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普洛粉絲團音響論壇&PRIME AV新視聽訂購單公司位置

普洛影音網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黑膠] 珍奇黑膠設備大蒐集

16#
陶忠豪 發表於 2012-6-7 11:03:32 |已閱:242433|評論:29|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599087_413997128623620_100000400104917_1370409_1553926424_n.jpg
; n1 ]% S  |% ]) J, @* E  A另一款以竹子為材質打造的黑膠唱盤,看來是直接鋸斷使用,連唱臂臂管都是「竹竿」* Q. `5 A% C* a2 f1 Z+ w2 b
型號、品牌、產地不明,從背景看來,極可能是日本製品。
$ q2 E  m2 C' E' I& W2 E6 t6 _: y4 X/ R6 F有人知道這是哪來的嗎?3 X0 H" R5 X% B
) z+ f1 O% o- `: K/ V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陶忠豪 發表於 2012-6-13 10:59:13 |已閱:242433|評論:29|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本帖最後由 PaulTao 於 2012-6-13 11:02 編輯 , H- t" o# G/ M; E0 H% H& i
3 `: E% o7 L. w! q. Y9 i" Y
 koma1.jpg
! q8 U- o, i, k- o. C) b% m! J47 Lab
! m. S5 g# n! x9 [Koma! ], ?8 x+ ~( N4 k5 o
47 Lab是日本工程師木村準二創立的另類音響品牌,他標榜極簡設計,數位訊源既不升頻也不使用數位濾波,擴大機用最簡單的晶體線路輸出極微功率,造型設計則則流露日本枯山水禪風。可惜這些特殊產品在台灣一樣也見不到,唯一在台灣正式銷售的只有鈦孚引進的Myiabi唱頭,而最能展現47 Lab原始機械之美的Koma黑膠唱盤,只能在網路上一探究竟。
5 V- C$ Y: S& d0 d7 ?/ H( s  12.jpg   1 L: ~, X' n8 d+ w; N0 k5 P
 plattenspieler_47_lab_koma_bild_1314782812.jpg
2 }$ O2 {4 S4 M% s4 V0 `" o8 ?2 t6 Q0 `到底木村準二對黑膠唱盤有何獨到見解?他認為傳統黑膠唱盤通常用吸收、隔離、與重量對抗唱盤的共振與轉盤的震動,但這些作法都無法完全解決問題,而且都會伴隨不良副作用。所以他既不對抗也不吸收唱盤的震動,而是給它們一條「活路」。怎麼做呢?首先,既然轉盤軸承是噪音的主要來源,那麼最簡單的解決之道,就是在轉盤的軸承下方直接設置機械接地,將這些震動直接導向地面消散。
& m- V: ?6 O) b- j7 o
5 t3 L* z/ u7 r8 O$ V* V! e: k  plattenspieler_47_lab_koma_bild_1314782766.jpg
% ^5 ~5 ^/ [; u. ~( [- k, [' _) r& i, S' ~
 02.jpg   * x' W$ y$ v) v7 h/ T
其次,他認為轉盤本身轉動的力量,也是造成唱盤不穩定的來源,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如果把轉動的唱盤放在平靜湖面的一艘小船上,不論軸承的摩擦力再低,久而久之小船必然也會隨著轉盤轉動,平靜的湖面也將激起漣漪。這個轉盤的力量該如何消除呢?他的解決之道是在轉盤下方另設一個副轉盤,只要兩者旋轉方向相反,就能抵消轉動的力量。
" }& [9 R+ n3 M% b
$ ?2 L- V0 x6 s0 J' W( s  koma3.jpg   1 X" {8 A! u! [, \; d9 j. c/ c
厲害的是,木村竟然只用了一個馬達、一條皮帶就讓兩個轉盤同時反向旋轉,如此才能真正讓兩個轉盤的反向旋轉力量一致,也才能完全抵消彼此的力量,設計不但聰明,而且徹底將極簡主義精神發揮到了極致,運轉起來充滿機械感,鋼飾看著它轉都很有趣。老實說,真想收藏一部啊~~
( Y3 M8 {. W* T: k- I! z% v2 J# ^& }+ `) e; Y# U9 u" \
 06.jpg   3 D6 U1 ^% ]- ~, T& ~9 [3 I; |* y' {8 C
一條皮帶到底如何帶動兩個轉盤呢?請看上圖,Koma恐怕是唯一將馬達是躺著放的黑膠唱盤,下方那個黑色旋鈕不知有何用途,難道是用來調整轉速的?
: w5 r/ n$ S4 P2 G% h8 z7 B( g; m& g; E5 p
 tsurube.jpg   0 Z: P  `% P  E$ F/ g$ Q
皮帶繞道轉盤另一邊,掛在另一個滑輪上,如此一來,上方皮帶與下方皮帶就能反向、等速運動了,真是巧妙!, M* [( T& n+ f% j

