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do Ciccolini彈Satie,經典中的經典
去年2015年2月1日,義大利鋼琴家Aldo Ciccolini去世,這個消息恐怕注意到的人不多,或許現在的年輕樂迷對這個名字相當陌生,不過如果像我這種年紀的樂迷,應該沒有人不知道Aldo Ciccolini。他生於1925年義大利拿坡里(Naples),9歲時就因為天資聰穎,特別允許進入拿坡里音樂院習琴,他的老師是Busoni的學生Paolo Denza,16歲就開始登台演奏,歷經二次大戰後,1949年他來到巴黎,參加Long-Thibaud 鋼琴大賽,結果與保加利亞鋼琴家Ventsislav Yankov並列第一,此後他就留在巴黎,跟隨著名的Marguerite Long習琴,1950年他首度在紐約登台演奏,與紐約愛樂合作,不過演奏的並非法國作曲家作品,而是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受到老師Long的影響,他開始鑽研Satie的作品,他在1969年成為法國公民,並且在巴黎音樂院教書,這一教足足教了18年(1970-1988)。或許因為長居法國教書,所以擅長法國作曲家、西班牙作曲家的作品,尤其彈奏Erik Satie的鋼琴作品允為一絕。不過,他也不是只會彈Satie而已,也錄下整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也有莫札特、李斯特、舒曼、蕭邦等錄音。
我見過的Ciccolini彈奏Satie的錄音都是在1960年以後的立體錄音,版本很多,沒想到這次華納竟然推出他在法國Erato唱片的復刻片,這張演奏是在1956年出版的(Erato唱片在1953年創立),肯定是單聲道類比錄音,可惜的是這些錄音都已經轉成數位,這張黑膠唱片是以數位檔來復刻的。即使如此,我仍然驚訝於這張復刻版音質的美,這讓我有理由相信當初的類比錄音刻片一定保留了更美的音質,不過當年出版的黑膠片質應該沒有復刻片好。
為何1956年的單聲道鋼琴錄音能夠有那麼美的音質?其實這並不難理解,以一支或少支麥克風來錄製鋼琴,只要是麥克風的位置擺得好,應該可以完整拾取鋼琴演奏時的所有聲音細節,包括演奏者施加於琴鍵的觸鍵質感,還有琴槌打在琴弦上的振動,以及豐富的泛音。更少人知道的是,單聲 道錄音因為可能只用了一支或少支麥克風,所以不會有多支麥克風引起的相位錯亂問題,反而可以聽到最直接最清澄的聲音。您知道這位製作人是誰嗎?Rene Challan(1910-1978)他其實是位作曲家。而錄音師Walter Ruhlmann,他們二人搭檔也錄下許多珍貴錄音,例如大提琴家Paul Tortelier早期在法國EMI唱片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錄音就是這個搭檔錄製的。
錄製這張唱片時,Ciccoloni才31歲,往後他反覆錄製了多次Satie鋼琴作品,張張都是精品,不過這張1956年的錄音應該可以說是他年輕時對Satie的理解,清新的演奏,夢幻的Satie,豐富多變的音色,聽著他的Les Trois Gymnopedies,彷彿進入巴黎20世紀初金粉世界狂歡後的午夜,那是優雅、享樂、迷幻、高潮後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