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俄羅斯版敲擊卡門
1967年當時究竟是什麼光景?當年仍在越戰期間,搞得全世東西壁壘分明,界氣氛緊張。中東六日戰爭爆發,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劍拔弩張。當年,The Doors發行「The Doors」專輯。披頭四發行「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而我正在唸初中(當年還沒有國中)。那個時代,台灣的文宣裡不會有前蘇聯,我們也不會想到那裡正有一批人想要藉著錄音,保存一件獨特的作品:敲擊卡門。經過多年,這張唱片是在我開普洛唱片之後才接觸到的,當時聽這張黑膠唱片只是感受到曲目特殊,但並沒有覺得有多了不起的錄音效果。現在聽到的是重新刻版的版本,應該是我用的器材比當時好很多,現在才感受到這是一張相當好的錄音。沒想到1967年的前蘇聯竟然能夠錄下這麼好的音響效果,當年前蘇聯跟西方世界是隔離的,不知道他們用了哪些器材來錄音?在1960年代,西方世界已經進入錄音的黃金時期,許多音響迷追逐的唱片版本都是當時錄下的。西方唱片界如此,前蘇聯的唱片界呢?當年蘇聯只有國營的Melodiya唱片,即使有出色的錄音師,一切榮耀也要歸於黨國,我們無從得知,但依常理推測,一定有優秀的錄音師,而錄製這張「敲擊卡門」的錄音師Veprintsev可能就是其中一位。
「敲擊卡門」是Rodion Shchedrin(1932年)為芭蕾舞后Maya Plisetskaya(也是作曲家的太太)的表演所寫的,本來國家委託蕭士塔高維契或哈查圖量來寫這首以比才「卡門組曲」為骨幹的芭蕾舞曲,但他們二人都推辭了,最後這項工作就落在Maya Plisetskaya老公Rodion Shchedrin老公的頭上。1967年這齣芭蕾舞劇在波修瓦劇院首演。首演之後這齣芭蕾舞劇竟然被禁演,為了讓這首曲子能夠被大眾所聽到,於是請首演時擔任指揮的Gennady Rozhdestvensky指揮錄音,錄音地點就在波修瓦大劇院現場,不到四個小時,就完成這首「Carmen Suite」的錄音。
為何稱為「敲擊卡門」呢?原來這首芭蕾舞曲是以打擊樂器與弦樂為主,雖然脫胎自比才「卡門組曲」,但因為加入大量打擊樂器,無論在音效上、節奏上、音響色彩上都迥異於管弦樂演奏的「卡門組曲」。1968年甫一推出,就受到全球唱片迷的注意,台灣在幾年後也透過上揚唱片進口,不過我記得當年的唱片封套已經不是首發時的封套,不過仍然熱賣。後來,我就很少見過這張黑膠唱片了。
這張1967年的錄音為何會重新出現呢?原來這是香港上揚愛樂跟俄羅斯Melodiya唱片公司所談的特別版計畫,採用原始母帶,重新Mastering與刻片,並且在德國壓片。唱片封套取用第一版發行時的封面,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原始版封面。
到底這張附刻版「敲擊卡門」音效如何呢?我必須說這張黑膠唱片的音效相當好,但很容易引起誤解,什麼誤解?聲音乾硬的誤解,這是幾十年前我聽黑膠唱片時的感受。而現在,因為我用的音響系統提升了,或許刻片跟壓片品質也提升了,終於為錄音師做了平反。
持平來說,這張黑膠唱片的弦樂錄音尚未達頂級水準,但已經夠好了。如果您有平衡傳真的黑膠系統,就可以聽出弦樂群本來該有的音質與音色之美。而打擊樂器的音質音色一樣很美,敲擊時的快速暫態反應,以及大小聲的大幅度強弱對比都很棒。反之,如果您的聆聽空間偏向硬調,黑膠系統調整不當,聲音偏向尖銳時,就會誤解這張黑膠唱片的錄音尖銳乾硬。沒錯,幾十年前我聽這張黑膠唱片時,的確有尖銳乾硬的感覺,完全無法體會它的錄音之美。而現在,我終於聽到這張唱片該有的錄音原貌了,它不是尖銳乾硬,而是充滿真實的弦樂群與打擊樂。
或許您想問:總編是以什麼標準來說這張唱片錄音如果聽來尖銳乾硬,就是黑膠系統沒有調整得當、或音響系統偏向硬調呢?其實很簡單,就以我的音響系統聽過那麼多的黑膠唱片所獲得的錄音美感來判斷。我的黑膠系統聽這張唱片時,跟其他發燒黑膠唱片一樣,無論是弦樂或打擊樂都很真實,很美。您總不能說:總編的系統唱得美,但我的系統唱得尖銳乾硬,應該是我對吧?
這張「敲擊卡門」的Mastering與刻片師名字看起來都是俄國人,相信是在俄羅斯做刻片的,所以我大膽說它是「正宗俄羅斯版敲擊卡門」。對了,上揚愛樂發行黑膠版的同時,也發行CD版,錄音效果一樣,而且還多加了一首芭蕾組曲「駝背小馬」(The Little Humpbacked Horse),時間長達73分15秒,非常划算。「駝背小馬」錄音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