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1234

[業界要聞] 喇叭專書,喇叭的28道試煉,音響論壇特刊即將推出

複製連結
劉漢盛 發表於 2015-7-13 17:42:55 |已閱:170916|評論:17|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自 台灣
字體縮放
喇叭專書與喇叭的28道試煉

今年八月的音響大展又快要到了,按照往例,音響論壇會推出一本特刊,以及一套軟體,今年也不例外。今年的特刊是延續去年「黑膠專書」的腳步,推出「喇叭專書」。而軟體則是因應「喇叭專書」而製作的「喇叭的28道試煉」。

喇叭專書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呢?在此先賣個關子,過幾天再公布,今天要公布的是「喇叭的28道試煉」。這裡面選了28首用來測試喇叭的曲子,分成二張CD。「喇叭專書」與「喇叭的28道試煉」都將會在今年TAA圓山飯店音響展推出,敬請期待。

喇叭專書,喇叭的28道試煉,音響論壇特刊即將推出 %E5%B0%81%E9%9D%A2-01.jpg 喇叭專書 音響論壇 喇叭的28道試煉 普洛文化 喇叭


喇叭是音響系統中失真最大的一個環節,但是大部分音響迷都不知道。一般數位訊源、前級、後級的規格標示中,總諧波失真率大多是小數點以下二個零或三個零的標示,但喇叭的總諧波失真並沒有規定要標示在喇叭規格內。為什麼?因為失真數字太高了,標示出來大家看了會心驚膽跳。一般而言,比較差的喇叭總諧波失真可能會達到十幾%,表現優異者極少數能夠達到0.5%。這麼說好了,能夠維持在個位數的總諧波失真,那已經是優質喇叭了。
喇叭的總諧波失真是那麼高,但是大家卻都「聽而不見」,為什麼?因為大部分人無法判別喇叭是否失真,認為耳朵所聽到不悅耳的聲音是正常的,以致於選用的是高失真喇叭而不自知,總是以為自己的調聲能力有問題。什麼是喇叭的失真呢?分音器會帶來各種失真,箱體會帶來因為振動而導致的音染,單體本身會有相位失真、泛音結構不完整的失真、活塞運動時的失真,振膜盆分裂的失真,以及磁飽和時所帶來的壓縮等等。而這些失真的最後結果就是「不好聽」。
為了讓您測試樂器再生是否夠真實?人聲唱歌時是否失真?弦樂四重奏演奏時的高張力是否能夠承受?管弦樂總奏時的龐大音壓喇叭能否從容以對?弦樂、木管、鋼琴能否發出優美的和聲?我選了28首可以作為喇叭全面測試的音樂,這些音樂都很好聽,但也都有其表現的難處。還是那句老話:如果您覺得這28首曲子非常好聽,聽了還想再聽,恭喜您,您的喇叭是失真很低的優質喇叭。反之,您聽這28首音樂如坐針氈,或完全沒有吸引力,那就該好好檢視您的喇叭了。(劉漢盛)


專書下載:喇叭專書電子版
貼心提示:
1、若由本站編輯所發表之文章,如需要轉貼分享,請記得標註出處來源即可。
2、在論壇裡發表的文章如是網友個人發表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
3、論壇的所有內容都不保證其準確性,有效性,時間性。閱讀本站內容因誤導等因素而造成的損失本站不承擔連帶責任。
4、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式要求披露資訊時,論壇均得免責。
5、若因線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範圍的故障導致暫停服務期間造成的一切不便與損失,論壇不負任何責任。
6、註冊會員通過任何手段和方法針對論壇進行破壞,我們有權對其行為作出處理。並保留進一步追究其責任的權利。
回覆

使用道具 舉報

2樓
劉漢盛 發表於 2015-7-19 18:10:32 |已閱:170916|評論:17|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喇叭的28道試煉經過二次試壓白片,檢查一切都沒問題,現在已經開始進廠壓製了,預計2015年8月13日台北TAA圓山音響大展時開賣,謝謝大家的期待。

