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啟事: 我在發表會時,曾經說到美國2015年的CD銷售數量還有15億片,那是錯誤的,正確數字是1.5億片。 根據MBW/Nielsen的統計,美國CD「專輯」(CD有專輯、有單曲,還有其他形式,此處的統計數字是Album專輯)銷售數量從2004年開始一路往下減少,以下是統計數字: 2004年651百萬片2005年599百萬片,2006年553百萬片,2007年469百萬片,2008年361百萬片,2009年295百萬片,2010年237萬片,2011年224百萬片,2012年193百萬片,2013年165百萬片,2014年141百萬片。 2015年的CD專輯銷售數量比141百萬片還少,為何我寫1.5億片?這個數字可能是加上單曲、其他形式的CD數量。 對於數字的錯誤,在此向當天參加發表會的業者致歉,並希望大家把這個統計數字改過來。 CD會死亡嗎?CD的壓片量肯定會一直衰減,但全世界還留存的CD片數量是非常驚人的。我所看到的統計數字中,到2007年為止,全世界已經賣出超過2,000億片CD,現在當然不止這個數字。這麼多CD片以後會不會跟現在黑膠唱片一樣湧到二手市場呢?有可能。現在已經知道,CD片會氧化,CD唱盤雷射頭會老化。未來到底要怎麼唱數量這麼多的CD片呢?為了繼續唱天文數字的CD片,應該要有廠商持續生產CD唱盤吧? |
再下一棒是U-Audio的郭漢丞總編,他負責的內容是關於Martin Logan喇叭的介紹。 郭總編講的內容屬於濃縮式的品牌介紹,內容主要是討論享映公司去年所組的原廠參訪團的內容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劉總編去年的原廠報導紀錄,並可知道Matin Logan已經把靜電喇叭設計提升至不同層次,而且全部生產製造都在加拿大完成。 發表會現場僅展示一對ESL 13A,這款採用15吋靜電振膜與雙10吋錐盆振膜低音單體(內建主動式功率模組)的新作,隨然只有短短幾分鐘的音樂示範,但是動態與速度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一棒上場的是享映公司的王隆志先生,他利用簡短的15分鐘為現場的經銷同業介紹Integra的2017年度的新品。 因為整場發表會的主軸是擺在Paradigm的PW系列產品,因此Integra的新品僅有部分以靜態方式展出。 如果要仔細介紹每一款Integra新品的規格,享映公司表示可能要花一整天時間,因此他們特別整理了一些資料告訴與會經銷同業與媒體Integra的2017年度產品具備了哪些讓人期待的特質,以下我們透過圖表介紹: 環繞擴大機的零件選用不比從前,已經向Hi End產品靠齊。 可透過PC進行更便利的軟體設置。 這些是Integra合作的自動控制廠商,與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廠商都能有完美的自動控制整合。 可對應當今主流的高解析網路串流平台。 專屬的App操控。 Dolby與DTS最新環繞音效格式的對應。 最高畫質對應。 Google Cast對應也OK! 使用最新MQA高音質技術,數位流音樂檔案更小、壓縮率更低、音質更好。 多房間系統延伸的彈性。 多區域的無線串流結合。 更精準的EQ。 |
抱歉讓大家久等了!以下就是今天發表會的現場紀錄與報導。 據暸解,今天發表會的場子本來沒有要辦這麼大,沒想到全台各地經銷商參加意願相當踴躍,有將近四十幾家經銷同業出席,加上其他人員,把現場擠得爆滿。 這場發表會準時一點半開場,由享映公司的黃垣龍總經理先上台致詞揭開序幕。 在還沒開始介紹新產品之前,先由劉總編第一階段開講,主題為「音響大趨勢,談音響數位流、多聲道趨勢、二聲道」總編從馬雲前幾天在杭州大會上宣布阿里巴巴從明年開始不談電商講起,引出現在美國實體商店受到電商影響而關閉實體店面的統計數字,再加上目前網路購物的分析,告訴大家網路電子商務對實體商店的重大影響。接著引RIAA與IFPI等許多統計數字,分析唱片工業的現況,從2016年開始,數位音樂的營業額已經超過實體音樂,而其中成長最快的就是串流音樂服務,最近五年來已經成長四倍,顯然串流已經是大趨勢。此外,無線喇叭的成長越來越快,儼然也是無法阻擋的改變。還有,Soundbar在歐美市場也快速成長,將會擠壓到傳統AV環繞擴大機與喇叭的銷售,這些都是未來的大趨勢。劉總編點出目前30歲以下的年輕音響市場與50歲以上Hi End音響市場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空白,這是經銷商必須想辦法填補的,這樣才能讓音響業有正常的發展。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資料來源IFPI 資料來源RIAA 資料來源RIAA 資料來源Future Source Consulting Ltd. 