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的訪客通常是音響迷和音響廠商,但提到「52Hz, I Love You」,大概沒有人不知道這部由魏德聖執導的歌舞片。雖然魏導曾說這部電影相較於「賽德克 巴萊」、「Kano」有如下午茶甜點,但斥資八千萬製作的「52Hz, I Love You」不啻是台灣近期最重要的歌舞片。而小編今日參與的就是「52Hz, I Love You」黑膠唱片原聲帶的鑑賞會,由好感音樂主辦,地點在小高音響。以下,就用看說故事的方式,帶您走過一遍今天的活動過程。
歌舞片往往是以愛情為題材,因此片名叫做「I Love You」不讓人意外,不過為何會叫52Hz呢?因為52赫茲其實是一隻鯨魚名字,牠的叫聲頻率比起任何已知品種的鯨魚都高很多(藍鯨的頻率為10-39Hz;長鬚鯨為20Hz),因此科學家認為牠的叫聲一直無法被其他鯨魚接收得到,所以亦稱牠為「世界上最寂寞的鯨魚」。不過在2010年,又有人探測到另有一群鯨魚同樣能夠發出52Hz的聲音,而且同樣是出現在加州沿海,因此可以確定「52赫茲」不會永遠孤單。這隻「52赫茲」鯨魚的故事,就這樣被引用到電影腳本中。用較科學的角度來看「52赫茲」,小編推測很有可能是因為海洋受到各種大大小小船舶馬達的聲音污染,使得生物不得不改變發聲頻率溝通。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這場黑膠鑑賞會來了許多嘉賓,在製作端的重要人物自然不可少,由左至右分別是:好感音樂總經理江建德(活動主辦人)、歌手趙詠華、作詞人/小說家嚴云農、作曲家/歌手李王若涵、導演魏德聖、彷彿客棧音樂總監李正帆。
「52Hz, I Love You」裡面所有音樂橋段的歌詞都出自嚴先生創作,再由李正帆/李王若涵夫婦負責作曲、編曲。關於錄音、混音部分,「52Hz, I Love You」原聲帶中有六成是收電影現場音,四成是在彷彿客棧製作,也就是錄音室版本。眼尖讀者應該會發現(尤其是五、六年級生)李正帆老師的經歷。在90年代的華語唱片市場,李老師可說是最知名的流行音樂作曲家,曾任滾石唱片音樂總監,代表作品有陳淑樺「夢醒時分」、 趙詠華「最浪漫的事」、彭佳慧「舊夢」。2010年以後,李老師就離開滾石,成立工作室「彷彿客棧」製作音樂。如果讀者手中有一本音響論壇去年推出的「音響空間」專書,小編在二聲道案例中就有介紹「彷彿客棧」新裝潢的錄音空間,這可說是為了「52Hz, I Love You」特別斥資改裝的。因為實際採訪過,小編自然期待原聲帶的製作成果,當然,也好奇如何李老師在製作原聲帶專輯時,如何選擇現場或錄音室版本?這個問題暫且先留到最後。
介紹完電影製作團隊,在末端聽眾的部分,好感音樂請到四位黑膠發燒界的重量級人物,小編到訪之時,正好遇上其中兩位,左邊是本刊主筆蔡炳榮蔡博士,右邊是台灣黑膠教父李富桂先生,蔡博士的深厚涵養在每期音響論壇的專欄中都是有目共睹的,本站的「蔡炳榮黑膠教室」影片也持續了好幾期。年逾70歲的李富桂先生也曾是音響論壇主筆,是黑膠迷應當認識的大發燒友。另外兩位重要來賓還有蔡克信醫師、黑膠會社社長張文謙。
