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18日,目的地是土耳其。我第一次對土耳其有感,並非教科書上所教過的地理歷史,而是在柏林Pergamum博物館內,看到整座從土耳其出土的神廟祭壇,這座博物館就是以土耳其Pergamum為博物館名。德國考古學家竟然遠從土耳其把那麼巨大的神廟遺址運回德國?可見土耳其一定有很豐富的人類文明遺跡。 沒錯,土耳其從公元前就有鼎盛的文明,遠的不說,光是希臘、羅馬時代所建立的各種遺址就已經足以傲視世界,更不要說奧修曼帝國強盛幾百年所留下的歷史古蹟。還有,基督徒一定知道聖母瑪麗亞與耶蘇大弟子聖約翰就是在現今土耳其度過晚年,埋骨在此。這次,我搭乘遊輪只來土耳其的一個城市,但這個城市就是聖母瑪麗亞與聖約翰埋骨之處,也是公元一世紀時世界第三大都市Ephesus(唸依菲蘇斯)遺址。 在繼續說下去之前,我要先說二個跟當地導遊請教的疑惑,一個是Ottoman,一個則是我們台灣稱為沙威瑪的土耳其肉串包漢堡包的名稱。當地導遊的中文講得很好,可全程用中文介紹,遊覽車上就掛著土耳其地圖,我們一上車就可以跟我們介紹土耳其,可說是這趟行程第一次看到如此盡職的當地導遊。他講到顎圖曼帝國時,發音是「歐斯曼」,我請教他為何跟我們熟悉的Ottoman發音不同?他說Ottoman是西方世界演變出來的發音,就好像廣東話的香港發音跟英文發音的差異,事實上如果以土耳其語來發音,是Osman歐斯曼帝國,這是以當年Osman一世的名字建立起來的強大土耳其帝國。 我第二個請教他的是台灣街邊或德國街邊常見的一大烤肉串旋轉考熟,把肉一片片割下來塞進漢堡包的那種食物。台灣稱為沙威瑪,但德國人稱為Kebap,到底應該怎麼說?他說土耳其人稱呼這種食物為Doner,Doner的原意是「旋轉」的意思,因為要把這種大肉串考熟,必須不斷旋轉慢火去烤。我又問他那麼Kebap這種稱呼從何而來?他說Kebap的意思是烤肉,如果要完整表達這種食物的名稱,應該說Doner Kebap,但人們習慣稱呼食物時越簡單越好,所以有說Doner的,也有說Kebap的,他說他們習慣稱Doner。在參觀過Ephesus遺址之後,我也買了當地Doner吃吃看,老實說跟我在台灣或德國吃的味道完全不同,這裡沒有漢堡包來包割下來的肉,而是用類似印度薄餅那種東西捲起來包,而且裡面的配料也跟我們完全不同。我保證當地的口味如果拿到台灣來賣,肯定不受歡迎。可見食物從國外引進,一定要調和到適合當地口味才能生存。所以,以後您如果到義大利吃Pizza,發現台灣的Pizza比義大利正宗Pizza好吃很多倍時,一點都不必奇怪。事實上,台灣現在的高級西餐無論是盤飾或口味,幾乎都會讓您覺得比法國、義大利等西餐還好吃。事實上並不是台灣西餐更好吃,而是更合乎您的胃。 話說回頭,今天6月18日,遊輪來到土耳其Kusadasi港,導遊說這個名字的原意是鳥島,因為當年這裡有很多鳥來此棲息,所以有此地名。Kusadasi本地有大約9萬人,不過旅遊季節開始後,這裡的人馬上增加到40萬人,可見每天湧入多少遊客。來到Kusadasi港,並非來這個港口觀光,而是來看三個重要的景點,第一個是聖約翰埋骨的教堂,第二個是聖母瑪麗亞住過的房子,第三個則是公元一世紀時世界第三大都市Ephesus。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是羅馬,第二大都市是非洲的亞力山大港,第三大就是這裡。當年這個城市住了多少人呢?大約20萬人。 我們開車往聖約翰教堂時,沿途都是橄欖樹,導遊說這個地區一年有300天是晴天,天氣非常好,盛產橄欖油以及許多水果,包括無花果等。老實說當地人的「天氣非常好」,對我們而言卻是天氣非常熱,萬里無雲,氣溫高達攝氏32度以上,在這樣的天氣中曬太陽旅遊,您會覺得天氣非常好嗎?導遊說土耳其目前有八千萬人口,國土有大半是半島,我們目前所在處是安納托利亞,這是土耳其的精華地區,已經有8,000年以上文明。這個半島國土被愛琴海、地中海與黑海包圍,地處歐亞交界,不僅物產豐富,而且地理位置重要,難怪自古以來就有各種民族進入安納托利亞,建立不同的帝國政權。也因為如此,土耳其才會留下那麼多珍貴的人類文明遺產。 對於曾經稱雄歐亞四、五百年的土耳其人而言,他們現在距離昔日榮光已遠,導遊說歐洲人說他們是亞洲人,但亞洲人說他們是歐洲人,而他們自己覺得自己是光榮的土耳其人。的確,土耳其雖然是穆斯林國家,全國97%信奉回教,但卻可能是全世界回教國家中唯一政教分離者,也是非常民主的回教國家,跟中東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世界完全不同。 聖約翰教堂座落在小山丘上,旁邊有一座清真寺,後面有一座要塞堡壘。從山丘往下望,可以看到一根石柱(柱高20公尺)孤單的挺立在草叢中。