 %E5%B0%81%E9%9D%A2-01.jpg 喇叭專書 音響論壇 喇叭的28道試煉 普洛文化 喇叭

 DSC02149.JPG 喇叭專書 音響論壇 喇叭的28道試煉 普洛文化 喇叭



喇叭的二十八道試煉
我選這二十八首曲子的標準有二,一是好聽,二是要有測試喇叭的效果。不好聽的音樂,音響效果再突出也沒用,畢竟音樂是用來享受的,不是苦自己的。而除了享受、讓自己快樂之外,這些音樂當然還要有測試音響器材的功能,這樣才能對音響迷的調聲有幫助。原本我總共選了二百多分鐘,足足可以製作四張CD。不過我因為我們一次只推出二張CD,所以又在這二百多分鐘的音樂中嚴格挑選,最後選中這二十八首,總共超過132分鐘的音樂。
為何老是選擇與DG唱片合作?一來這家唱片公司的錄音哲學走的是重現音樂會現場的氣氛,不誇大音效,注重平衡自然,這樣的錄音效果對於追求音響器材的平衡調音有正面幫助。也就是因為錄音效果不誇張,注重自然平衡,所以許多音響迷往往誤以為DG的錄音是平庸的。其實,如果有現場音樂會聆聽經驗的人,就會發現DG的錄音其實是真實的,尤其在保留音樂家詮釋風格的完整上,更是比玩弄突出效果的錄音還要認真。另外一個選擇DG唱片合作的原因更直接,那就是我們有過數次合作經驗,駕輕就熟。
音樂的好聽與否有時是主觀的,我聽了會感動的音樂,您不一定有相同的感覺。但是,對於哪些音樂的表現能夠測試喇叭則是有客觀性的標準,就算不是100%客觀性,也能保有共識性的客觀。例如,當一位男高音發出全部能量唱歌時,受到壓力的不僅是中音單體,連高音單體、低音單體都同樣承擔強烈的能量。所以,如果能夠讓男高音唱得好聽,這對喇叭的整體平衡性應該是不差的。又例如,如果能夠把大提琴輕輕擦弦的振動表現出來,那就代表這對喇叭的中音單體與低音單體反應非常靈敏,而且控制力很好。
喇叭單體反應靈敏與否,對於音樂演奏再生的真實程度起了關鍵性的影響力,理論上喇叭單體的振動應該跟錄音時麥克風的振膜一樣靈敏,這樣才能把麥克風所拾取的細微振動完整再生。不過理論歸理論,實際上是達不到的,但也不能差距太大,否則一旦喇叭單體損失太多該有的音樂細節,音樂演奏聽起來怎麼還會有真實感呢?有關音樂的細節可以這麼形容:音樂細節就好像油畫的光影層次,如果沒有了光影層次,這幅油畫即使畫得再細膩,看起來都不像真的。同樣的,如果喇叭單體無法呈現最多的音樂細節,您怎麼可能聽到真實的樂器演奏或整體管弦樂表現呢?
喇叭單體振動的靈敏講的是細微的強弱對比表現,另外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那就是強烈的動態範圍承受能力。很多喇叭在中等或小音量下聆聽時,一點問題都沒有,然而一旦音樂出現猛然大聲段落時,就開始顯出尖銳刺耳與渾濁的感覺,這代表喇叭單體已經開始失真了,或失去控制。這種情況會出現在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高張力演奏時,或歌手高亢唱歌時,還有管弦樂總奏時,甚至大鼓猛擂時。當您聽到尖銳刺耳一團亂的聲音時,喇叭單體早已產生嚴重的失真,這逼使聆聽者不得不把音量調小些。一旦把音量調小,原本該有的音樂動態範圍就會被扭曲,現場音樂撼人的力量也不復存在了。
一般音響迷對於聲音的認知還有一個盲點,那就是以為明亮才是對的。其實,如果您有近距離聽過各種弦樂、銅管、木管樂器的經驗,就會發現這些原音樂器的聲音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不會過度明亮,反而是溫暖不刺耳,帶著適度的光澤與甜味。如果您的喇叭發出的聲音太過明亮,甚至接近尖銳,沒有溫潤的感覺,那肯定是錯誤的表現。小提琴就算拉得再用力,聽起來也不會刺耳;小號即使吹得再高亢,也不會讓人覺得噪耳;男高音、女高音就算唱得聲震屋瓦,也不會讓人掩耳。如果您覺得刺耳、噪耳,想要掩耳,那都是失真。失真來自哪裡?來自聆聽空間的扭曲,來自喇叭單體的失真,來自器材搭配的不當。
