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ne Acoustics Proxima 3SE,誰說美型喇叭不能兼有美聲?
兩千年之後,音響設計趨勢跟隨著居家裝潢的風氣吹起了一股「生活風」(Lifestyle),家裡的男主人也越來越注重WAF(Wife acceptable factor,太太接受指數),在選購音響器材時會以夫人的意見為重。這些年來,不但突然冒出許多強調生活風的音響品牌,許多喇叭大廠也都跟進推出這類注重外型的喇叭,但是傳統音響迷對這類喇叭的聲音總是直搖頭,認為這類喇叭不登大雅之堂,寧願冒著太太生氣的風險還是去選擇方正箱體、在家裡又難以擺位的傳統喇叭。而這股風氣一直吹到現在,不但沒有退燒,反而越演越烈,但真的外觀美,聲音又好的喇叭還真的是少之又少。
不知道為什麼喇叭廠的想法總是把「生活風」類型的產品定位在平價系列,很少有廠商願意把時間與精力花在研發中高階的生活風喇叭,我想該不會是連原廠人員心中也暗自瞧不起這類產品吧?請注意,我所指的是外型美又能融入居家生活空間的喇叭,真的是少之又少。那些頂級天價喇叭的外型個個爭奇鬥艷,但有那一對適合擺在一般居家空間的呢?通常買得起這種天價喇叭的消費者也都有專屬的聆聽間,又怎會在乎WAF呢?所以我看來看去,聽來聽去,真正符合我心目中美型又好聲的喇叭,大概只有來自義大利的Sonus Faber,誰會不喜歡這樣像是藝術品的喇叭放在家裡呢?不管擺在哪裡都會讓人覺得滿室馨香吧!如果您的想法跟我一樣,現在您又多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品牌,就是Divine Acoustics。
我發現DivineAcoustics
的老闆Piotr Gałkowski
是少數願意花心思用正確的聲學理念來設計生活風喇叭的設計者,從它們品牌名稱就可以與喇叭造型呼應,Divine
代表的就是自然界最完美的黃金比例,所以他把喇叭依照這個比例去設計。有看過本刊今年推出的「音響空間」專書的讀者就會知道,連空間都有長寬高的黃金比例了,為什麼喇叭就不需要?我不敢說這樣黃金比例的箱體一定最好聲,但至少箱體內的駐波就會像黃金比例的空間一樣不易形成,而且保證看起來最舒服,這不就符合了美型又好聲的第一個要件了嗎。好了,Piotr
決定用這個與「2001
太空漫遊」中黑色巨石的外型後,如果他就只是裝上單體,安個分音器就了事,那我絕對會說它不過是一般的居家風喇叭,但他不是。他花了兩年時間研究分音器,結果研發出RF-path
(Resistors Freepath
)技術,也就是在高頻通路上不經過電阻,一方面讓聲音的透明度更好,另一方面則讓細節更豐富。Piotr
對於喇叭箱體的看法也與眾不同,他認為箱體的振動應該「控制」,而不是「抑制」,所以您看到鋼琴烤漆的箱體外又加上黑色蒙皮的前障版並非只是為了美觀,而是有實際控制振動的效果,他稱之為TMI
(TweeterMultilayer Isolation
)裝置。同樣的理念也用在單體上,他用BAD
(Basket AccurateDampening
)技術,利用阻尼控制單體框架的共振,藉此降低音染與干擾。您說是不是有用心?
「音響論壇」在334
期作了Divine Acoustics
的旗艦喇叭Proxima 3SE
的「當月焦點集體試聽」,這對喇叭獲得了編輯們一致的好評,之後它就進入本刊聆聽間成為長期參考喇叭。陶主編也在上一期寫了到嘉義醉音的「現場報導」,這期則由我接棒。我跟陶主編去聽的時間是同一天,只是他去嘉義,我則去了高雄的頡聲音響。頡聲音響的二樓聆聽間,我很久以前來過,不過還對老闆阿堯認真調整的印象非常深刻。陶主編的搭配是全套的Primare
,而我在頡聲的搭配是全套的EC
,表面上看來,我所用的系統比較高級,不過其實這兩套組合都與Proxima 3SE
很搭,因為氣質很合。我私底下也與陶主編討論過,他在醉音聽到的聲音與我在頡聲聽到的感覺頗為相似,也都與我們在公司做集體試聽的聽感相同。我們都發現這對喇叭對擴大機非常友善,他並不難推,音質非常好(尤其是中頻),所以遇到什麼質地的擴大機就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但普遍來說都是清新可人那種走向。這麼說,可能會有讀者要陷入以往聆聽「生活風」喇叭的不良回憶裡,其實Proxima 3SE
的聲音跟一般那種輕飄飄、沒有重量的生活風喇叭完全不同,他的聲音有著絕佳的厚度感與重量感,當然我必須承認一點,就是它的低音單體並不大,如果我說它聽起來天崩地裂、可以捲褲管,那絕對是騙人的。但Proxima 3SE
的各頻段絕對是均衡的,這點很重要,因為各頻段均衡,聽起來就會舒服,讓人不會累,就算不適正襟危坐的聽交響樂,而是下班回家放個爵士樂當背景音樂,您都會覺得這對喇叭棒極了。
Divine Acoustics
的產品雖然不多,但是全都採用相同的設計理念,不但聲音走向接近,連外型也是同一風格,加上它對擴大機很友善,擺位的彈性又很大,所以不但適合用來聽兩聲道音樂,要做多聲道喇叭系統也能獲得極高的WAF
,頡聲已經賣出去兩套就都是整組的多聲道喇叭系統。在去頡聲之前,我就已經把功課做足,第一張CD
我就放下艾班弦樂四重奏的那張「巴西!」(08256 463204 31
,華納)來考驗Proxima 3SE
的低頻,當然量感是比不過大低音單體的喇叭,但是我聽到聲音是極度平衡,沒有偏頗的聲音,樂團齊奏時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弦振感,不會多到嚇人,但也不至於聽不到,Proxima 3SE
就原原本本的按照音樂的比例把聲音傳遞給聆聽者,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接著聽「The DALI CD Volume 4
」裡面幾首人聲歌唱,Proxima 3SE
都表現得非常好,帶有一股柔軟的質感,第3
首的低頻不至於駭人聽聞,但在這個空間也夠有震撼力了,我相信在聽多聲道的時候,加個超低音喇叭保證質感與低頻都滿分。最後聽許納德罕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DG 00289 479 2011
,環球),裡面的小提琴琴音一出馬上讓我豎起耳朵,那琴音甜美、溫柔、又充滿水份與厚度,真是好聽。小提琴與樂團的相對比例非常正確,不會像有些生活風喇叭把主奏樂器表現得很大,但背景卻變得很小。聽到這裡,我就已經確定Piotr
對於喇叭設計真的是有一套。
Proxima 3SE採用訂製的1.25吋絲質振膜高音單體與6.7吋PP振膜低音單體,符合Piotr設定的高效率、振膜輕、共振頻率低於40Hz三個條件。
Proxima 3SE的背板還特別開了一個圓孔,讓用家可以好好欣賞他們家的分音器,獨特之處是他們稱為RF-Path的技術,高音單體的分音線路沒有經過任何電阻。
EC的ECI-5 MK2綜擴與EMC1 CD唱盤應該已經是不敗的經典組合,與Proxima 3SE的氣質也非常相合。
不僅喇叭有分左右,連底板的左右也不一樣,真的完全美型主義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