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的28道試煉經過二次試壓白片,檢查一切都沒問題,現在已經開始進廠壓製了,預計2015年8月13日台北TAA圓山音響大展時開賣,謝謝大家的期待。
喇叭的二十八道試煉 我選這二十八首曲子的標準有二,一是好聽,二是要有測試喇叭的效果。不好聽的音樂,音響效果再突出也沒用,畢竟音樂是用來享受的,不是苦自己的。而除了享受、讓自己快樂之外,這些音樂當然還要有測試音響器材的功能,這樣才能對音響迷的調聲有幫助。原本我總共選了二百多分鐘,足足可以製作四張CD。不過我因為我們一次只推出二張CD,所以又在這二百多分鐘的音樂中嚴格挑選,最後選中這二十八首,總共超過132分鐘的音樂。 為何老是選擇與DG唱片合作?一來這家唱片公司的錄音哲學走的是重現音樂會現場的氣氛,不誇大音效,注重平衡自然,這樣的錄音效果對於追求音響器材的平衡調音有正面幫助。也就是因為錄音效果不誇張,注重自然平衡,所以許多音響迷往往誤以為DG的錄音是平庸的。其實,如果有現場音樂會聆聽經驗的人,就會發現DG的錄音其實是真實的,尤其在保留音樂家詮釋風格的完整上,更是比玩弄突出效果的錄音還要認真。另外一個選擇DG唱片合作的原因更直接,那就是我們有過數次合作經驗,駕輕就熟。 音樂的好聽與否有時是主觀的,我聽了會感動的音樂,您不一定有相同的感覺。但是,對於哪些音樂的表現能夠測試喇叭則是有客觀性的標準,就算不是100%客觀性,也能保有共識性的客觀。例如,當一位男高音發出全部能量唱歌時,受到壓力的不僅是中音單體,連高音單體、低音單體都同樣承擔強烈的能量。所以,如果能夠讓男高音唱得好聽,這對喇叭的整體平衡性應該是不差的。又例如,如果能夠把大提琴輕輕擦弦的振動表現出來,那就代表這對喇叭的中音單體與低音單體反應非常靈敏,而且控制力很好。 喇叭單體反應靈敏與否,對於音樂演奏再生的真實程度起了關鍵性的影響力,理論上喇叭單體的振動應該跟錄音時麥克風的振膜一樣靈敏,這樣才能把麥克風所拾取的細微振動完整再生。不過理論歸理論,實際上是達不到的,但也不能差距太大,否則一旦喇叭單體損失太多該有的音樂細節,音樂演奏聽起來怎麼還會有真實感呢?有關音樂的細節可以這麼形容:音樂細節就好像油畫的光影層次,如果沒有了光影層次,這幅油畫即使畫得再細膩,看起來都不像真的。同樣的,如果喇叭單體無法呈現最多的音樂細節,您怎麼可能聽到真實的樂器演奏或整體管弦樂表現呢? 喇叭單體振動的靈敏講的是細微的強弱對比表現,另外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那就是強烈的動態範圍承受能力。很多喇叭在中等或小音量下聆聽時,一點問題都沒有,然而一旦音樂出現猛然大聲段落時,就開始顯出尖銳刺耳與渾濁的感覺,這代表喇叭單體已經開始失真了,或失去控制。這種情況會出現在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高張力演奏時,或歌手高亢唱歌時,還有管弦樂總奏時,甚至大鼓猛擂時。當您聽到尖銳刺耳一團亂的聲音時,喇叭單體早已產生嚴重的失真,這逼使聆聽者不得不把音量調小些。一旦把音量調小,原本該有的音樂動態範圍就會被扭曲,現場音樂撼人的力量也不復存在了。 一般音響迷對於聲音的認知還有一個盲點,那就是以為明亮才是對的。其實,如果您有近距離聽過各種弦樂、銅管、木管樂器的經驗,就會發現這些原音樂器的聲音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不會過度明亮,反而是溫暖不刺耳,帶著適度的光澤與甜味。如果您的喇叭發出的聲音太過明亮,甚至接近尖銳,沒有溫潤的感覺,那肯定是錯誤的表現。