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

[黑膠] Roger Waters Amused To Death

複製連結
劉漢盛 發表於 2015-11-28 16:46:03 |已閱:156480|評論:8|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 台灣台北
字體縮放

23年後,Amused To Death回來了!

Roger Waters是誰?有聽搖滾樂的人都知道他是Pink Floyd的Bass手、作曲者,他1943年生,到現在還活跳跳。什麼是Amused To Death?這是Roger Waters在1992年推出的一張概念性專輯,就跟Pink Floyd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Wish You Were Here」、「Animals」、「The Wall」那些專輯一樣,不是讓您純欣賞,而是讓您「痛苦」的。為什麼聽專輯會痛苦?第一歌詞的字太多了,而且字很小,讀起來很吃力。第二、歌詞的意思很深,很隱晦,又多在針砭時事,所以聽起來相當痛苦。第三、每首歌曲都相當長,曲風變化多端,唱腔又如夢囈般,您想輕鬆聽都不能。
Amused To Death從1987年開始著手,一直到1992年才完成,當年還特別以QSound來錄製。什麼是Q Sound,就是二聲道的環繞音效,只要用二支喇叭,就可以聽到很棒的環繞音效。如果您不知道Q Sound是什麼?可以去購買一張普洛文化出版的阿淘「細人」XRCD,那張XRCD的第一首打雷蟲鳴雨滴聲就是用Q Sound錄製的,只要您的喇叭擺位與聆聽位置適當,就會聽到驚人的環繞包圍感,各種聲音真的就包圍在您的周邊,甚至觸手可及之處。而這張「Amused To Death」的環繞音效呢?散佈在每首曲子之中,一開始第一首右手邊的狗叫聲就好像是鄰居的狗在叫,其他各種細微聲音的環繞包圍感隨時會出沒。比較特別的是第八首的「Too Much Rope」,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的環繞音效是在第一次採訪丹麥DALI時,他們播放這張專輯,特別是這首曲子,我聽到馬車的聲音從左邊一直往我後面走,從後腦杓繞過後面到右邊去,那是我第一次領略到Q Sound的真實環繞音效。而在第十一首「Watching TV」中,您還可以聽到有人用中文講了四句,至於到底講了些什麼?您買來聽就知道。
Amused To Death在1992年出版時,封面不是現在再版的這樣,當年是一隻猴子在看電視,當年的電視是CRT電視,電視裡有一個大眼珠。而這張2015年再版的則把那隻猴子改成一個小孩坐在板凳上看著電視,電視也改為液晶電視。為何要用「看電視」來當封面呢?這是有深意的,您買來聽就知道了。
假若您以為這張復刻片是哪家唱片公司買版權來重刻的,那就錯了,這是Roger Waters自己跟Pink Floyd長期搭檔製作人、錄音師James K.A. Guthrie(1953年生)在2015年一起復刻的,他們從1978年就開始合作到現在。他們二人拿原始母帶重新混音,混成5.1聲道與2聲道版,出版了200g黑膠唱片(二張一套)、SACD、BD以及高解析音樂檔,可說所有的音樂載體都通吃了。
複刻板音效好嗎?很好!音質好嗎?很好!歌曲好聽嗎?其實是好聽的,只要您有耐心。對了,聽說黑膠版是限量的,去晚了恐怕就買不到。哪裡買?Joy Audio。

Roger  Waters Amused To Death DSC05369.JPG Roger  Waters Amused to Death Joy Audio Roger

Roger  Waters Amused To Death DSC05370.JPG Roger  Waters Amused to Death Joy Audio Roger
貼心提示:
1、若由本站編輯所發表之文章,如需要轉貼分享,請記得標註出處來源即可。
2、在論壇裡發表的文章如是網友個人發表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3、論壇的所有內容都不保證其準確性,有效性,時間性。閱讀本站內容因誤導等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本站不承擔連帶責任。
4、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式要求披露資訊時,論壇均得免責。
5、若因線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範圍的故障導致暫停服務期間造成的一切不便與損失,論壇不負任何責任。
6、註冊會員通過任何手段和方法針對論壇進行破壞,我們有權對其行為作出處理。並保留進一步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2樓
城市獵人 發表於 2015-11-30 16:06:49 |已閱:156480|評論:8|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Amazing

今天我又長進了,親耳聽到什麼是Q Sound,在Amused To Death這張專輯裡的第八首「Too Much Rope」,聽到馬車的聲音從左邊一往我的後面繞過,再經後腦杓走到右邊去,如此真實立體的環繞音效,當下我就提問:為什麼錄音都不採用Q Sound?這樣就可以不必擺什麼多聲道了,太厲害了!

