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在2025年3月14日揭露這項最新的「高密度RGB LED背光」顯示器技術,在此之前我在Prime AV的CES 2025特別報導中就已經提到,今年的大事就是「兩種新型態的面板」,其中之一是RGB mini LED、也有廠商稱為RGB micro LED,這其實是很無聊的嘴上功夫,都做成背光模組、mini和micro有差別嗎?用多少LED(數量)做成直下式背光模組、做多少區的分區控光才是重點吧!Sony才懶得說嘴,直接用LED來稱呼、這也是刻意不模糊焦點,而焦點正是「RGB」。
Sony宣布開發出的新型顯示系統具有三大優勢,第一是RGB LED顯示器的色域,Sony原廠說明大約可以覆蓋ITU-R BT.2020的90%,我簡單估算了一下,它的色域竟然比QD-OLED顯示器還要大20%至30%之多!約為DCI-P3 的 1.5 倍、Rec.709 的 1.9 倍。
第二個優勢當然是高亮度性能,Sony現役旗艦BRAVIA 9的瞬間局部峰值亮度可以超過3,000 nits(在特定條件下),而Sony展出的高密度RGB LED背光顯示器則能達到4,000 nits,這已經與目前全世界最高影像參考標準「給導演看的專業顯示器」Sony BVM-HX3110相當,若真能量產上市,超高亮度、超廣色域再加上Sony專業級的色彩校準,在家用市場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HDR顯示性能無人能敵!
Sony RGB LED顯示器「更大的色域×更高的亮度」就能創造出更大的顯示空間,以下是Sony提供各種顯示器的Colour Volume比較:
▲
mini LED與傳統LED
▲W-OLED
▲
QD-OLED
▲
Sony新技術RGB LED
第三項性能優勢更是超過我的預期,這裡我也要承認自己在年初的預測失準:我原以為RGB LED(RGB mini LED)的重點只是提昇廣色域性能,因為如果要「獨立驅動控制」R、G、B的發光強度與比例,在RGB LED背光模組每個控光分區與緊鄰分區的發光顏色差異較大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在分區交界處的區塊產生偽色(不屬於顯示內容畫面的顏色),所以我當時判斷獨立控制R、G、B LED發光強度的可能性並不高。
我還真沒料到Sony的技術力如此之強,他們敢做三原色LED的獨立發光控制然就是已經解決了問題(或者是已經可以把偽色降低到人眼無法察覺),所以這已經可以說是新一代的液晶電視革命。
▲
傳統的mini LED電視是應用量子點技術,如同QLED發出藍光、以量子點薄膜(QD sheet)轉換成白光,最後以液晶面板顯示。
▲
Sony的RGB LED背光顯示器背光模組使用的每顆LED都包括R、G、B三種LED晶粒,以往液晶電視的背光模組都是單色,而Sony的RGB LED背光模組本身幾乎就已經是全彩顯示器(只是解析度沒有像液晶面板那麼高而已)。
「彩色的背光模組」有什麼好處?前面講到的廣色域性能是其一,很重要的一點是背光模組幾乎只提供改處顯像所需的色光,例如顯示鮮黃色物像的區塊、該區的RGB LED的B(藍光)顆粒就會處於不發光狀態,相較於以往一視同仁發白光的背光模組(量子點藍光轉白光的也算),RGB LED針對顯示的色彩發光必然能大幅減少「多餘光」成分,我認為這對於色純度與對比度都會有相當大的提昇。
Sony 高密度RGB LED背光顯示器採用新的聯發高階SoC(Pentonic)加入Sony自己的影像處理技術作為新一代的XR影像處理引擎,根據原廠新聞稿,顯示系統採取高速、96 bit影像處理,96 bit?我還第一次聽Sony這麼說,我猜想可能是R、G、B LED背光獨立驅動各22 bit(共計66 bit)在加上液晶面板本體(cell)的各色10 bit(共30 bit),總之數字不重要,用高畫質來說服我們吧!
根據已經在Sony日本總部看過實機展示的FlatpanelsHD報導,展示的高密度RGB LED背光顯示器是75吋,背光模組使用240×128個三原色LED,總計R、B、B LED晶粒數量各30,720個、總計92,160個LED晶粒,控光分區為3,840區,這要比現役旗艦BRAVIA 9 75吋的2,800區還要高,但Sony強調現場的RGB LED背光顯示器是樣機、最終的消費產品規格可能不同。
2025/3/19更新:
根據外媒報導,Sony的RGB LED是「2026新技術」,因此今年(2025)製品應用的機率不高,可能會在明年一月的CES正式發表應用新技術的製品,至於商品化上市「可能最快的時間」,就要看Sony會不會如同兩年前在第四季發表新旗艦製品了。 只是我再想想,這則消息發布的時間點有點微妙、是在2025年BRAVIA發表之前,倘若只是純粹的技術發表、又沒有這麼快應用,可以等到實際製品發表前夕(例如2026 CES前)再公開。實際狀況如何,我們就等著看今年的新品發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