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了,不過我不明白您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您想讓大家知道的是什麼? |
我們都被教導過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變因不受控制的情況下獲得結論,犯錯的風險是很高的。 大空間小空間聽起來不同東西的可不單只有極低頻,同一個空間同樣的器材十個人去玩有十種以上的聲音,同一個空間同樣的器材十個人去玩 DRC 恐怕會有數十種不同設定的聲音... 就連以前在綜擴上可以見到的簡陋的 tone control 功能,不調整低音只調整高音(例如 10kHz),只加減 10kHz 的量感就可以讓低音聽起來緊湊或鬆散... 而後學想要弄清楚的是: 1. 拿梳狀濾波現象來懷疑聽到的極低頻是不是真正的極低頻有沒有道理 2. 拿駐波及遮蔽現象來懷疑、而且只懷疑小空間能不能聽到極低頻有沒有道理 這篇文章開頭就說到聲音在房間中的行為分四個區域,請總編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om_acoustics ("First Zone" 或 Room Gain 起始頻率以下的聲音反而類似以耳機聆聽,受空間的不良影響反而是小的) (以長邊僅 4.3m 的小空間為例,40Hz 以下就是屬於 First Zone) |
人的聽覺與測試圖形、波形之間還有一道鴻溝,那就是人類聽覺與大腦所構成對聲音的判斷,也就是所謂的音響心理學。在大空間中聽音樂,跟在小空間中聽音樂,對低頻的感受是不同的,這不是規格數字可以完全描述。事實上一個空間能夠容納多少低頻量感?這個議題很少人研究,也就是多大的空間適合多大的低音單體(更進一步說是低音單體的容積),這也跟真正的人耳聆聽音樂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如果可能,我還是建議採用DRC把空間的一些問題解決,包括頻率響應、相位響應、殘響時間等,這是比較科學的方法。 |
後學想討論的重點是: 1. 梳狀濾波現象在極低的頻段會是嚴重的嗎。 2. 駐波問題並非難以減緩的症狀,只要願意放下成見,即使只是利用等化器但運用得當(跟是不是數位處理的沒有絕對性的成敗關聯)。 3. 在小空間能否重播極低頻,能否聽見真正的極低頻,最大的問題恐怕是來自於用家的觀念、玩法。 |
GMT+8, 2024-11-23 23:08 , Processed in 0.610232 second(s), 46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