導遊說那根石柱是當年Artemis神廟所在地,那座神廟是安納托利亞女神的廟,不過神廟已經早在公元前356年就毀了。導遊要告訴我們的重點並不是神廟什麼時候毀了,而是說這座神廟的前面以前就是海,但現在看到的卻是沃野一片,海岸距離此處很遠。為何會有此變遷呢?因為河流一直帶來泥沙到出海口,把原本的海灣填滿成為陸地,所謂「滄海桑田」真的一點都不假啊!除了Artemis神廟前面的海灣消失之外,我們要去的Ephesus以前也是連通到海,就是因為以前是海港,所以貿易鼎盛,才會造就這個城市的繁榮。後來因為地震,全城都毀了,加上海岸往後退,Ephesus海港消失,這座城市也就被泥土埋沒了。導遊說,現在這座古城遺址從1869年被挖出來到今天,大概只有挖出全部的20%,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考古,把這座城市全部挖出來還要300年。啊!要挖出全部遺址還要300年,當年這座城市到底有多壯觀啊! 話題扯遠了,回到聖約翰教堂吧!這座教堂規模也很大,不過現在只能看到斷垣殘壁,以及一些還聳立的石柱。到底聖約翰教堂有多大呢?佔地500公尺長,180公尺寬。從這樣的規模中,可以想見當年這座教堂有多重要。在叫堂遺址內有聖約翰的墓,不過導遊說裡面沒有聖約翰的遺骨,遺骨早就移到他方了。 接下來我們要去參觀聖母瑪麗亞所住過的房子。聖母瑪麗亞與聖約翰都死在Ephesus,這是早有記載的,但聖母瑪麗亞住過的房子,經過這麼多年,怎麼還能找到呢?導遊說這也是神蹟,在1818年,德國有一位修女夢到聖母瑪麗亞告訴她所住過房子的所在地。這位修女從來沒有離開過德國,但卻能把Ephesus聖母住過的房子形容得很詳細,這激起了考古學家的興趣。到了1891年,考古學家決定調查這個事件,真的在Ephesus挖到了當年聖母瑪麗亞所住過房子的遺址。至於要如何確定這是聖母瑪麗亞所住過的房子?自然有考古學家去考證,但這項考證連教宗都承認。經過二千年,聖母瑪麗亞住過的房子當然只剩下地基,現在我們看到的房子則是後來依照考證來建造的。房子外面可以照相,但裡面嚴格禁止照相。 聖母瑪麗亞房子的外面有噴泉,據說喝了會健康,許多人都排隊在喝水或裝水。而再往前走幾步路,就是許願牆,牆上掛滿白紙寫下的願望,聽說也很靈驗。 看過聖母瑪麗亞故居之後,我們就前往Ephesus遺址,此處距離聖母瑪麗亞故居只有一、二十分鐘車程。入口處是遺址最高處,沿路一直走下去。從入口處顯示的全城模型來看,這座城市的建築真是宏偉,這是羅馬人在原本Ephesus舊城擴大建設而成。雖然我們現在看到的只剩下許多石柱與斷垣殘壁,但從那些石柱的排列與地基形狀中,您可以自己想像把石柱上加上屋頂,再加上牆壁,大概就可想像當年這座城市的規模真是宏大。 Ephesus城的大馬路都是以大塊大理石鋪成,走在上面要小心滑倒。很奇怪,為何大馬路要用大理石來鋪呢?不僅下雨天時走在上面容易滑倒,夏天大太陽下,大理石路面散發的熱氣也很驚人不是嗎?由於Ephesus的主要馬路都是大理石鋪成,加上很多的石柱也是大理石,所以這座城市又被稱為大理石城。 走在城中,可以看到二千年前的陶製水管,負責輸送飲水給全城使用,真是先進。城內也有許多噴泉,這跟羅馬的建築一樣,噴泉可供人飲用。此外,還可看到羅馬浴室的遺址,以及浴室旁公共廁所的遺址。羅馬人的廁所是用坐的,而非蹲著,「馬桶」下面是深溝,可以沖水。而馬桶前面有一道淺溝,淺溝裡有水流。到底那水流是什麼用途?不要忘了,二千年前並沒有擦屁股的衛生紙,當年如廁之後就蹲在淺溝上利用水流洗屁屁。老實說這比現在用衛生紙擦拭還要衛生乾淨,只是我想不通,如果一次有四、五個人蹲在淺溝上洗屁屁,上面的人洗了,下面的人怎麼辦呢?還是說,如廁完了之後,一個一個輪流洗屁屁?應該這樣比較衛生吧? 城內大道二旁都是商店,商店後面則是富人所住的房子。商店街上的人行道竟然是用馬賽克鋪成的道路,這可能是當年的「名店街」吧?除了商店,還有議事廳、神廟、圖書館、大劇場,以及大貿易中心等等設施。尤其圖書館與大劇場,那圖書館的藏書也曾經是世界最多者之一,現在雖然只存圖書館正面,但也可遙想當年規模。而大劇場依山而建,是半圓形階梯結構,標準羅馬人的露天劇場與鬥獸場。劇場一次可容納25,000人,有鬥獸場設計,也是當年全世界最大的劇場之一。 從劇場前面的筆直大馬路一直往下走,以前就會走到海邊港口,但現在已經都是陸地了。而在劇場前方,有一個120公尺見方的場所,這裡就是當年貿易商做生意的地方。就算在今天,一個120x120公尺的商場也不小了,可見當年有多少人來此做生意。 Ephesus城是這麼的富裕,這麼的龐大,但終究還是抵不過地震,全城盡毀。人能勝天嗎?
今天來到土耳其瀕臨愛琴海的港口Kusada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