喇叭是音響系統中失真最大的一個環節,但是大部分音響迷都不知道。一般數位訊源、前級、後級的規格標示中,總諧波失真率大多是小數點以下二個零或三個零的標示,但喇叭的總諧波失真並沒有規定要標示在喇叭規格內。為什麼?因為失真數字太高了,標示出來大家看了會心驚膽跳。一般而言,比較差的喇叭總諧波失真可能會達到十幾%,表現優異者極少數能夠達到0.5%。這麼說好了,能夠維持在個位數的總諧波失真,那已經是優質喇叭了。
喇叭的總諧波失真是那麼高,但是大家卻都「聽而不見」,為什麼?因為大部分人無法判別喇叭是否失真,認為耳朵所聽到不悅耳的聲音是正常的,以致於選用的是高失真喇叭而不自知,總是以為自己的調聲能力有問題。什麼是喇叭的失真呢?分音器會帶來各種失真,箱體會帶來因為振動而導致的音染,單體本身會有相位失真、泛音結構不完整的失真、活塞運動時的失真,振膜盆分裂的失真,以及磁飽和時所帶來的壓縮等等。而這些失真的最後結果就是「不好聽」。
喇叭的相位失真很少廠家願意提及,也很少音響迷會去特別注意,廠家不想提及的原因是因為這件事很棘手,而音響迷很少會去注意當然是對相位失真不了解。一般被動式喇叭講究時間相位一致排列,就是想把相位失真儘量降低;在分音器上下功夫,也是想把相位失真降低。問題是,傳統被動式分音器不管幾階濾波設計,一定會帶來相位失真,而且在分頻點附近會導致阻抗值凸起,造成擴大機驅動力削弱。此外,喇叭單體本身就有相位失真,單體與單體之間也會產生相位失真。
相位失真會導致什麼問題?層次、定位、深度感、音像、透明感都會受到影響。相位失真低的喇叭透明感特別好,音場內的樂器特別清楚,但卻一點都不覺得強調。相位失真低的層次表現有如油水分離,不會交雜在一起。相位失真低的喇叭深度感與定位感特別好,音像特別穩固,樂器人聲形體特別清晰。到底要如何判別二對喇叭相位失真高低?擺在一起做AB Test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運用軟體聆聽判斷也是方法之一,不過需要豐富的經驗。
音響迷很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鴕鳥心態。什麼是鴕鳥心態?只要遇上在自己家裡聽起來不好聽的錄音,就會把它們歸類於「錄音不佳,錯的錄音」,不想聽它們。而少數聽起來音效突出的錄音,就會順理成章歸類為「錄音傑出,對的錄音」,每天就只聽少數這幾張軟體。長此以往,就好像把頭埋在沙裡的鴕鳥,以為全世界只有少數的錄音是對的,而看不到全世界。事實上,會以為「全世界只有少數錄音是對的」,所代表的真實意義極可能是「府上音響系統有極大的Bias」。一套調校平衡的音響系統,總是能夠忠實反映各種不同錄音的特色,在大部分情況下平衡的音響系統所表現出來的錄音效果是好聽、更好聽的整片沃土,而非難聽與好聽的一線之隔。唯有勇敢面對不好聽的軟體,找出音響系統的Bias,才能走出鴕鳥世界。
平衡,平衡,還是平衡。當演奏家或管絃樂團奏出音樂時,講究的就是平衡,唯有達到平衡,才會讓人聽起來覺得舒服美好。同樣的,我所選的這二十八首音樂,無論是獨奏、合奏、協奏或演唱,這些音樂家在錄音剎那所留下的就是平衡性。如果您在聽這二十八首音樂時,有任何一首會覺得尖銳難聽,或毫無音樂活生感,那就代表府上音響系統還有未臻平衡之處,否則應該每首曲子聽起來都很好聽才對。
放棄狹隘的視野,解開心中的成見,去除不敢面對自身音響系統Bias的鴕鳥心態,這二十八首音樂可以協助您在音響調聲過程中更上一層樓。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樓
劉漢盛 發表於 2015-7-21 12:41:09 |已閱:170916|評論:17|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本帖最後由 劉漢盛 於 2015-7-21 18:28 編輯