在聽這張之前先了解這個位置要怎麼擺,總編說是正三角形,聆聽的坐位就在正三角形之上那個點,說也奇怪,我站這個點後面所聽到的樂聲位置和正三角形那個點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我來說實在是太神奇。要把位置擺對,聲音效果才會出得來,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樓
劉漢盛 發表於 2015-12-1 11:28:44 |已閱:156480|評論:8|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今天早上動員公司人員來聆聽Roger Waters的「Amused To Death」這張SACD,總共有23人聽過第八軌的馬車聲,其中五個人覺得馬車聲是從身體前面經過的,其他人聽到的馬車聲是從左邊開始往後面走,經過後腦杓(有的人感覺距離後腦杓有一公尺遠,也就是不是貼近後腦杓),繼續往右邊走去,馬車聲音是有連貫性的,不是斷續的。
為何有些人覺得馬車從後面經過,有些人從前面呢?這可能跟大腦的判斷、外耳的形狀、爾廓的形狀都有關係。23人中,有編輯,有非編輯。而覺得馬車從前面經過的五人當中,二位是編輯,三位不是編輯,所以跟聆聽經驗應該沒關係。我自己呢?我的聽感是馬車聲音很清楚的從後面呈現U字型繞過去,並沒有摻雜在前面的聲音。
想要嘗試這第八軌的馬車聲,要先確定喇叭擺位與聆聽位置是正確的。我的擺法是大約正三角形,但不能是小正三角形,要比較大的正三角形。要怎麼檢測正三角形的大小呢?您先聽第八軌開頭,人聲講話與音效,一個是在左手邊伸手可及之處,一個是在右手邊伸手可及之處,也就是說聲音出現在聆聽位置與喇叭之間的那個點,而非靠近喇叭,或在喇叭裡面。此時您也會感覺有一股「氣氛」是把身體團團圍住的,那些是細微聲音的環境包圍感。先把這樣的感覺位置調出來,再來聽馬車的聲音會比較好。
根據QSound的資料,在錄音時,QSound的音場都是180度的,也就是一個半圓,而非整個圓。依照這樣的圖示,馬車聲音應該不會從後面繞過去才對。但是我在雜誌社聆聽室所聽到的,跟我在DALI工廠裡所聽到的都是一樣,馬車從後面繞過去的。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有人聽來馬車是從前面經過、有人聽來馬車是從後面繞過?以我們公司23個聽過的人來說,5個人聽到的是從身體前面經過,這真是有意思的課題啊!
聽音響,不僅跟器材有關,也跟耳朵的形狀、外耳大小、甚至耳垂大小、耳朵的頻率響應曲線、大腦的聽覺反應(心理音響學)息息相關,真是有趣啊!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樓
洪瑞鋒 發表於 2015-12-1 12:00:00 |已閱:156480|評論:8|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之前聽某些電子音樂就有聽過拿兩聲道模擬環繞音效的效果,但這次聽這張「Amused to Death」最明顯,其中最驚人的效果是開場環境音中的電台聲與狗叫聲,我沒想過兩聲道的系統居然可以讓狗叫聲從人耳的右後側發出,環繞效果非常驚人,建議沒聽過Q Sound的音響迷可以買這張聽看看。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CharlesLuk 發表於 2015-12-1 13:54:03 |已閱:156480|評論:8|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製作者「想」讓我們聽到什麼樣的效果?我問不到,最多也只能「猜想」。
QSound「能」讓我們聽到什麼效果?我們可以從製作端來看,請參照:http://www.mikecollins.plus.com/PUBLICATIONS/PDFS/QSys-TDM.pdf
從第4QSYS Screenshot的右上方可以看到聲音物件(Object)可以被定義在右聲道喇叭的外側,這就是QSound有趣的地方,一般正常Stereo錄音(非3D Audio)的音像幾乎都是在左右聲道喇叭之間,以正三角擺位來說就是±30度(Sound stage總計60度)的範圍,而QSound則能超過±30度,到底能到多少度呢?由此文件的幾個Screenshot來看,聲音物件可以被明確定義的範圍是±90度、總計180度,也就是從正前方到左右兩側,所以是以「半圓」來表示。我以我認為作QSound的效果,音像在±90度的位置與移動是「可操作的範圍」,至於左右兩側之後的「後半場」,最多只能作「疑似」的處理,例如聲音物件從-90度(正左方)移動到+90度(正右方),音像從左邊「穿過身體」到右邊,或許聽起來會有「從頭後面掠過」的感覺。
為什麼明明就是同樣的系統、同樣的軟體、開同樣的音量、同樣的聆聽位置,不同的聆聽者有人認為馬車「從後面過」、也有人覺得是「從前面過」呢?以前文我提到的條件來看,我個人認為「從前面過」或者「穿過身體」比較合於邏輯,但我也堅信有人確實聽見了「從後面過」的結果。
這不是自己打臉嗎?哪有兩種答案都為真的道理?請大家看看這個連結:
我看到的女郎是逆時針轉、老同事小吳看見的是順時針轉。
言歸正傳,我想回歸到問題的原點:人類如何判斷聲音的location(方位、高低與距離)?學理上有三大要素:
l   ITD:雙耳之間接收同一個聲音的「時間差」(包含800Hz以下的相位差)。
l   ILD:雙耳之間接收同一個聲音的「音壓差」。
l   外耳與身體。
相關的研究在1980年代就做得差不多了,若要判斷聲音在「前後」或者是「上下」,以這次實驗的條件來看,我認為關鍵在第三項:耳廓、外耳道會對不同方向射入的聲波造成不同的「濾波」、也就像是「等化」一般,同一個音源放在聆聽者不同的角度、高度與前後位置,濾波的情況不一樣、頻譜也不一樣,大腦會以這些濾波的條件為依據,判斷聲音的location、包括高度與前後,即使你塞住左耳,右耳仍能判斷右方的聲音在前或在後、在高處或低處。既然牽涉到外耳、身體和大腦,這些條件全部都是因人而異,而不同人頭形、臉形、雙耳的間距與位置差別也會使ITDILD的條件各不相同,所以有人認為馬車「從前面過」、也有人覺得是「從後面過」聽感因人而異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11-27 15:46 , Processed in 0.560930 second(s), 52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