, [: f* m' B. o' s9 a, [  07.jpg   6 P: e5 R9 [( o2 x4 B
這是Koma唱盤的電源供應器,看起來像塊石頭,充滿日本禪風。0 }% p0 ], Z$ h3 w+ _% d

3 J& S( V7 W3 U) w( a% k  09.jpg   0 H4 \; Q* a4 v2 H& X
從背面看,外殼應該是燒陶製成。1 ^1 q- }* ^- A* b- m

$ K6 ]5 c; H0 x& i原廠網站:www.sakurasystems.com  f4 x. T3 M) G# A+ P

koma2.jpg (90.51 KB, 下載次數: 242)

koma2.jpg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陶忠豪 發表於 2012-6-14 12:13:14 |已閱:242433|評論:29|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本帖最後由 PaulTao 於 2013-3-13 16:53 編輯
/ P3 C* g" I# T% O( |. T: o$ b+ F' W" o3 s& O
 13.jpg    6 D6 |6 ]3 N8 b7 c  n1 |
介紹過47 Lab的Koma唱盤,接下來再看看他們的4725 Tsurube唱臂。( H: Y0 z1 \) G: c' G8 Z& a6 e
這款唱臂的設計似乎有些背離極簡原則) E) C: W/ Q1 d
基本上是將橫向與垂直運動分成兩個軸來處理。/ v. L0 s% i" O7 `

% R, Y* y8 W/ ~) |  4724b.jpg    7 r/ M. G' J, G
6 L4 d' S/ O& [$ m: P
 4724_a.jpg
1 ~. i8 h) `3 |
# [: \8 K0 j& _% k5 E* g0 ?2 r  tsurube.jpg
. Z) P1 g+ ^% \$ Q2 ^臂管看起來很重,不過因為垂直方向有一個懸吊,所以唱臂質量反而比較輕。" U0 M+ n/ j/ u' J5 e
垂直懸吊那條「線」有一個黃色的東西不是啥,恐怕要親眼見到才會知道3 f/ y2 L; ^1 v2 R8 g% H2 ^' R
有實際用過的用家可以解惑的嗎?
& W; Q. [- V4 x1 f* E( h1 W; O$ V! _7 s; p, Z2 }' A8 P' x( K  Z  w
 10.jpg    ' C+ R- l- v) f) W
9 G: F8 L6 A2 q+ |# w% {& o5 n
 05.jpg    # q& P; n  ]3 w8 m

3 n  Y. f, C7 u  04.jpg
# D) r4 r/ f' Z後頭有抗滑裝置,不過老實說,機械結構有點看不懂......( M  L, F0 O# R" f7 J. k( U

. N5 H( Y6 Y$ x9 I2 j# ?  03.jpg    / f  [5 e& Z/ Z9 r% b' G  `: t* X
從另一個角度看,複雜的機械結構實在很有趣。+ `5 S% T* B9 s# ^/ ~# y

& `& c& B$ ?' m3 {% \7 O1 W  01.jpg      Y" `! |( N: |3 l
唱頭殼前方有一支小刷子,高度可以調整,這可不是用來刷灰塵的,而是可以減輕彎曲唱片的不良影響,有助於唱針循軌的穩定性。
1 q, K5 v0 t# A6 r* e9 `6 B: V8 X" J$ p7 e/ s% l* \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陶忠豪 發表於 2012-6-21 10:26:12 |已閱:242433|評論:29|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本帖最後由 tim 於 2014-5-21 11:52 編輯
9 V* t8 B! M4 ^& o, B7 ]& d
  y: A- t6 @% y5 S7 R) \大約三年前,一位瑞士人Micha Huber設計出了沒有循軌誤差的支點唱臂,並且創立了Thale品牌,將這項發明商品化為Thale與Simplicity兩款唱臂,在Hi End音響界造成話題。
2 S3 X% B9 c: b$ f& z) S5 j" K  P1120235.jpg     7 a+ H$ U1 L# r& y; _
; a  I" K6 h' J% a# j% b& P
本站曾針對Thale做過多篇報導,當時本站宣稱Thale是世界首創解決循軌誤差的支軸唱臂。不過,現在我們必須還原歷史,因為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其實早在Thale之前,就有類似產品存在。答案就是下面這款唱盤:
5 Z0 P0 V6 ^1 g$ w1 r  garrard_zero_2000b.jpg      Garrard Zero 100.jpg     2 Y$ a, L1 B% H' L5 [4 C
型號是Garrard Zero 100 SB,你沒看錯,就是由黑膠發燒友熟悉的英國Garrard所推出,年代是1970年。這款唱盤當初只是平價產品,在一般電器賣場賣出了非常多的數量。如果換個角度看,Garrard Zero 100 SB其實非常有名,用過的人非常多,只不過大多數不是發燒友而已。4 p$ ~. f( e3 v8 t: W8 c
 zeroarm.gif     ! _# |, X9 m# d+ P- `

