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如果不是有「幻想交響曲」,我不知道白遼士是否能夠活在今天音響迷的心中?唱片架上是否會有他的唱片錄音。白遼士沒有跟隨前人的腳步,寫出好幾首交響曲,而是寫了不少有標題的管弦樂作品,還有一些歌劇、舞台作品,以及一些聲樂合唱曲。您看,沒有協奏曲、沒有鋼琴奏鳴曲、沒有小提琴奏鳴曲、沒有弦樂四重奏等等,您叫音響迷要買他什麼唱片?
每個人年輕時可能都會遭遇過暗戀、失戀,白遼士也不例外。一般人暗戀、失戀之後也不可能會有什麼偉大作品出現,然而白遼士就是不一樣,他因為暗戀、失戀而寫出偉大的「幻想交響曲」,最後還贏得美人歸(雖然已經是好幾年之後,而且後來還分居了)。這首交響曲並非傳統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那種交響曲,而是鮮明的標題音樂,不僅交響曲有標題,五個樂章中每個樂章都有標題,而且由白遼士本人寫下每個樂章的描述。加上白遼士把暗戀的那個女人寫成固定弦律(固定樂思),三不五時就冒出來,這也開啟了日後作曲家寫主導動機(如華格納)的方式。主導動機在華格納手中發揚光大,一直影響到日後電影配樂的寫法。
白遼士生於1803年,死於1869年,本來是學醫的,後來對醫沒興趣,才改學音樂,他進入巴黎音樂院時23歲(1826年),跟同學相比已經是老學生。不過在還沒正式進入音樂院之前,他就已經有作品了,但都沒有成功。在當時,念藝術的學生最夢想的事情就是能夠獲得羅馬大獎,白遼士也不例外。什麼是羅馬大獎?這是法王路易十四在1663年創立的獎項,用意是要勉勵繪畫、雕塑、建築、雕刻四大類的藝術家,獲獎者可以由國家出錢到義大利,住在羅馬梅蒂奇別墅三年,還有義大利的名師指導。羅馬大獎在1803年,也就是白遼士出生那年增加了音樂獎,而且名額變成二名,好像是特別為白遼士準備的。
白遼士在巴黎音樂院中就讀只有短短二、三年,但就提出三次羅馬大獎的申請,都失敗了,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1830年第四次申請成功,並且在同年完成這首他最重要的作品「幻想交響曲」。為何白遼士會寫這首交響曲?這就要回到1827年,當年他看了一個英國劇團上演的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看到舞台上的女演員Harriet Smithson,馬上神魂顛倒,立刻寫情書展開追求,但都沒有獲得青睞。這也難怪,誰會看上一個窮學生?白遼士因此而陷入茶飯不思的狀態,甚至想要吃鴉片自殺。不過可能因為劑量不夠沒死成,加上他當時讀了一本書「一個吸食鴉片者的自白」,白遼士發現這本書簡直就是自己的寫照,於是動筆「幻想交響曲」。
1832年,白遼士終於又跟Smithson見面,當時她已經不復當年盛名,加上白遼士也不是當年默默無名,終於接受白遼士的追求,二人在1833年結婚。不過並沒有從此過著快樂的日子,他們二人在1842年就分居,1854年Smithson過世,白遼士就與已經同居13年的小三(也是女歌唱家)結婚。
1830年這首作曲首演,很特別的是,白遼士親自為這首管弦樂曲寫樂曲介紹,並且說這首作品是用樂器所演奏的戲劇。他寫了標題:一位藝術家一生中的插曲。而且給每個樂章下標題:第一樂章夢與熱情。第二樂章舞會。第三樂章田園風景。第四樂章斷頭台進行曲。第五樂章安息日之夜的夢。也就是因為白遼士親自寫下的標題,讓我們今天在欣賞這首管弦樂作品時,充滿想像力。
這次介紹這個版本是Charles Munch(1891-1968)指揮巴黎管弦樂團的版本。孟許在此之前還有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版本(RCA版),孟許是法國人,不過卻在1949年接任波士頓樂團指揮長達15年,一生推廣白遼士的作品不遺餘力,可說是白遼士作品詮釋的權威。巴黎管弦樂團是新名字,在1967年才成立,在此之前這個樂團早已存在,團名是巴黎音樂院管弦樂團。成立之初,1967年到1968年間邀請孟許回法國指揮這個樂團,孟許在1969年去世,卡拉揚從1969年指揮到1971年,蕭提則從1972年指揮到1975年,樂團名聲在幾位大師磨練下越來越響。這個版本就是孟許回國指揮巴黎管弦樂團時所錄下,時間是1967年10月23-26日,而且是巴黎管弦樂團第一張唱片錄音。事實上巴黎管弦樂團的公開首演是在1967年11月14日,當天首演的重頭戲曲目就包括這首「 幻想交響曲」。
老實說,「幻想交響曲」的著名版本非常多,有以詮釋著稱者,有以音響效果著稱者。音響迷當然是最看重那定音鼓跟鐘聲的音響效果。您知道第三樂章的雷聲定音鼓要用二套四個人來負責嗎?我沒見過現場演出的音樂會中別的曲目有這樣的定音鼓編制,難怪音響迷會喜歡這首曲子。到底幻想交響曲」要買誰的版本?其他版本有沒有買都無所謂,但是孟許所指揮的這二個版本都要買,尤其是跟巴黎管弦樂團合作這個版本。假若您能找到原版當然最好,不然這個以24/96數位母帶復刻的黑膠版本也不錯。華納唱片出版,到處都有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