 123721fdiv1t1fkkdjut1j.jpg 喇叭專書 音響論壇 喇叭的28道試煉 普洛文化 喇叭
喇叭專書將於8月13日TAA圓山音響展開賣

每年我們都會推出一本書,今年是「喇叭專書」。這本書跟「黑膠專書」一樣,尺寸跟一張黑膠唱片一樣大,重量也大概有3公斤,精裝。敬請期待。


「喇叭專書」是我們一系列「專書」計畫的第二本,第一本大家都知道是20148月出版的「黑膠專書」,這是有關類比訊源的專書。所謂「專」書,並非寫得很專業,很深奧,很難懂;相反的,這是一本專為音響迷而寫的淺顯易懂相關知識的書。我們的目的是要讓音響迷在建構自家的音響系統時,能夠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來做基礎,這樣才不會白走冤枉路。
Loudspeaker,台灣有稱為「喇叭」者,也有稱為「揚聲器」者,別處還有稱為「音箱」者。無論是喇叭或揚聲器或音箱,代表的都是同一樣東西。我們長期以來選擇使用「喇叭」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台灣一般民眾都是這樣說的,雖然聽起來比「揚聲器」還俗,但語言就是這樣,長期流傳約定俗成的說法遠比學術化的稱呼更廣為人接受,所以我們從辦雜誌的第一天開始,就選擇以「喇叭」來代表Loudspeaker
喇叭專書中包括「喇叭演進歷史」、「WE開天闢地」、「Altec承先啟後」、「JBL延續香火」、「喇叭單體剖析」、「喇叭箱體剖析」、「喇叭實做」、「喇叭擺位實測」、「一對獨特喇叭的誕生,MBL 101 X-treme」、「95對世界上獨特的喇叭」等十章,以及附錄「台灣銷售喇叭附錄」。
「喇叭的演進歷史」擺在第一章,目的就是要讓大家對於這一百多年來的喇叭演進有清楚的概念,內中羅列了對於喇叭演進有貢獻的人物、廠家。
在這一百多年演進歷史中,有很多著名的廠商曾經引領風騷,不過到今天還持續著影響力者,我們選擇了Western ElectricAltecJBL三家特別介紹。這三家美國公司在喇叭的歷史中發揮了龐大的影響力,並且成就了喇叭黃金時代的輝煌紀錄,他們在七、八十年前留下的產品至今仍然是音響迷追逐的標的。這些追逐「古董喇叭」的音響迷難道不知道科技是新的好嗎?他們當然知道,但是他們更瞭解當年以最優異人才、不計成本所製造出來的頂尖產品,在今天商業化的考量下是不可能出現的。至於為何只選美國這三家?沒有其他國家廠牌?在那個時代,其他國家也在發展喇叭,一定也有優異的廠商曾經存在過。這其實是因為我們能力有限,無法閱讀德文、法文、甚至日文,以致於只能選擇美國這三家。
想要瞭解喇叭,當然要先瞭解構成喇叭的重要靈魂:單體,「喇叭單體剖析」提供各種單體的結構、優缺點訊息,讓大家對於發聲的元件有基本正確的認知。單體的種類很多,各有不同的優缺點,但這麼多年來動圈式單體一直居於主流,並不是動圈式單體的性能全勝,而是考量各種妥協條件之後,動圈式單體是各項綜合表現下的優等生,所以廣為喇叭廠採用。雖然動圈單體是霸主,但其他單體也從來沒有消失過,甚至連罕見的Linaeum單體都還有廠家在生產。這些各種小眾的單體有它們突出的優點,可以滿足一些沈迷於某些特殊表現的音響迷。請記住,喇叭單體始終沒有「完勝」者,否則今天市面上只會剩下一種單體。
