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劉漢盛 於 2014-8-25 15:56 編輯
8月24日星期天下午二點鐘,我在台中愛樂音響舉辦音響空間講座,題目是:如何建構一間實用的聆聽空間。
一點鐘到達台中愛樂音響,馬上到三樓進行試片,看我想要播放的片子適不適合這套音響系統。聽了幾張片子,發現愛樂三樓聆聽空間做得很好,除了殘響時間稍長之外,其他表現都很好。
不到二點就有來賓陸續到達,二點準時開始,我從聲學上的幾個基本理論講起。
第一個是聲波的波長跟聆聽空間的關係,要瞭解怎麼計算波長,藉由空間長寬高第一個共振頻率的計算,找出長寬高重疊的駐波。第一個共振頻率=聲波每秒的速度344(約)除以(2X距離(長寬高的長度)),這樣就可以求得第一個共振頻率。接著把第一個共振頻率乘以2、3、4、5、6........等,這些都是共振點。
第二是只要有二個平行牆面,就會產生駐波。想要打散駐波,必須有超過想要打散頻率波長的斜面才會有效。例如想要打散100Hz駐波,100Hz的波長大約3.4公尺,你必須要在房間裡做一個大過3.4公尺的斜面,才能能打散100Hz駐波,這是不實際的。或許您可以用吸收的方式來降低100Hz駐波的影響,但那將更複雜與不可控制。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避開駐波。怎麼避開,利用喇叭擺位與選擇適當聆聽位置來避開。
再來講到能量不滅定律。能量是不會消失的,只會轉變成不同的型態,例如高頻聲波能量會因為進入多孔性或軟性物質中,藉著摩擦而把聲能轉變為熱能。而中頻與低頻聲波則會藉著木板或其他振動體的振動,把聲能轉變成機械能。我們在佈置音響室時,利用軟質多孔物質來吸收過多的高頻,也可利用木做來吸收過多的中頻與低頻。但利用木做非常難以控制精準的吸收頻率,而且副作用大,我不建議使用。最好的方式還是擴散。
在一個聆聽空間中,吸收、擴散與自然反射是三個基本做法,而且吸收、擴散與自然反射的面積大約各佔三分之一。所謂吸收就是利用前述多孔狀材質,市面上有很多這類材質,或者自己動手做也可以。而擴散幾乎無法自己做,必須購買市面上現成產品來使用。至於自然反射,靠的是空間中的各種家具、櫥櫃、擺飾、書籍等等,擺得越多效果越好。通常,室內東西越少,音響效果越差。室內的東西各式各樣,加上適當的擴散與吸收,這樣就會是一間看起來自然居家,但音響效果又好的聆聽空間。
聆聽空間最怕的就是花錢做了很多只有視覺效果、但是對音響效果沒有幫助,反而有害的東西。例如太多的木做空腔就會吸收過量的中頻與低頻,使得聲音能量都被吃掉了,中頻與低頻都不夠飽滿。如果空間吸音物質太少,聽起來高頻會太吵,殘響也太長,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天花板上裝置吸音材料。要注意的是,吸音材料的材質與厚度要有多種,不要只有單一,這樣才能吸收均勻的頻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