本次鑑賞會地點是在小高音響。旁邊擺了兩個海報立架。中間座位給音樂製作團隊。待會就是一邊放音樂,一邊由作曲家講解音樂製作背景。直得一提的是,今日播放的系統,整套將會在今年慕尼黑音響展展出,小高音響因為是代理商,為了先了解這套系統的特點,特別藉由這個機會,搶先於慕尼黑音響展展出。
現場來賓是照片中的兩倍。四位重要來賓坐在前排。
活動首先由江先生開場致詞。在介紹原聲帶黑膠之前,請容小編稍微說明一下「52Hz, I Love You」與好感音樂的關係。好感音樂於2006年成立,是國內重要的黑膠唱片通路商,自2013年開始跨足華語經典專輯市場,與滾石、三川娛樂等唱片公司合作發行黑膠專輯,同時與音響品牌合作經銷多種音響周邊產品,去年台北音響展期間,好感音樂就與等待經典合作展出。因著好感音樂的經營方向,江先生自然能夠牽起音樂圈與音響圈的人脈,讓一套黑膠唱片成為媒界,促進雙方交流。
江先生手中拿著的就是「52Hz, I Love You」黑膠唱片,一套兩張LP,只不過這套今天不會用來播放,而是當作樣品展示唱片上的彩色插畫,兩張LP有四面,四面都是不一樣的插畫。而鑑賞會播放的是刻片廠送給果子電影(魏德聖的電影公司)的鑑聽母盤。重點來了,刻片廠是在哪裡製作呢?美國老牌刻片廠Cohearent Audio,聽說這間刻片廠設備相當高昂,光是線材的市價就超過八萬美金,並請當家刻片師Kevin Gray擔當處理,之後再由德國Optimal Media壓片廠以高成本處女膠壓製,絕非回收廢棄黑膠再製而成。
經過魏導、小高音響負責人簡單致詞後,由坐在中間的李王若涵老師(以下稱李夫人)開場主持。李夫人首先提到最初魏導聯繫「彷彿客棧」的經過。最初是在2015年7月,魏導帶著他的劇本前來尋求合作,李氏夫婦一開始很驚訝居然是歌舞片,但也欣然接受這個挑戰。後續在作曲的過程中,魏導給予極大空間讓音樂製作團隊發揮,但過程中也有過好幾次交件退件的狀況,難度比想像中高許多,最困難的點有時不在譜曲、歌詞,而是錄音室作品必須要能夠套用到影像上,如果節拍、語氣不對,甚至是人聲裡加了點reverb,不符合影片場景。站在影片立場就必須捨棄,哪怕是錄音室作品錄得有多成功,再來對於音樂,電影人與音樂人的溝通語彙也有所不同。
在播放之前,李正帆老師也提到黑膠唱片對音樂產業的重要性,在錄音當下,每個音樂人都投注無與倫比的情感,可以說每首歌都用單張專輯製作的心力在執行,若這份用心能被樂迷收藏,而不是非法下載mp3,這對每一位音樂人來說都是莫大的欣慰。後來在鑑聽過程中,李老師還掉下感動的眼淚。
鑑聽會中播放了「今天是情人節」、「是誰種了有刺的玫瑰」、「愛情卡債」、「DoMi沒有So」、「一點苦一點甜」、「真實履歷」、「52Hz我愛你/貝斯對話版」。其中對製作團隊最難的當屬「愛情卡債」,因為這首歌有多次歌舞場景變換,多人合唱,歌詞寫滿三頁A4紙,這對演唱者、作曲家都是很大的挑戰。而原聲帶收錄的是錄音室版本,電影中全數使用現場版。「一點苦一點甜」在編曲上很有難度,因為節拍必須按著電影時間軸處理,錄製過程無法使用真鋼琴錄音,必須要以MIDI鍵盤作曲,才能將歌曲精準套入影像中。
現場趙詠華也以歌手/演員身份分享在拍攝過程的難處,以「真實履歷」為例。有時歌手在錄音室練好了,情緒按照作曲者要求準備,但一到拍片現場,整個節奏、情緒仍與錄音室有相當差異,再者演員除了要唱歌,也要同時帶入戲份,有時戲演得好,歌聲裡的情緒卻偏移原本作曲者希望的樣子。這對資深歌手的趙詠華已有相當難度,更何況是擔當主角的年輕音樂人呢?