「喇叭箱體剖析」緊跟著「喇叭單體剖析」,為大家提供各種不同箱體的設計原理與優缺點。同樣的,沒有一種喇叭箱體的設計是完勝的,您要做的只是依照各種箱體設計的優缺點去選擇您的所好。「喇叭實做」是理論與實際的對照,為了這個章節,我們特別選擇了雅瑟的中低音單體以及一款Hygeia(厚紀)氣動式高音單體,以MTM方式實際設計、完成一對書架型喇叭。我們的目的是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告訴您喇叭設計、製造的基礎知識,包括箱體的考量,單體的選擇,以及分音器設計所會遭遇的困難,還有調聲過程。內中都是以實際測試圖表曲線來告訴大家設計的結果。假若您想DIY一對喇叭,依照這個章節的腳步,您一定可以完成自己想要的喇叭。假若您不想DIY,也可藉著這個章節,深入的瞭解喇叭內部存在的各種矛盾與解決方案,讓您在挑選喇叭或調聲時,能夠有理論基礎的支撐與佐證。
而「喇叭擺位實測」是使用經過校正的麥克風搭配空間量測軟體,來做喇叭擺位的聽感、頻率響應曲線變化的交叉驗證,讓大家了解當我們選擇不同的喇叭擺位時,這對喇叭在空間中所呈現的頻率響應曲線是如何的變化。我們特別選擇一套售價不貴、但精確度又有很高水準的套裝麥克風、軟體,以便讓有興趣做理論與實際驗證的讀者也能依樣買一套,在家中驗證各種聽感與頻率響應變化的相互關係。利用儀器輔助實際聽感,會幫助您在喇叭擺位調聲過程中獲得更清楚的方向。
「一對獨特喇叭的誕生,MBL 101 X-treme」是難得的章節,這是20155月我去採訪MBL 之前向他們提出的要求,希望MBL能夠公開所有的101喇叭製造過程,讓大家瞭解一件獨特的喇叭產品要花多少心血、多少時間才能誕生。感謝MBL的首肯,特別安排在我們去工廠採訪時,秀出101的製作細節,才得以讓這個章節完成。
101 X-treme1975年發想開始,一直到2008年正式完成,這期間經過了漫長的33年時間。環顧市面上的喇叭,大概還沒有第二對喇叭是經過33年漫長的發展過程的。此外,101所使用的「葫蘆」發聲體是市面上唯一真正高、中、低音都360度發聲的單體,也最接近自然樂器發聲模式;它同時也沒有箱體的制約與音染,理論上可說是接近理想的喇叭設計。我知道只有少數人能夠享受這套獨特的喇叭,這是無法解決的遺憾。但是經由這個章節的介紹,卻能夠讓更多人增長見識,這就是我企劃這個章節的初衷。

介紹「95對世界上獨特的喇叭」的目的並不是要炫富,也不是想要幫業者做生意,主要的目的是要拓展大家的視野,讓大家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喇叭的設計是充滿創意的,讓人讚歎的。我的重點放在「獨特」上,只要是我認為獨特的就收列其中。音響界當然不止這幾對獨特的喇叭,事實上我也收集了超過刊登的喇叭數量,但許多獨特的喇叭我數度去信原廠,卻得不到回音。沒有原廠授權的圖片,我們只好忍痛不刊登,以免滋生不必要的困擾。
最後一章是「台灣銷售喇叭附錄」」,每個品牌只限刊登二則,這是受限篇幅不得已的做法,因為喇叭品牌與型號數量實在太多了,我們僅能挑選每個品牌代表性的二型刊登。不過,也由於刊登的型號都屬該品牌的菁英,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購買指南的功能。
感謝普洛文化所有同仁的努力,也感謝所有幫助我們完成這本「喇叭專書」的國內外廠家、網站、資料庫、收藏家們。沒有您們的付出,這本書無法順利完成。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樓
劉漢盛 發表於 2015-7-22 12:42:15 |已閱:170916|評論:17|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124108jdmjxzwn4xj9kq4m.jpg 喇叭專書 音響論壇 喇叭的28道試煉 普洛文化 喇叭

