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劉老師指教。您說得對。音樂聲學理論中,從提琴弦振動頻譜,共鳴箱頻響特性,輸出聲音的頻譜分析,沒有基音以下頻率的聲音。不同尺寸琴箱的不同共振頻率,使基音輸出幅度有不同的減小。
但是樂器實際演奏存在這種現象,如大提琴和貝斯,兩者有較寬相同音高頻域。相同音高的聲音,貝斯比大提琴的聲音要低沉、渾厚。其他絃樂器也有這種現象。再如胖、瘦兩個歌唱家,演唱相同音高的歌曲,有不同的胸腔、腹腔共鳴。這些聽感的區別好像是在標定音高頻率以下聲音。
提琴中,如小提琴,在D弦拉高5度A音,空弦A從振動腹、節,就可以明顯看到同頻率的振動和二次諧波振動。高次諧波振動看不清楚。其他弦也有這種現象。反過來,在小提琴A弦拉d音,是空弦D的一倍頻,高八度音,從直觀感覺,看、摸,空弦D也有振動,D弦振動本身幾乎不能發出任何聲音。這個振動是共鳴箱傳遞過來的。這種直觀感覺、聽覺會不會有錯?會不會和聲學研究取樣角度有不同?
多年前學的電學理論已經忘了。文章中只是對不同導線對音響聲音的不同表現,抓住兩個要點,1、導線規格,2、聲音密度。來歸納、總結其中的規律。定性的描述。
我約了音樂家方老師,電學專家單老師,請教上述兩個問題。有了結論,再向劉老師彙報。
謝謝劉老師給我指出不足,提出探索方向。以往的謝謝倒是十有八九是敷衍了事,這次謝是真心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