資料來源Forbes 資料來源GFK Statista 接第二棒的是「新視聽雜誌」的技術主編陸怡昶先生,他以技術的角度介紹Paradigm今年度的重點新品,也是今天發表會的重頭好戲。 第一款介紹的重點新品為主動式無線喇叭PW600。 第二款介紹的重點新品為主動式無線喇叭PW800。 這兩款PW(Premium Wireless)系列指的是透過同一網域下連結的無線Wi Fi喇叭(不是藍牙喇叭),無論PW600或PW800都有以下幾個共通特點:1.可播放「無損編碼」音樂檔。2.支援192kHz/24bit Hi-Res音樂檔播放。3.應用dts Play-Fi技術。4.可以作為「多室音樂系統」規劃。5.Anthem負責電子電路設計。6.應用Anthem Room Correction技術。7.內建D類功放、輸出功率高。 PW600與PW800的各自特點如下: [PW600] *配備Anthem Class-D Amp *內建功率200瓦RMS、動態功率400瓦 *應用dts Play-Fi技術 *2音路3單體設計(有兩支高音單體) *單支即可作Stereo(立體聲)放音 *能「配對」、用兩支PW 600組成二聲道系統 *高頻響應能延伸至45kHz *能利用ARC作數位等化校正 [PW800] *配備Anthem Class-D Amp *內建功率230瓦RMS、動態功率460瓦 *應用dts Play-Fi技術 *2音路4單體設計(二聲道獨立) *單支即可作Stereo放音 *高頻響應能延伸至45kHz *能利用ARC作數位等化校正 這款體積嬌小的PW AMP可說是擴大機領域非常劃時代的產品。 PW AMP是PW系列唯一的綜合擴大機,PW系列唯一的綜合擴大機,內部電路由Anthem開發設計製作,並配備有Anthem D類放大電路,體型小、推力強。他同時也內建Wi-Fi無線連線,並可應用dts Play-Fi技術,使用多部亦可構成多室音響系統,而且這麼小的擴大機居然還搭載了ARC空間校正技術。為了向現場經銷同業更深入介紹這款PW AMP,陸技術主編可是研究得非常透徹,以下我也將節錄他的簡報內容,看看這款數位流擴大機有多麼不一樣。 這是PW AMP的內部,如過不仔細解說,你可能很難想像這麼小的機殼內竟然塞進了三層電路板,這張圖看起來只有一層電路板。 這個最上層電路板其實是功率放大電路板,採D類放大設計,電源電路緊靠功放電路,能降低內阻(輸出阻抗)、提高對喇叭的掌控能力。另外最下方DAC數位電路板輸出至D類放大電路的音訊傳輸路徑也很短,可讓聲音更直接、純淨。 這是第二層網路介面電路板(含無線與有線)以Marvell 88AP1-BJD2為核心。 這是最下層內建DSP且技術層次高的數位電路主板。 這個數位主電路板可以看到Analog Devices ADSP-BF592嵌入式處理器與Freescale MK64FX512VLL12 ARM Cortex-M4 32 bit微處理晶片,分別作讀檔解碼與包含ARC數位等化在內的數位音訊處理。類比輸入以AKM AK4683EQ作為ADC(96kHz/24bit)轉換成數位音訊,並且作為超低音聲道(是的,它具備了獨立超低音喇叭輸出)的DAC(192kHz/24bit)為確保音質純淨,左右聲道DAC另用AKM AK4388ET作數類轉換(192kHz/24bit)。音訊送入D類功放電路前、採用兩枚STM TS922I低噪音高速OPA晶片作小信號放大。從整體的電路設計與配置來看,他的開發難度,一點也不亞於環繞擴大機,何況還要濃縮在這麼小的箱體內。 因為PW AMP採用的關鍵元件是NXP TDA8954,此功放晶片的電能效率高達93%,不僅發熱量與耗電低、並且在二聲道輸出狀態下每聲道的最大輸出功率高達210瓦(4歐姆),Anthem基於低失真率考量、故意沒有把它的輸出功率用到滿,但這種體型的擴大機每聲道能輸出100瓦(且全功率輸出時諧波失真僅約0.1%),相當厲害。 與PW其他系列成員一樣,ARC空間校正技術的搭載可能是同價位帶與同類產品的唯一,另一個大賣點就是搭載了可建立多室播放系統的Play-Fi無線傳輸技術,並有專屬App可下載使用,跨平台系統皆對應。 PW AMP的多室擴擴充功能有多強大,以有線的方式可串連多達265部PW AMP建構的播放系統,無線的方式則達8組,今天現場連同上圖兩組、主聲道一組、PW600以及PW 800共5組,陸主編現場示範讓5組透過同一介面同時同一首歌,透過同一介面讓不同系統同時播放不同歌,對PW AMP也不成問題。 現場的主系統,就是Paradigm Reference系列的Prestige 95F落地式喇叭,中央聲道Prestige 55C為靜態展示。 這是主系統搭配的器材,上方的Anthem環繞前級與後即是搭配Martin Logan喇叭與輸出簡報用,最下方右邊那部PW Amp就是驅動Prestige 95F喇叭用,驅動起來一點都不費力。 |
GMT+8, 2024-11-15 12:52 , Processed in 0.538619 second(s), 48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