小提琴就算拉得再用力,聽起來也不會刺耳;小號即使吹得再高亢,也不會讓人覺得噪耳;男高音、女高音就算唱得聲震屋瓦,也不會讓人掩耳。如果您覺得刺耳、噪耳,想要掩耳,那都是失真。失真來自哪裡?來自聆聽空間的扭曲,來自喇叭單體的失真,來自器材搭配的不當。 喇叭是音響系統中失真最大的一個環節,但是大部分音響迷都不知道。一般數位訊源、前級、後級的規格標示中,總諧波失真率大多是小數點以下二個零或三個零的標示,但喇叭的總諧波失真並沒有規定要標示在喇叭規格內。為什麼?因為失真數字太高了,標示出來大家看了會心驚膽跳。一般而言,比較差的喇叭總諧波失真可能會達到十幾%,表現優異者極少數能夠達到0.5%。這麼說好了,能夠維持在個位數的總諧波失真,那已經是優質喇叭了。 喇叭的總諧波失真是那麼高,但是大家卻都「聽而不見」,為什麼?因為大部分人無法判別喇叭是否失真,認為耳朵所聽到不悅耳的聲音是正常的,以致於選用的是高失真喇叭而不自知,總是以為自己的調聲能力有問題。什麼是喇叭的失真呢?分音器會帶來各種失真,箱體會帶來因為振動而導致的音染,單體本身會有相位失真、泛音結構不完整的失真、活塞運動時的失真,振膜盆分裂的失真,以及磁飽和時所帶來的壓縮等等。而這些失真的最後結果就是「不好聽」。 喇叭的相位失真很少廠家願意提及,也很少音響迷會去特別注意,廠家不想提及的原因是因為這件事很棘手,而音響迷很少會去注意當然是對相位失真不了解。一般被動式喇叭講究時間相位一致排列,就是想把相位失真儘量降低;在分音器上下功夫,也是想把相位失真降低。問題是,傳統被動式分音器不管幾階濾波設計,一定會帶來相位失真,而且在分頻點附近會導致阻抗值凸起,造成擴大機驅動力削弱。此外,喇叭單體本身就有相位失真,單體與單體之間也會產生相位失真。 相位失真會導致什麼問題?層次、定位、深度感、音像、透明感都會受到影響。相位失真低的喇叭透明感特別好,音場內的樂器特別清楚,但卻一點都不覺得強調。相位失真低的層次表現有如油水分離,不會交雜在一起。相位失真低的喇叭深度感與定位感特別好,音像特別穩固,樂器人聲形體特別清晰。到底要如何判別二對喇叭相位失真高低?擺在一起做AB Test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運用軟體聆聽判斷也是方法之一,不過需要豐富的經驗。 音響迷很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鴕鳥心態。什麼是鴕鳥心態?只要遇上在自己家裡聽起來不好聽的錄音,就會把它們歸類於「錄音不佳,錯的錄音」,不想聽它們。而少數聽起來音效突出的錄音,就會順理成章歸類為「錄音傑出,對的錄音」,每天就只聽少數這幾張軟體。長此以往,就好像把頭埋在沙裡的鴕鳥,以為全世界只有少數的錄音是對的,而看不到全世界。事實上,會以為「全世界只有少數錄音是對的」,所代表的真實意義極可能是「府上音響系統有極大的Bias」。一套調校平衡的音響系統,總是能夠忠實反映各種不同錄音的特色,在大部分情況下平衡的音響系統所表現出來的錄音效果是好聽、更好聽的整片沃土,而非難聽與好聽的一線之隔。唯有勇敢面對不好聽的軟體,找出音響系統的Bias,才能走出鴕鳥世界。 平衡,平衡,還是平衡。當演奏家或管絃樂團奏出音樂時,講究的就是平衡,唯有達到平衡,才會讓人聽起來覺得舒服美好。同樣的,我所選的這二十八首音樂,無論是獨奏、合奏、協奏或演唱,這些音樂家在錄音剎那所留下的就是平衡性。如果您在聽這二十八首音樂時,有任何一首會覺得尖銳難聽,或毫無音樂活生感,那就代表府上音響系統還有未臻平衡之處,否則應該每首曲子聽起來都很好聽才對。 放棄狹隘的視野,解開心中的成見,去除不敢面對自身音響系統Bias的鴕鳥心態,這二十八首音樂可以協助您在音響調聲過程中更上一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