喇叭專書
第一章
喇叭的演進史

當您閱讀正文時,不妨試著角色扮演:如果用商人的角度看喇叭發展會是什麼樣貌?用音樂家或者科學家的角度了解喇叭變革又有什麼影響?最後,甚至可以假裝自己是火星來的心理學家,揣摩「地球人為什麼要弄個喇叭出來」的心態。假設我是個被派到地球觀察人類行為模式的火星人,回到火星報告時我也許會這樣說:「地球人很有趣,發明很多東西都出於類似的需求,他們喜歡聲音與影像的再生,而且他們擅於複製,也懂傳播技巧。為了傳遞眼睛看到的東西,發明了印刷與攝影;為了傳遞耳朵聽到的東西,發明了樂器與音響器材。」喇叭的歷史從發明之初說起,難道不是火星人揣測的那樣嗎?從通訊的實用層面,最終竟演化到音樂重播的藝術層面!中間發生了哪些事情?第一章的意義就在這裡。喇叭歷史不是流水帳,是鑑古,更要知今。為了把繁雜的歷史講清楚些,這章分成三個大方向,依序是「演化背景」、「單體沿革」、「名廠足跡」。演化背景大致按照年代呈現,單體沿革將介紹重心放在主流的動圈式單體,名廠足跡則從美國、英國、德國、丹麥、日本中選出幾家代表性老廠。最後,衷心感謝各方藏家大力支援,不僅免費授權使用許多珍貴圖片,甚至協助重新拍攝,在此致上最高謝意。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劉漢盛 發表於 2015-7-23 11:19:58 |已閱:170916|評論:17|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第二章:WE開天闢地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十九世紀下半葉,於芝加哥成立的Western Electric Co.(簡稱WE)搭上了電信科技發展的順風車,配合美國電話與電報公司(AT&T),開始鋪設全美電纜,製造數以萬計的電子設備,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電子器材製造商。電話滿足通訊的基本「聽得到」需求後,人們思考要如何使號筒更響,而進一步研發出動圈單體,待號筒可發出滿屋子的聲音後,又思考著如何讓聲音又大又真?而擁有十九座大型工廠、數萬名工人的WE,便結合人才濟濟的貝爾實驗室,以一款壓縮式驅動器WE 555,搭配多種號角而成的劇院音響系統Vitaphone,開啟WE在音響史上的傳奇之路。本篇分成四個章節:「WE發展與收藏概況」、「WE大事紀」、「WE器材巡禮」、「WE製品附錄」。概觀WE百年發展史(1869-1996),其實WE劇院系統發展僅二十多年(1927-1949),主要業務是在貝爾電信系統底下生產電信設備,因此筆者僅針對劇院系統沿革來描述;並以年代表、分枝圖讓您對WE有概括的認識。「器材巡禮」部分,筆者以收藏家角度,實拍WE最具代表性的號角、單體,其他珍稀難尋的製品,則另附圖片、附錄供參考比對。在整個WE的發展史中,儘管劇院系統發展二十多年就讓渡出去,但WE就像一道湧泉,不僅帶動喇叭設計的黃金年代,也藉著Altec、JBL的傳承以及收藏家的慧眼,讓WE的影響力無遠弗屆。


 WE17A-01%20(1).jpg 喇叭專書 音響論壇 喇叭的28道試煉 普洛文化 喇叭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4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12-22 22:51 , Processed in 0.544962 second(s), 53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