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萬萬沒想到這個當年的名版,現在又出現了。不僅如此,還附上一本厚重達112頁的精裝說明書,一張1920年代的複製海報,硬殼包裝,拿在手上很有份量。很興奮的打開,快速看過內容,說明書第一頁印著當年盤帶的紀錄,上面寫的錄音時間是1972年10月,而當年這套唱片是1973年發行的。稍微可惜的是,這二張一套的經典「La Bohème」黑膠是從24/192數位檔復刻而來,而非直接從類比母帶復刻。
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是大家都喜愛的作曲家,他所寫的歌劇往往賺人熱淚,包括這部「波希米亞人」。有關這部歌劇的譯名,雖然「藝術家的生涯」更貼近事實,但長期以來大部分人習慣稱呼為「波希米亞人」,問題是劇中並沒有波希米亞人這個角色。不過,這齣歌劇的故事來源是巴黎作家Henry Murger(1822-1861)所寫的故事集「Scens of Bohemian Life」,所以譯為「波希米亞人」也不算離題,因為波希米亞人代表的是一種生活風格,而非指某個特定人物。
Henry Murger父親是裁縫師、看門人,母親是裁縫師,他的生活環境跟「波希米亞人」是相貼的。他在十幾歲就進入勞動市場,深切體會1830年代巴黎學生、藝術家、作家、音樂家的窮困生活。事實上這本故事集就是他本身的寫照,他是住在閣樓,過著窮困生活的作家,周遭朋友也是如此。他寫了十幾部作品,但自己沒因此而致富,也沒活過40歲。
1891年底,普契尼在完成「Manon Lescaut」後,就想寫這齣歌劇,請Luigi Illica 與Giuseppe Giacosa二位劇作家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劇本,這是他們三人第一次合作,後來普契尼還跟他們二人合作「托斯卡」與「蝴蝶夫人」。而普契尼則是在1895年底完成歌劇,「波希米亞人」在1896年2月1日於義大利都靈皇家歌劇院首演,當時的指揮是年僅28歲的托斯卡尼尼。不過首演並有引來好評,甚至樂評家Carlo Bersezio還在「La Stampa」寫道:「Puccini cannot be forgiven for composing his music hurriedly and with very little effort to select and polish.. ...
「music that can delight but rarely move. ... Even the Finale of the opera, so intensely dramatic in situation, seems to me deficient in musical form and color. ...
「La Bohème, even as it leaves little impression on the minds of the audience, will leave no great trace upon the history of our lyric theater, and it will be well if the composer returns to the straight road of art, persuading himself that this has been a brief deviation」。不過他錯了,不出三年,「波希米亞人」已經在歐洲、美國、南美、北非超過20個國家演出。而在首演的都靈,到目前已經演出超過3,500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每季也會上演「波希米亞人」。
普契尼的最早三部歌劇作品是「Le Villi」、 「Edgar」、「Manon Lescaut」,雖然「Manon Lescaut」相當成功,但普契尼有一段時間相當窮困,在米蘭過著如「波希米亞人」故事中的生活。普契尼還曾在日記中寫下一條鯡魚四個人分享的紀錄,可說是活生生「波希米亞人」的場景,難怪能把「波希米亞人」的歌劇寫得讓人掉淚。「波希米亞人」大受歡迎之後,他也買了別墅,進入菁英領域,過著富裕的生活,還玩車,出車禍斷過腿。
在這個版本中,卡拉揚(1908-1989)、帕華洛帝(1935-2007)、Freni(1935-2020)這三個人的組合被認為是黃金組合,但當初Decca企劃錄製從1959年Tebaldi與Bergonzi版本以來的第一張「波希米亞人」時,並不是這個組合。根據帕華洛帝的回憶,當年他知道Decca有這個計畫之後,去找Decca的老闆Rosengarten,告訴他,如果你要我錄製「波希米亞人」,為何不找卡拉揚與Freni呢?幸好Decca採納了帕華洛帝的意見,才留下這個精彩的版本。
帕華洛帝曾在米蘭在卡拉揚的指揮下,第一次演唱「波希米亞人」。而他小時候參與演出卡拉揚指揮威爾第的「安魂曲」時,給他很大的震撼,那是帕華洛帝第一次在史卡拉歌劇院演出,他說當時他整個人都空掉了。後來帕華洛帝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與卡拉揚合作「波希米亞人」。他與卡拉揚的最後一次合作是唱「托斯卡」。
錄音場地是柏林附近的耶穌基督小教堂,這個教堂在1930年代就存在,二次大戰時嚴重損毀,在1945-1947年修復之後,就成為DG重要的錄音場所,卡拉揚與其他著名指揮都是此處為最佳錄音場地,所以既然是選柏林愛樂,當然也就選擇耶穌基督小教堂作為錄音場所了。
普契尼於1924年去世,Decca這個版本就是為了紀念普契尼去世100週年而製作。有關這個版本的演唱、錄音水準不必我多說,都是第一流的,生得也晚的人千萬不要錯過了。Decca 2024年出版,環球唱片總經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