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CES展中,Playback Designs除了發表最新擴大機之外,還做一件有趣的是,那就是現場進行數位與類比訊源大PK,數位訊源由J River軟體播放 DSD或DSD 2X檔案,送進MPS-3進行解碼,類比部分則是特地找來近年最受矚目的超弩級黑膠唱盤Wave Kinetics NVS(美金定價45,000元),搭配當紅的Durand Telos唱臂與Ortofon MC-Anna唱頭。在價位上,光是這顆唱頭就快要比MPS-3貴了,但是實際表現呢?轉述Playback Designs官方說法,類比系統好聽的嚇人,但是數位系統竟然非常接近,讓最死硬派的黑膠發燒友也不得不佩服!我想信誠懇的Andreas Koch不會誇大騙人。 這個事件透露幾項訊息: 1. Playback Designs主事者Andreas Koch多年來致力推廣的DSD高解析音樂格式的確潛力無窮,目前也有越來越多軟、硬體廠家加入陣營。 2. MPS-3也的確實力堅強,而它還只是Playback Designs的低階型號呢! 3. 已經聽過好幾位原廠設計者推薦J River音樂播放軟體了,值得數位流玩家注意。 4. 電腦+優質播放軟體+高解析檔案+優質數位訊源,的確有追上、甚至超越黑膠類比系統的潛力。 5. Playback Designs竟敢當眾挑戰現今最頂尖黑膠系統,而他們最後的結語是「It really was a lot of fun.」,可以稱他們是當今最懂得發燒音響樂趣的廠家了! 相關報導: Playback Designs全新IMS-3綜擴:www.audionet.com.tw/a/forum.php? ... 4999&fromuid=10 科技感十足的Wave Kinetics NVS黑膠唱盤:www.audionet.com.tw/a/forum.php? ... 5000&fromuid=10 |
事实上,现在有很多器材都缺乏这些理念 |
相對於Andreas的作法,我倒是想起陶老師、書老師的另一部訪問稿,專訪Goldmund總裁Michel Reverchon,Reverchon提到他們的理念是"以科學為本,不靠耳朵調音"。 |
本帖最後由 PaulTao 於 2012-7-9 15:12 編輯 以耳聆聽先於儀器測試 其實我也不是學理工的,真正厲害的是專業素養深厚的Andreas,卻能用淺顯的語彙說明深奧的技術。而且特別的是,這位技術人並不信仰儀器測試,反而認為以耳聆聽才是最重要的事。他舉了一個例子,當初在研發類比濾波線路時,他比較了兩種設計,一種設計較複雜,但測試數據優異,另一種線路簡單,但是測試數據不佳。如果以測試結果評斷,大家一定會選擇前者,但是實際聽來,卻是後者更好聽,結果Andreas選擇相信自己的耳朵,採用後者的設計。為什麼?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任何音響最終都是用耳朵聽的,所以以耳聆聽永遠應該要優先於儀器測試。 Andreas的這種觀念其實並不違背科學,他在研發階段依然要用儀器測試,不過這是為了找出設計上的缺陷,而不是用來調音。他雖然不講究測試,但並不代表他不重視數據,只不過對測試的追求要適可而止。他舉例說明,許多人很在乎數位訊源的動態範圍與底噪數據,這些測試並非不重要,但是底噪只要低於-120dB時,其實就不會對音樂訊號造成影響了,例如-140dB與-120dB底噪根本聽不出差異,可能只有在音量全開時有影響,但實際上根本沒人會這麼聽。設計者如果一昧的鑽牛角尖,追求測試數據上的完美,設計上就可能產生盲點,顧此失彼。 Andreas之所以會聊到這裡,是因為Playback Designs真的遇過這樣的事。當年Stereophile雜誌在評論MPS-5 SACD唱盤時,技術主編John Atkinson就發現這款器材的測試數據不太好看,許多人因此認為MPS-5不夠好。後來Andreas把John親自請到他們的聆聽室實際試聽,John才恍然大悟,因為MPS-5的聲音真好,與測試數據完全無法畫上等號。這就是問題所在,用Audio Precision這類儀器測試不難,但是要靠耳朵調出好聲音才是真功夫。如果兩者相違背時,不妨相信你實際聽到的聲音吧! |
GMT+8, 2024-11-22 20:08 , Processed in 0.542531 second(s), 54 queries , Gzip On.
普洛達康有限公司版權所有©2011-2020
Copyright©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