「52Hz我愛你/貝斯對話版」是整套黑膠原聲帶的隱藏曲目,由一把吉他、一把貝斯錄製,可說是音樂人最喜歡的版本,其音響效果也是音響迷所喜歡的。但此曲的隱藏方式不是收在最後一軌之後,藏在哪裡?這有待唱片擁有者主動挖掘了。
「52Hz, I Love You」原聲帶黑膠內頁,有精彩的幕後花絮、歌詞。
陳列在現場的彩膠樣品,插畫是貓靈的作品。
另一張彩膠樣品,黑膠唱盤是好感音樂代理的VOXOA製品。
真正播放母帶刻盤的是葡萄牙Rui的頂級黑膠唱盤,唱臂則是Reed製品。馬達是電池供電,底下設有一根重錘,可維持馬達的動態平衡,以及微調皮帶張力。
另一款Rui手工黑膠唱盤,鑑賞會兩部都有用到。
現場唱放與前級皆使用德國TW Acustic製品。
喇叭是德國Cessaro最新款的喇叭,型號要等慕尼黑正式展出後才會透露。小編很意外這款新喇叭並未採用號角,而是MTM排列的動圈單體喇叭。此款喇叭是主動式的。對此李老師也分享到錄音室與現場鑑聽喇叭的差異,在主控室中,李老師使用的是瑞士PSI鑑聽小喇叭,這款喇叭非常中性、甚至沒有個性,但在現場聽到的黑膠系統,讓他覺得音色非常亮麗,色彩很鮮豔。
聽音樂的當下。參與其中的音樂人都很享受在裡頭,經過用心製作的作品,用千萬音響播放當然開心啊!
另一方的來賓則聚精會神,感受音樂裡的情感與戲劇張力。
整個鑑賞音樂的過程至此結束,接下來請到三位大發燒友分享對原聲帶的感受與看法。
對於「52Hz, I Love You」原聲帶,蔡醫師首先肯定此輯在千萬黑膠系統上的表現,能夠展現黑膠唱片本身的活生感、音樂實體感。雖然用黑膠播放不見得最「真」,不見得是類比母帶,但音響器材有各種個性,各種搭配方法,讓音響迷樂在其中。此外蔡醫師也提到,有時音響迷反而喜歡現場錄音的一些小雜音,因為它考驗音響系統的細節再生能力,也代表錄音夠真實。
對李富桂先生而言,雖然音響迷對音色各有各的喜好,但他總是追求音樂現場的真,盡力把溝槽裡的音樂訊號挖掘出來,這是音響迷的天生使命。不過在這之前,負責把母帶轉成黑膠的刻片師是常被忽略的關鍵人物。而李先生也坦白自己的看法,認為層次感可以做得更好一點,這是聆聽幾十年、上萬張唱片而來的嚴苛標準。當然這也有可能受到現場眾多人員,或是對聆聽環境不熟悉所影響。
蔡主筆則是先提到自己的理工背景。他在活動開始前就提早兩小時到場聆聽。經過一段時間的鑑聽,他肯定刻片師在這張原聲帶上的功力,幾乎無瑕疵地展現出黑膠最迷人的特性,像是暫態響應、動態變化的連續性等等。刻片師要刻得好,難在必須按音樂原本的動態,隨時手動調整溝槽的寬度、深度。此外壓片品質也很好,底噪很低。至於音樂本身,蔡主筆以一位聆聽者的角色,肯定此張原聲帶在選曲、錄製上的用心,讓錄音即使從電影畫面抽離,依然可以傳達令人感動的旋律。
黑膠鑑賞會至此圓滿結束,接下來就開放大家交流啦!
在小高音響店門外,小編特別單獨採訪此張負責原聲帶的音樂總監李正帆老師。詳盡說明歌舞片作曲、錄製原聲帶的艱辛過程。
總結來說,李老師的經驗道盡了歌舞片在音樂製作上的難處,一方面台灣電影圈缺乏在歌舞片製作的經驗,二來歌舞片會強化影像與音樂的連結,兩方團隊之間的更深一層的磨合。當然,音樂必須跟著電影劇本走,決定權在導演身上。但是,音樂人有音樂人的語彙,尤其是作曲超過30年的李老師而言;電影人也有對影像的堅持。李老師如何突破重重難關,完成這張難得的台灣歌舞片配樂呢?敬請期待343期音響論壇,由小編為您做進一步的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