同的厚度、不同的等級,那不同的等級,聲音的密度也不一樣。我們曾經做過一些實驗,同樣的板材,同樣的音箱的設計圖,但是用不同的音箱結合的結構,出來的聲音又不一樣。所以有時候在聲音的掌握上,的確是需要一些時間跟經驗的累積。
什麼是1/4管道箱體設計?
我想1/4管道大家如果上網或是書籍上都可以查到它的設計理論,但是實際上你用1/4管道的公式去計算的時候,得到的恐怕也不是我目前書架音箱的尺寸比例,那這個比例其實是從1/4管道再去延伸出更貼近使用環境折衷點的一個音箱結構,所以我很難說目前書架音箱實際上的設計理論是什麼,但是它是由1/4管道式的設計所延伸出來的。
管迷全音域喇叭箱體表面是如何處理的?
箱子的表面是經過三層底漆先填補(夾板表面)纖維的縫隙,然後再噴上我們所設定的染色,所以它其實是帶有我們自己設計的染色色澤在音箱的表面上。
其他影響全音域喇叭聲音表現的因素?
不只是音箱,連內部的配線、焊錫的選用,這些其實都影響著全音域喇叭的聲音非常大,所以應該講,除了分音器以外,所有的條件必須要每一個部分靠時間去累積出來的,包含內部配線,同樣材料的線材,配置內部的線的長度,其實也會影響到它的聲音表現。
管迷使用的箱內配線為何?
我們目前的配線有很多種,一種是我們自己定做的PCOCC單結晶銅,那我們也會選用瑞典Supra的線材,還有Furutech的一些銅線,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全音域單體都完全適用這些線材,必須依據不同的單體,慢慢去做一些特性上的搭配與測試。
學習大提琴與其他樂器的經驗,對設計喇叭有何影響?
我個人其實非常的幸運,覺得學習大提琴與在小型弦樂團的練習,對我在音響的設計上、聲音的調整上,或是聲音的認知上,其實真的有非常大的幫助,我發現近距離的接觸樂器跟聆聽樂器的聲音,其實會讓你了解真正的樂器所發出來的聲音的細微的表現,這恐怕並不是你常常聽現場演奏會可以體驗到的感覺,因為畢竟現場奏會跟樂手與樂器還是有一段距離,當你自己貼在樂器上,感受樂器的振動,還有樂器就在你身邊一公尺以內,那個聲音感受,其實是無法用音響系統來表現的,這恐怕只有你身在樂器的旁邊,才有辦法體會到的聲音的感受,所以這個部分對我自己在設計音響器材上,影響其實非常大,幫助也非常大,重點是對於音色的認知,是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