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的「金片子」共有二張,第一張是2001年發行的「天涯歌女」,第二張是「魂縈舊夢」,發行時間是2002年。這二張唱片有別於蔡琴之前所出版的眾多唱片,是由倍特(貝特、常喜)唱片所發行。到底倍特唱片這二張蔡琴專輯跟以前有什麼不同呢?在倍特之前的錄音是流行音樂慣用的分軌分時錄音,最後再混音。而倍特這二張蔡琴「金片子」想要做的是跟爵士樂現場演唱類似的Unplugged一次過錄音,也就是歌手、樂隊在一起演奏唱歌,當場錄下完整的音樂,而且是不插電樂器,也就是不搞電子合成器。
不過,由於現實上的困難,當年蔡琴這二張「金片子」並非真正的一次過錄音,而是套鼓、Double Bass與鋼琴三樣樂器同時同現場錄音,這三樣基礎節奏錄好之後,蔡琴才搭著伴奏錄製歌唱部分,而其他小提琴、薩克斯風、口琴、手風琴、小號等樂器則是和著蔡琴的唱歌搭進去的,「天涯歌女」中也小小用了電吉他一下。為何會有這樣的錄音呢?這就說來話長了。
根據倍特唱片的老闆張思雲告訴我的資訊,當時他想錄製一張有別於流行音樂分軌分時的錄音,但是一開始在台灣竟然找不到能夠這樣錄音的錄音室,大家都是習慣電吉他今天來錄他的,套鼓明天來錄他的,電Bass後天來錄他的,弦樂找時間再來錄,就這樣一軌一軌拼湊起來。這種錄音方式通常都是在吸音很重的小空間中錄製單項樂器,拾取樂器的「原音」,事後再加油添醋,讓聲音聽起來像在正常的空間中聽到者。
而張思雲想要的是如現場爵士樂演奏一般的效果,在台灣找不到適合的錄音室之餘,聽說香港有錄音室能夠做這種錄音,所以「金片子」的第一張「天涯歌女」就在香港錄製。錄音時套鼓、鋼琴、Double Bass做一次過錄音,在錄製這三樣樂器時,蔡琴也在現場跟著唱歌,但並沒有錄進去,只是透過耳機要給樂隊現場感覺而已。爵樂Trio錄完之後,蔡琴才單獨錄製歌唱,等蔡琴也錄完之後,其他樂器如小提琴、手風琴等才分別搭上。「天涯歌女」大概花了一個星期錄成,發行時沒有廣告、沒有跑電台,沒有上電視,第一批就賣出三萬多張,音響迷可說是人手一張。
有了「天涯歌女」成功的經驗,張思雲打鐵趁熱,把香港錄音的經驗移到台灣,在麗風錄音室錄製第二張「魂縈舊夢」。同樣也是套鼓、鋼琴、Double Bass一次過,再來才是蔡琴獨立錄製,最後加上其他樂器。比較特別的是,在台灣這張「魂縈舊夢」找來的樂手都是當時第一把手,如鼓王黃瑞豐,Double Bass手Rick Taira、吉他手倪方來、薩克斯風與長笛蕭東山,而鋼琴竟然是陳瑞斌與楊燦明。我們都知道陳瑞斌是台灣著名的古典鋼琴演奏家,13歲去維也納習琴,23歲第一次回國演出,曾隨俄羅斯鋼琴家Lazar Berman習琴六、七年,他參與「魂縈舊夢」錄音時我估計大約35歲左右。而楊燦明更是唱片封套上經常會看到的鋼琴、手風琴演奏家。
張思雲把當時台灣第一把手都找來錄製這張唱片,現在的流行音樂大概很難找到這樣的錄音班子了。伴奏錄製完成之後,蔡琴自我要求高,花了比香港錄製更長的時間,把歌唱部分反覆琢磨,最後才完成這張「魂縈舊夢」。總計,「魂縈舊夢」的錄音師共有楊大緯、袁述中、王晉鴻、許明傑、陳景晃、柯宗佑。而混音由王家棟與楊大緯擔綱。一張唱片中用了那麼多錄音師也很少見。
無論是「天涯歌女」或「魂縈舊夢」,由於都是在錄音室中錄製,即使套鼓、Bass與鋼琴是一次過同時同場錄音,也無法如現場演出般擁有自然的堂音殘響。不過,這二張唱片的錄音師已經盡量做到讓整體聲音直接自然,以最少的加料完成。蔡琴的嗓音不會再「源遠流長」,而是很直接的。腳踩大鼓也並非一般流行音樂常聽到的混合電吉他低音所營造出來的軟Q噗噗聲,而是如爵士樂現場演奏那種硬調收束快的噗噗聲。有些音響迷聽慣流行歌曲的錄音,一時之間可能會無法習慣這種接近爵樂三重奏加歌手的現場氣氛音響效果。尤其是Double Bass的扣彈在一般人家裡可能會因為中低頻、低頻峰值作祟,而只能聽到模糊又忽大忽小的音粒,無法享受到擁有扣彈接觸質感音粒凝聚的Double Bass。
這是將近20年前的錄音,當年勇於嘗試的倍特唱片雖然已經不再發行新唱片,但蔡琴的這二張「金片子」卻是長賣型,這次推出的是45轉黑膠唱片,二張裝,由音橋唱片總經銷。黑膠唱片是請日本東洋化成壓片。東洋化成是Sony在2018年恢復黑膠壓片之前,日本幾十年來唯一的黑膠壓片廠。張思雲說他比較過美國、德國與日本的壓片品質,還是日本的最好,瑕疵比例最低,而且經久耐唱不容易變形。
蔡琴那麼多唱片之中,少數的類現場演出錄音,想收藏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