6 Q4 ^. _' _3 ]- H  zeroarm1.gif     ' W7 B) d6 R7 D& k6 F

. B+ E# t5 z$ b5 J6 p5 K不過,Garrard Zero 100 SB其實也不是這種唱臂的元祖發明者,早在1950年代,一間英國公司Burne-Jones & Co. LTD.發明的B.J. Parallel唱臂(如下圖),才是世界首創設計。# @9 m: q+ o, Y. v6 q5 p

2 Z/ d/ h! b% V+ U  garrard.jpg
+ C; o$ M* E; J1 N! r  @% H7 L. U7 q! J7 R; s! g4 J
話說回頭,雖然Thale不是首創設計,但是這並無損於它的價值。因為這種設計需要非常精密的軸承結構,製造成本非常昂貴,古早年代根本做不出這樣的東西,所以也只能用精密度不高的結構,做出平價等級產品。也幸虧Thale不計代價的製作,才有可能將這種理想的設計真正落實,並且達到Hi End水準。% b% C' {; V3 _' M
 5.gif
* a( Z% \. X* s1 `# g& d3 h& W, F" C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陶忠豪 發表於 2012-9-12 16:49:34 |已閱:242433|評論:29| 只看該作者 來自 台灣
本帖最後由 PaulTao 於 2012-9-12 17:01 編輯 7 w6 _! G; p4 h) f. v! _
/ p; M: ~0 D) X1 G+ H) |
這個討論串停好久囉,不過網路搜尋、考古工作並沒有停止。這回就分享最新發現:來自英國的Transcriptor唱盤。
+ d, O- m. [* H+ C& e- t7 y# n7 k, _0 G
 hydraulic_reference.jpg
6 k9 G1 ?  b4 L' L其實Transcriptor早在1960年就由David Gammon創立,在1970年代曾經紅極一時。明星產品Hydraulic Reference唱盤甚至在大導演庫柏力克的名作「發條橘子」中出現,此外也在許多電視、電影、甚至廣告中曝光而受到矚目,目前仍有許多死忠用家,可惜後來停止營運。& a4 A: J8 h/ h6 H* p

: O1 U, y- x& a; K; ]3 D) I0 t7 g  heathrow07b.jpg
. f6 @- @. d5 l* D2007年時,David的兒子Michael曾企圖讓Transcriptor重回市場,可惜後來無疾而終,目前Transcriptor公司依然存在,只不過僅提供老唱盤的維修服務,沒有推出新產品的計畫。
. C' |1 k2 B+ V" L
) H2 Y" u" f- o8 t  GAMMON-PASSPORT_PHOTO-288x300.jpg
+ g- Z2 s8 m1 e6 o$ r# OTranscriptor當年之所以紅極一時,主要原因是David Gammon大膽創新的設計理念,此外在外觀上,David從機械錶取得靈感,認為黑膠唱盤應該讓所有機械外露,這種設計概念讓Transcriptor唱盤的外觀獨樹一幟,有如現代藝術雕塑,當時甚至只要將Transcriptor的唱盤擺在櫥窗空轉,就可以吸引許多買家連聽都不聽就下單購買。時至今日,許多音響迷即使認為David的機械設計有許多缺陷,但是仍有許多人樂於收藏擁有,在Hi End音響界也算罕見異數。; L6 `, a- F8 n( o. p
& p- f2 O  M' C' B* T9 I
 DSC01083.jpg
, e- P6 n7 z6 Y6 a. sTranscriptor唱盤做奇特之處,應該要算是它的懸空轉盤,這種設計理念與今日黑膠必須與轉盤緊貼的理念完全相反,反而強調黑膠與轉盤的接觸越少越好,以避免唱盤震動傳到唱片與唱針。
! r7 b# O8 o! `, k2 T( s& o& t6 z1 r4 W) }! p) X8 J' Y: Q
 4398515717_e939b336b1.jpg
  S+ h% X/ _5 B; @小一號的黑膠,一樣可以放到懸空轉盤上喔!
$ _& F- X( i" D) s9 e. e0 B
( e1 w6 R+ P! p  transcriptor h r blog4.jpg      8 i+ ~' a4 `) j7 R
請注意右邊的馬達機構,似乎採用了複雜的懸浮避震設計,皮帶還可同時帶動一個檢測轉速的小轉盤,設計充滿機械趣味。這款Hydraulic Reference唱盤的生產期間從1964到1977年(1973~1977年授權J A Michell銷售)。& |& \/ b! n+ [9 B
回覆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熱門討論HOT
熱門推薦HOT

售後服務

產品購買

網站合作

關於我們|普洛影音網 ( 8567034 )

GMT+8, 2024-6-16 22:17 , Processed in 0.794625 second(s), 98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